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开封龙亭景区大殿前,人群串流不息,我用不动的镜头记录着盛景,在万岁山、清明上河园的激厉下也不示弱……</p>
<p class="ql-block">石阶层层叠叠,如岁月铺展的卷轴,自脚下延伸至那红墙金瓦的殿宇高处。阳光洒在台阶上,映出斑驳的光影,仿佛每一块石板都藏着一段旧事。游人拾级而上,脚步轻重不一,有的驻足回望,有的仰头凝视,更多的人举起手机或相机,试图把这恢弘定格成永恒。我站在一旁,镜头静候,不争不抢,只等一个光影与神情恰好重合的瞬间。风拂过旗幡,黄绸轻扬,红灯笼在檐角轻轻晃动,像是时间的耳语。</p> <p class="ql-block">导游的声音不高,却穿透了人群的嘈杂,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一群好奇的目光。他们围在石阶前,仰头听着那段被岁月打磨过的历史——谁曾在此登基,谁又在此落幕?我按下快门,不是为了记录那个讲解的身影,而是为了捕捉听者眼中闪过的恍然与敬畏。原来,古建筑不只是砖瓦木石,它是一本打开的书,读的人多了,字句便活了过来。蓝天无云,阳光正好,照在红墙上,也照进人们心里。</p> <p class="ql-block">节日的气氛不知从哪一天悄悄渗入了这座古殿的呼吸。红灯笼一串串挂起,黄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像是无声的鼓点,为来往的游人打着节拍。孩子们在台阶上奔跑,笑声清脆;老人拄着拐杖缓缓前行,目光里满是追忆。我调整焦距,框住一对母女在第二级台阶上合影的瞬间——母亲笑着摆手,女儿比着剪刀手,背景是那巍峨的殿顶。这一刻,庄严与欢愉并存,历史与当下交织。我不动,镜头也不动,但画面里的一切,都在流动。</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黑西装的男子站在前排,举着手机反复调整角度,眉头微皱,似乎对构图极为讲究。他身后,几位游客正靠在石栏边闲聊,话题从宋朝官制跳到中午该吃灌汤包还是烩面。我按下快门,拍下的不只是建筑的辉煌,更是这些鲜活的、琐碎的、属于今天的气息。龙亭大殿依旧肃穆,可它不再孤独地矗立于过去。它被人群包围,被笑声浸润,被无数个“此刻”重新赋予意义。在万岁山的鼓乐与清明上河园的烟火气之间,它以静制动,以古纳今,毫不逊色。</p> <p class="ql-block">阳光斜照,金顶生辉,仿佛有光从屋脊流淌下来,洒在攀登的人群肩头。一位摄影者站在右侧,肩挎长机,专注地取景。他或许也在寻找那个“决定性瞬间”——当光影、人物与建筑达成某种微妙的平衡。我与他隔着几步距离,彼此无言,却像是共谋一场静默的仪式:我们都不愿惊扰这份热闹中的庄严,只想用镜头轻轻捧起一掬时光。红灯笼在风中轻晃,映在石阶上,像一串未熄的火苗,燃烧着属于这座城的记忆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台阶两侧绿树成荫,枝叶婆娑,为这厚重的红墙添了几分柔和。游人如织,却并不显杂乱,反倒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今日上河图》:有人低头看路,有人仰头望天,有人突然停下,只为拍下一片飘落的银杏叶。我收起相机,静静站着,任人潮从身边流过。忽然明白,所谓盛景,不只是雕梁画栋,更是这川流不息的人间烟火。龙亭大殿静立千年,看尽兴衰,如今又见证着另一种繁华——不是帝王的威仪,而是百姓的欢喜。</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蓝衫的女子立于石阶中央,衣袂微扬,仿佛从某幅古画中走出。她摆了个姿势,请同伴拍照,笑容清浅,却与身后那扇朱红大门奇异地和谐。我忍不住按下快门——不是因为她美,而是因为那一刻,古今仿佛轻轻碰了一下手。蓝天依旧高远,树影依旧斑驳,而这座殿宇,在无数个这样的瞬间里,一次次被重新唤醒。</p>
<p class="ql-block">开封的秋阳温柔,我依旧站着,镜头依旧不动。可我知道,我记录的,从来不是静止的建筑,而是流动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