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秋思:在岳麓山脚下追寻千年的文脉与情缘

爱跑步的数学老师

<p class="ql-block">  国庆长假的旅途中,我的第一站是长沙的橘子洲头,第二站便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 坦白说,我平日读书不多,那些关于文学的浅浅常识,大抵还是高中和大学时代存下的老本。虽久闻古代四大书院之名,却从未认真拜访过任何一处。既到了长沙,又想起少年毛泽东曾在此求学并结识杨开慧,便决心要来看个究竟。</p> <p class="ql-block">  开车驶入湖南大学,才恍然惊觉,原来这岳麓书院并非独立的景点,它深深嵌入在校园之中,至今仍是莘莘学子往来求学之地——古时是“学而优则仕”的千年学府,今日依旧是传承知识的殿堂。这种文脉不断的熟悉感,让我在踏入之前便生出了几分亲切。</p><p class="ql-block"> 不少房间闭门谢客,细看才知内有师生上课。我们不敢打扰,只悄悄走过。为不负此行,花几十元租了讲解耳机,一位声音清朗的导游小哥开场便用湖南话朗诵了《沁园春·长沙》。我虽一句未懂,但那顿挫的语调里,仿佛真能听见青年毛泽东站在湘江边的意气风发。</p> <p class="ql-block">  一、赫曦台与书院门前</p><p class="ql-block">跟随耳机里的指引,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广场上的毛主席雕像。仔细端详,唇际有一颗清晰的“伟人痣”。小哥讲解说,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雕像没有这颗痣,这是他在三十多岁、遵义会议后才逐渐长出的。历史的细节,就这样悄然凝固在不同时期的雕像上。</p><p class="ql-block">沿岳麓山脚缓步上行,至山门刷票而入,“岳麓书院”的匾额赫然入目。我却被第一个字吸引了——“岳”字竟是“山”下加一“狱”字。正疑惑间,耳机里传来解释:此为古体,意喻山势险峻如狱,求学之路亦如攀高峰,需以毅力克服万难。</p><p class="ql-block">入门前的平台名为“赫曦台”,乾隆年间所建,是古代学子看戏放松、或是官宦贵人迎宾小憩之处。走过斑驳石阶,磨损的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千年前那些负笈而来的学子脚步声,犹在耳边回响。</p> <p class="ql-block">  二、惟楚有材与学达性天</p><p class="ql-block">抬头便见那副名震天下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甚!”短短八字,道尽了这片土地的文风鼎盛与书院的自负。</p><p class="ql-block"> 这幅对联确实是湖南人自信与自豪的巅峰体现。它的底气来源于岳麓书院千年以来培养出的无数杰出人物: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张栻在此讲学,到近代的魏源、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再到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领袖。说“于斯为甚”,岳麓书院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院中两棵参天大树,我自然不认得,导游说习总书记也曾考问过随行人员——后来才知是百年皂荚,古人用以洗衣。</p><p class="ql-block">正厅人潮涌动,我只好抬头望向高处,匾额上康熙御笔的“学达性天”四字,让我顿有所悟。真正的学问,确该如此——既通达人性,亦契合天道,是接地气、明道理的智慧。曾在此旁听的毛泽东,不正是将书中道理化为了指点江山的实践吗?</p> <p class="ql-block">三、追寻一段青春的足迹</p><p class="ql-block">我特意去看了进门后第二扇窗——据说那里是青年毛泽东曾居住读书的房间。暑假未归的他,在此苦读。书院的杨昌济老师慧眼识才,破例允许他旁听,并提供住所。</p><p class="ql-block">也正是在这里,少年毛泽东遇见了杨开慧。我仿佛能看到,在这狭小的书房中,不仅有求知的热情,也有情窦初开的甜蜜。那样的爱情,该为这半年的苦读生活,添上了多少温暖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四、未至爱晚亭,已得文心归</p><p class="ql-block">人潮实在拥挤,我们放弃了上山看爱晚亭的计划。</p><p class="ql-block">虽然听说此亭是清代乾隆年间,岳麓书院的山长(院长)罗典建造的,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牧的诗句,将其改名为“爱晚亭”。毛主席青年时代也常在此读书、聚会,它与中国革命的历史也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但是那份“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诗意,已留在想象中。</p><p class="ql-block">与周老师顺步道缓缓下山,心中感慨万千。想当年,毛泽东与杨开慧或许也曾在这般山道上漫步,谈理想,论人生,说爱情。千年的文脉与青春的情愫,就这样在岳麓山脚下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这一趟岳麓书院之行,虽未看尽所有景致,却让我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那些石阶、古树、匾额与窗口,都在诉说着不变的真理——学问当通达天地,爱情可滋养人生,而一片土地的文化血脉,终将因每一个到访者的感悟而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