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墨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书画等艺术品交易市场本应成为连接创作者与收藏者的桥梁,成为艺术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下,网络平台催生的艺术品网销与网拍乱象,正以“掮客中介”之名行“诈骗敛财”之实,不仅侵吞艺术家的劳动成果,更撕裂了艺术品交易的公平秩序,成为阻碍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毒瘤。这些以“帮售”“拍卖”为幌子的组织,用高度雷同的话术诱惑、以“预付费”为核心手段、以虚假承诺为遮羞布,将艺术品交易异化为精准收割创作者的骗局。揭开其伪装面具,剖析其运作本质,推动制度层面的整治规范,已成为净化艺术品市场、保障创作者权益的当务之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乱象具象:网销与网拍的骗局话术与运作套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艺术品网销与网拍的乱象并非零星个案,而是呈现出规模化、模板化的特征。从创作者日常接收的海量信息中,足以清晰勾勒出这类组织的运作轨迹——以虚假成功案例营造幻象,以紧迫时间节点制造焦虑,以预付费门槛完成诈骗闭环,其话术与流程的高度同质化,暴露了背后产业化运作的真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网销“帮售”:千篇一律的“成功神话”与入驻陷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打开许多书画创作者的社交软件私信,充斥着各类网销平台的“合作邀约”,这些信息往往出自不同的“客服”账号,却有着如出一辙的文本模板,仿佛由同一台机器批量生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日售卖个例分享:老师您看下这一位老师的书法作品以多少多少元的价格结缘了某某的一位买家……我们平台运作十多年之久了,很多老师与我们合作已经多年了,究其原因就是作品售卖的效果非常好……咱们合作之后我不能保证您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售卖多少幅作品,但有一点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那就是让更多的买家看到您的作品……姓名与电话发给我给您办理入驻开始我们的合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样的信息日复一日地轰炸着创作者,内容中所谓的“成功案例”常常是“多少多少元”“某某买家”,所谓的“平台实力”永远是“运作十多年”“老客户众多”,所谓的“合作承诺”永远是“不保证销量但保证曝光”。当创作者被这些“成功神话”打动,表达出合作意向后,对方便会立刻抛出“入驻门槛”——缴纳300元至500元不等的“入驻费”,声称用于“店铺搭建”“作品上架”“流量推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一旦创作者缴纳费用,此前热情的“客服”便会迅速变脸:要么以“作品需要优化”“买家正在筛选”等理由无限期拖延,要么直接失联,所谓的“帮售服务”彻底沦为空谈。有创作者曝光,自己缴纳500元入驻费后,平台仅象征性地上架了一幅作品,半年内无任何咨询记录,联系客服时已被拉黑,所谓的“网销店铺”不过是诈骗分子搭建的临时网页,待收取一定费用后便会注销重建,换个马甲继续行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网拍“征件”:层层递进的焦虑营造与付费套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相较于网销的“小额快骗”,网上拍卖的骗局更具迷惑性,其话术设计层层递进,从“机会诱惑”到“流程包装”,再到“紧迫感施压”,一步步诱导创作者落入圈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类拍卖公司的初始邀约往往以“高关注度”“高成交率”为诱饵:“9月28号的国际联合拍卖会,征集倒计时第5天!金九银十,本场拍卖会将是全年关注度最高的一场!我司联合三个国际拍卖平台举办,共有多少多少万买家群体。预估成交率可观。”“老师上午好,平台实力买家已经准备就绪,全球的买家等你的藏品上拍,拍卖后1-3天出结果,让你快速变现,快速拿钱!成交安排上门交接,切勿错失良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创作者表达兴趣后,对方会立刻抛出“专业流程”以示正规,详细罗列“鉴定—锁定名额—缴费—签合同—制作图录—宣传—预展—竞拍—成交”等环节,甚至明确提及“易拍全球”等看似专业的平台,声称“全部拍卖过程可在线实时看到”,以此消解创作者的疑虑。但在这串“正规流程”中,隐藏着骗局的核心——“预付费门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方会以“服务费”“图录费”等名义,要求创作者缴纳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费用,美其名曰“确定合作名额”,并承诺“费用收一次,卖出去为止”“没有任何隐形收费”。为了催促创作者尽快缴费,他们会制造极致的紧迫感:“征集倒数最后5小时!要上拍的藏友、想要快速变现的藏友,再不上拍人家都卖出去了,你还在傻傻看着!错过这波风口再等十年!”