作者:张健 美篇号:31934564<div><br><b>原标题:虹口区老年大学(简称“虹老大”)美声班——银发歌者每周赴约,以美声暖岁月,藏满相伴日常</b><br></div> <b>【开篇】</b><div><br>据说,上海教授美声的老年合唱团有50-80支。虽说美声对发声技巧、乐理知识要求高,可虹口区老年大学(简称“虹老大”)凭着专业老师、系统训练,成了不少银发歌者的向往地。这学期,我转入“虹老大”美声班。每周固定的日子里,我们这群头发染了霜的歌者,都会准时聚在教室。张嘴练歌,早不只是学美声那么简单——那是把日子唱得有滋味的欢喜,更是心里少不了的精神暖汤。这篇侧记,便想记下我们与歌、与彼此相伴的动人片段。<br></div> 每周一上午,踏入二楼排练室,熟悉的温暖裹挟着鲜活生命力扑面而来。阳光透过窗户漫洒木地板,将学员们专注的脸庞映照得格外柔和。资深孙班长是班里的“定心丸”,从未缺席排练。她负责印好乐谱逐一分发,保证每人有份;学员上台演唱,她便细心录视频发群,不让精彩落空。边上几位女学员轻声交流学歌感悟,清脆笑声如银铃般漾开。整个排练室满溢着特别的和谐:那是岁月沉淀的从容,与音乐赋予的纯粹快乐,完美交融的动人氛围。 因与松江老兵合唱团练歌时间冲突,我申请从“虹老大”合唱团调到美声班。班里大部分学员学习美声有一定时间,基础扎实。而我作为美声“小白”忐忑不安,欣慰的是班主任仍然是刘老师——学员心里妥妥的“主心骨”。学员遇到问题,她第一时间细问情况,给予鼓励;谁因病上课请假,她在准假时不忘说一声:好好休息。正是这份事事上心的管理,护住声乐班顺畅运转,也让我们满是安心。刘老师的鼓励,始终是我学好美声的温暖动力。 昨天学唱《早晨的故乡》(一首美声歌曲),旋律裹着晨雾的清润,一开口就漫出山间晨光的味道。歌词“是谁撕开夜的幔帐,看那些白雾山谷里飘荡…”,眼前像真的铺开朦胧的晨山图景。李老师怕我们跟不上转音,一句句领着练。歌里的晨雾与光亮,早藏在我们练唱的晨光里——在这里学的从不是简单的歌,而是一群人把岁月酿成温柔的那份心意。此时,我眼前浮现出开始在学唱班的那些日子,怕记不住歌词,就把歌词存在手机里,有空就看。<br><br>可我的合唱路,从不是一路顺畅。尤其是从零接触美声,难题总在不经意间冒出来。新入学的曹姐常跟我说:“上周还能背下来的歌词,今天怎么就卡在喉咙口?”我也有同感,更别说唱美声了,明明盯着谱子走,不知不觉就拐回了熟悉的流行调子。由于长时间带耳塞听歌,听力弱了,辨准旋律格外费力,比旁人多费几分劲。岁月留下的这些小阻碍,像一层轻软却坚韧的纱,悄悄绊着我的脚步,可即便这样,心里对歌唱的那股热乎劲,半分也没减。<br> 面对挑战,我们彼此帮衬。资深学员郭维源说:“大家学习从不含糊,有人把难记的歌词拆成短句,好记又好背;连岁月带来的不便也成了创意——把费力的呼吸练习融进清晨散步的节奏,边走边练不觉累。”昨天放学路上,我吐露难处,同行孙姐轻声说:“我也没一点基础,却在声乐班唱了好几年,学唱歌只要开心快乐就好。”这话瞬间给了我莫大鼓舞。李老师说得好:“这群老人哪里是在学唱歌?他们是在用热爱,把每个挑战都酿成了甜。” 说起音乐老师李黛娴——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歌剧演唱硕士、“全国优秀艺术人才”,她在国内外声乐赛事中屡创佳绩,典雅的美声、醇厚的民歌、鲜活的流行唱法都能娴熟驾驭。面对我们这些银发学员,她从无半分急躁,总能把复杂的声乐知识拆解得浅显易懂,让我们轻松触摸歌唱的美好。她不是传授技巧,更用歌声传递温暖与力量。两个学期,我见证了她一心扑在老年声乐教学上,帮我们借着歌声寻得晚年的快乐与自信,这真是我们的幸运。 每一次排练,对我们而言都是一场生命的庆典。我们的歌跨越了几十年,从《鼓浪屿之波》的怀旧绵长,到《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雅致灵动,再到《早晨的故乡》的晨清意暖,风格各异却满含热忱。当美妙的美声在排练室缓缓流淌,你能清晰感知:时光在我们身上留下的从非沧桑,而是愈发醇厚的魅力。尤其在家听李黛娴老师独立创作的《唱自己》时,眼角皱纹里都跳动着青春韵律。原来,坦荡地“做自己”,本就是件足够骄傲的事。<br><br><b>【结语】</b><br> 我们用歌声改变着别人对“老年”的固有印象。我们身上没有暮气,只有对生活滚烫的热爱、对美好不肯褪色的追求,以及岁月酿出的从容智慧。老年人唱歌,不只锻炼了肺活量,更像一缕暖阳,悄悄滋养着自己的心灵。我常说:“我们唱的哪里是歌,分明是日子里的甜与暖。”当夕阳透过窗棂,把我们的身影染成暖金色时,那画面让人挪不开眼——这哪是黄昏的沉寂,分明是生命最鲜活的光彩,在时光里闪闪发亮,活成了“老年”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