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故事会四(君子自强不息!厉害了我的国)

明眼视界

<p class="ql-block">站在讲台上,手心微微出汗,我握紧了麦克风。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时钟的滴答声,黑板上“厉害了,我的国”几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像一句沉甸甸的誓言。身旁的同学和我一样穿着红蓝相间的校服,我们准备了整整一周的演讲,今天终于要在这方寸讲台前绽放。屏幕亮起,画面里是高铁飞驰、大桥跨海,那些熟悉的新闻片段此刻却让我眼眶发热——这不是简单的汇报,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告白。</p> <p class="ql-block">台下的同学们坐得笔直,目光齐刷刷地望向我们。我深吸一口气,声音渐渐稳了下来。说到“天问探火”时,投影正好切换到火星地表的画面;讲到“北斗组网”,教室后墙的国旗仿佛也轻轻颤动了一下。原来,那些宏大的词——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并不只是写在墙上的标语。它们藏在我们每一次练习的稿纸上,藏在修改到深夜的PPT里,也藏在这一次又一次鼓起勇气站上讲台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第四位同学接过麦克风时,语气轻快了些:“你们知道吗?中国每年新增的风电装机容量,相当于整个欧洲的总和。”话音刚落,后排就有人小声惊叹。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场“周周故事会”不只是一次班级活动,它更像一颗种子,悄悄在我们心里种下了对未来的想象。我们不再是遥远奇迹的旁观者,而是即将参与其中的建设者。</p> <p class="ql-block">中间休息时,我回头看了眼黑板,“君子当自强不息”七个字被粉笔勾了边,显得格外有力。这句出自《周易》的老话,今天听来竟如此鲜活。我们这一代人,不用再背负战火与饥荒,但肩上仍有山河要扛——科技的高峰、绿色的承诺、文化的传承。而这一切,都始于课堂里的这一场演讲,始于少年心中那一句“我也能”。</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同学上台时,男生穿着浅蓝校服,女生披着红色外套,像极了清晨升旗时的那一抹亮色。他们的屏幕上不再是新闻剪辑,而是一幅幅手绘的未来城市图景:空中巴士、智能教室、零碳社区。当那个戴眼镜的男生说“这就是我梦想中的中国”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那不是礼貌性的回应,而是共鸣,是少年与少年之间最纯粹的应和。</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教室,照在“知行合一 和乐至美”的横幅上。我坐在台下,看着台上那些熟悉又闪亮的脸庞,忽然觉得,所谓“厉害了,我的国”,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是此刻我们眼里的光,是我们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是我们愿意为一个更好的明天去努力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有一组同学的屏幕角落,竟跳出了“小红书”的标志,原来他们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剪辑了一段“新时代中国打卡指南”:从敦煌的光伏电站到贵州的天眼,从杭州的无人超市到雄安的智慧马路。台下有人笑着举起手机拍照,气氛轻松却并不轻浮。我们开始学会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讲述属于这个国家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组登台时,七个人整整齐齐站成一排,像一支即将出征的小队。他们的背景屏幕上写着“10分钟看新时代的中国”,倒计时开始,语速加快,信息密集得让人屏息。讲到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时,全班几乎同时抬头看向墙上挂着的中国国旗——那一瞬间,教室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发射场,载着我们的骄傲,正准备点火升空。</p> <p class="ql-block">活动结束前,老师没有点评,只是轻轻说了一句:“你们讲的每一个字,都是未来的伏笔。”我走出教室时,风正好吹起校服的衣角。抬头望去,走廊尽头的玻璃窗外,天空湛蓝,云朵如舰艇般缓缓航行。</p> <p class="ql-block">回座位收拾书包时,我发现讲台上还留着一张被遗忘的稿纸,上面写着:“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会一直努力。”字迹歪歪扭扭,却格外坚定。我轻轻把它折好,放进自己的笔记本里——这或许就是“君子当自强不息”最真实的模样:不喧哗,自有声。</p> <p class="ql-block">后来每次走过这间教室,我总会多看一眼那块黑板。即使字迹被擦去,标语被更换,但那种站在讲台上、面对全班讲述“我的国”的心跳感,却一直留着。它提醒我,少年不必等风来,自己就能掀起浪。</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我们是那群正在长成巨人的人。每一次发声,都是骨骼生长的声响;每一次表达,都是血脉奔涌的证明。在这间普通的教室里,在一次次名为“周周故事会”的小小仪式中,我们正悄悄完成一场属于青春的宣誓。</p> <p class="ql-block">厉害了,不只是我的国,更是那个在国旗下一次次鼓起勇气、想要变得更好的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