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站在观龙亭上,风从山谷里轻轻吹来,带着湿润的草木气息。脚下的石井村像一幅铺开的水墨画,青瓦白墙错落有致,田埂如线,勾勒出一片宁静的田园。远处龙潭飞瀑如银练垂落,水声隐隐传来,像是大地的心跳。这里不像是尘世里的村落,倒像是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一个藏在山褶里的世外桃源。而我知道,这桃源的根,就扎在那座静静伫立的杨氏宗祠里。</p> <p class="ql-block"> 石井村的历史比龙潭还要悠久。 宋代时始迁祖杨克广迁居于此杨氏子孙在此生息繁衍四十多代。 村里老人说他们世代守护着这条龙潭早在南宋嘉定年间这里就被敕封为“显济龙王”至今还保留着“龙王走亲”的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村民都要抬着龙王塑像巡游祈求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 这村子因龙潭得名,可真正让人留步的,不是那深十九米的石釜,也不是飞流直下的瀑布。而是这座宗祠,和它背后绵延千年的“家”字。游客来了又走,拍下龙潭的壮美,带走山间的清风,可只有走进杨氏宗祠的人,才会明白——所谓世外桃源,不在无尘无扰,而在人心有归处。</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路往村中走,远远便望见那方黑底金书的“杨氏宗祠”牌匾,在阳光下泛着沉静的光。红灯笼轻轻摇晃,映着老人坐在门槛上晒太阳的身影。屋檐下的木雕已有些斑驳,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讲究。这里没有喧嚣的香火,也没有刻意的修缮,只有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安稳。我站在门外,仿佛听见了四十余代人的脚步声,从宋代一路走来,踏过风雨,也踏过太平。</p> <p class="ql-block"> 宗祠正厅悬挂“四知堂”金光闪闪发光三大字。据说这是杨家先祖清廉自守的信条——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这几个字不张扬,却重若千钧。站在堂前,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户人家的家训,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提醒: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土地上,有人始终守着内心的尺度。四知堂不说话,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篇家风的长诗。</p> <p class="ql-block"> 其中一幅画像里的始祖,尤其让我驻足。他身着褐袍,腰带微绿,胡须如雪,神情慈和,却又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不像庙里的神祇,倒更像村里那位总在祠堂门口讲故事的阿公。我甚至觉得,他若睁开眼,会慢悠悠地说一句:“后生,茶凉了,进来坐。”这哪里是画像?分明是一个家族记忆的化身,是血脉里流淌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我坐在宗祠外的石阶上,看夕阳把屋檐染成金色。一只花猫从供桌下钻出来,懒懒地伸了个腰,跳上墙头。远处传来孩童的笑声,和母亲唤饭的声音。这一刻,我忽然懂了:桃源不在画里,就在这烟火人间的一呼一吸之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