“您的藏品太精尖,我不希望白白到手的钱被错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令人愤慨的是,即便创作者缴纳费用、签订合同,所谓的“拍卖”也多为虚假操作:要么将作品放入无人问津的“野鸡拍卖会”,以“流拍”告终,预付费不予退还;要么伪造“成交记录”,声称“买家已付定金,需创作者承担‘鉴定费’‘交接费’”等额外费用,进一步榨取钱财;即便侥幸遇到真实买家,其分成规则也充满陷阱——成交价10000元的作品,创作者需先付2000元服务费,成交后再缴5%佣金(500元)和3%个人所得税(300元),实际到手仅7200元,若买家违约尾款拖欠,创作者不仅拿不到余款,还需倒贴快递费等成本,最终净亏近2000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乱象深析:骗局本质与市场危害的三重追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网销与网拍的艺术品交易乱象,绝非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带有明显欺诈性质的违法行径。透过那些雷同的话术与套路,其“钱先行、假运作、真敛财”的本质昭然若揭,不仅损害了创作者的切身利益,更对整个艺术品交易市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追问一:“钱先行”模式是否构成骗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切钱前行”是这类网销与拍卖组织的核心运作逻辑,也是其涉嫌诈骗的关键证据。在正常的艺术品交易中介服务中,无论是画廊代理还是正规拍卖,均遵循“先服务、后收费”或“成交后收费”的行业惯例——正规拍卖公司仅在藏品成交后收取佣金,未成交则不收取高额服务费;合法的网销平台多采取“免费入驻、成交抽成”模式,不会以“入驻费”“上架费”等名义提前敛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这些乱象中的组织,恰恰将“预付费”作为核心盈利手段,其所有“帮售承诺”“拍卖服务”都是为了诱导创作者缴纳费用而设置的幌子。从法律层面看,这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财物”的行为,已涉嫌构成诈骗罪。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组织往往通过“小额多次”的方式降低犯罪成本——单次骗取300元至2000元,既容易让创作者放松警惕,又能规避“大额诈骗”的刑事追责,但其通过海量撒网的方式,累计诈骗金额往往极为惊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所谓的“成功案例”“买家群体”“拍卖流程”,均是精心编造的谎言:“多少多少元成交”的案例查无实据,“多少多少万买家”纯属夸大其词,“国际拍卖会”多为无资质的虚假活动,甚至连“客服”身份都是外包的话术演员。当创作者缴纳费用后,他们便完成了“诈骗闭环”,后续的“拖延”“失联”“流拍”不过是收尾手段。这种“只收费、不服务”或“假服务”的模式,绝非“商业风险”,而是赤裸裸的诈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追问二:话术雷同背后是否存在资本操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网销与网拍组织的话术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特征——网销常常是“某某买家多少多少元成交”,拍卖永远是“金九银十、倒计时、快速变现”,这种“千店一面”的现象,绝非偶然,而是暴露了背后可能存在的规模化、产业化运作链条,甚至不排除有资本或利益集团在统摄操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行业生态来看,这类组织往往采用“总部+加盟”或“平台+代理”的模式:总部负责搭建虚假网站、设计统一话术、制作虚假案例,再通过发展下线代理或招募“客服”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撒网引流。代理或客服只需按照总部提供的模板,批量添加创作者好友、发送邀约信息,每成功诱导一人缴费,便可获得提成。这种模式下,不同账号发送的信息自然高度雷同,形成了“全国统一话术”的奇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有甚者,部分组织已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上游有专门的技术公司负责搭建虚假交易平台、制作虚假拍卖直播;中游有话术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客服”的诱导技巧;下游有收款结算公司负责分流资金、规避监管。而支撑这一产业链运转的,往往是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资本力量,他们通过注册多家空壳公司、更换办公地址等方式逃避打击,使得乱象屡禁不止。这种产业化运作的诈骗模式,比零散的“游商骗子”危害更大,其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具有系统性、长期性。</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声明:本文由李荣林先生提供,墨笑编辑发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