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学时光】一年级七周教学轧记——在一年级的“手忙脚乱”里重识教育

<p class="ql-block">【伴学时光】一年级七周教学轧记——在一年级的“手忙脚乱”里重识教育</p><p class="ql-block"> 文/无言</p><p class="ql-block"> 近日,台湾政客王世坚那段被改编成《没出息》的唱词,成了我的“循环单曲”——“本该是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耳机里的旋律响起时,我总忍不住苦笑:这哪是唱政坛浮沉,分明是我这个二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面对一年级新生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从前带毕业班,我能把复杂知识点拆解得条理分明,也能轻描淡写化解青春期的敏感心事,“游刃有余”是我站在讲台前的底气。可当二十几个背着大大书包的小人儿涌进教室,这份笃定连五分钟都没撑住。上课铃响了十分钟,后排男孩还把铅笔当汽车,在课桌上“嘀嘀”穿梭;前排小姑娘举着断芯的铅笔,眼泪汪汪说“老师,我没有铅笔了”。刚哄好她,又有孩子径直起身要去厕所,四五个身影立刻尾随,还有每堂课都不在状态的小帅竟在座位上跳起了自创的“舞蹈”。大声制止后,看着他一脸无辜的小表情立马又心生怜悯。我轻声哄着哭鼻子的孩子,又把“小逃兵”们一一牵回座位,额角竟渗出了细汗。还有间操时化身的“快乐蝴蝶军团”,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翅膀扑棱得是真热闹。从前在毕业班课堂的从容淡定荡然无存,只剩下“连滚带爬”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时才懂听到的“一年级老师要嘴勤、眼勤、腿勤”不是空话——我得重新学一套“孩子话”,既要藏着母亲的温柔,又要带着指挥官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课堂管理也不再是简单的纪律维持,成了一场场随时开始的“微型谈判”:“老师,天上的云在动!”“老师,我的牙齿掉了!”“老师,我妈妈要回来了!”“老师,她在画画!”“老师…老师…”这些天马行空的话语,总在我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里“插队”,逼得我不得不从按部就班的节奏里跳出来,在碎片化的意外中找教学的契机。</p><p class="ql-block"> 日子就在这样的“匆匆忙忙”里滑到了十月,而温暖总在忙碌里猝不及防地冒出来。前一晚给不会拼读的小浩录了辅导视频,第二天一早,他就攥着自己的零食非要塞给我;站在凳子上抄古诗时,凳子晃了晃我险些摔倒,身后立刻炸开一片关切:“老师,你没事吧?”“老师要小心呀!”还有每天清晨甜甜的“老师早上好”、傍晚雀跃的“老师再见”……这些瞬间像小太阳,把“连滚带爬”的疲惫晒得一干二净。</p><p class="ql-block"> 从前我以为,“有出息”的教育是教出成绩拔尖的学生,是看着他们在新的学校里出类拔萃。可这段一年级的经历让我明白,教育该从“心”里长出来——从初见时的羞涩闪躲到主动说“老师,我喜欢你”,从吃饭挑食到“光盘小达人”,从总落东西在教室到“物品守护者”,从最初只能跳一个绳到“跳绳小能手”…这些比分数更珍贵的成长,才是教育该有的模样。那些让我“手忙脚乱”的瞬间,恰恰藏着教育最本真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二十余载教龄,终于在一年级的教室里被重新定义。从前的“游刃有余”,多少带着点儿职业性的自信与距离;如今的“慌慌张张”,却让我摸到了教育的温度——它从不是追求“快”和“完美”,而是接纳每一个“不从容”的瞬间,陪着孩子们慢慢走,与他们的心跳同频共振。就像《没出息》里唱的:“慢慢来也没关系,平凡也很好。”偶尔的手忙脚乱,或许正是我教师生涯里最踏实的“出息”。</p><p class="ql-block"> 这段“特殊”的一年级教学经历,无疑是我反思生涯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教会我,教育的价值从不是展示教师的渊博,而是点亮学生眼里的光;不是按部就班地执行教案,而是敏锐地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我们总在教育路上追着“从容优雅”跑,却忘了教育最本真的状态,本就是一场师生共赴的、满是不确定性的探索。或许,真正的教育智慧,就藏在这些“手忙脚乱”的日子里,等着我们在每一个与孩子心灵相契的瞬间,轻轻将它拾起。</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