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大多数游人的心中,香格里拉总是一个神秘的存在,而这份神秘最初都来源于一个人和一本书。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出版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的故事即发生在香格里拉,一个作者创造出的精神家园的代名词。那里有超凡脱俗的山川、金碧辉煌的庙宇,有让人心动的姑娘、百年不老的神话,有西方文化与东方哲学的碰撞与交融,还有传世的珍宝以及无尽的金矿。那里是西方视角下的极乐世界,是东方意境中的世外桃源,是作者脑海里的人间净土,也是读者心中的心灵家园。这就是詹姆斯·希尔顿为我们描摹的神秘的香格里拉,一个一经问世便风靡了世界的香格里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消失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端的一个隐秘山谷,被高耸的雪山环绕,使得外界难以发现。作者在书中写道:“这个山谷被无法逾越的雪山包围,唯一的通道是一条狭窄的峡谷,几乎无人知晓……”。然而,詹姆斯·希尔顿并未亲临过这片秘境,其创作灵感来自于当时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的系列文章和照片,那是美籍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同时期在中国云南、四川部分山区探险经历的真实记录。香格里拉,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神秘之地,应该就隐匿在洛克踏足过的这片群山褶皱之中,虽然与世隔绝,却又永恒存在。由此,引发了近百年来连绵不断的香格里拉探寻热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香格里拉,藏语的音译,是藏族同胞心灵深处的“香巴拉”,意思为“心中的日月”。藏族人相信,在青藏高原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隐藏着一个神秘的王国——香巴拉王国,那里的人们过着自在快乐,超越一切烦恼痛苦的生活。当今这个时代,寻访地理上的香格里拉,已不再是艰难的、经年累月的跋涉,而对香格里拉的追寻,也不再为文学边界所限。正如松赞《我们的家》书中所载:“丽江、塔城、香格里拉、亚丁,隶属云南、四川两个大省,拥有藏地的宁静、乡村的田园诗意和山川的秘境之感,它们都是组成大香格里拉区域的精神原乡。在地理上,它们被雪山江河捆绑在一起;精神上,它们因信仰、茶马古道与乌托邦理想交织”。9月中旬,带着一份向往,和夫人一起跟随“松赞香格里拉环线”旅程,以香巴拉为线索,从藏文化前沿之地丽江出发,溯金沙江而上,在香格里拉的田园诗画里发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在桑烟飘散的松赞林寺感受信仰的虔诚,最终抵达向阳之地稻城亚丁,走进壮丽宏伟的山峦,穿越不为人所知的峡谷,探寻传说中的秘境,叩响美丽的香巴拉之门。</span></p>  (一)又见丽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丽江,香格里拉环线旅行的第一站,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处,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在横断山南缘绕出了曲折的流向,坐落其中的丽江,西、北、东三侧都是金沙江征服崇山峻岭所塑造的壮美山川,丽江也因此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丽江借助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北可通雪域高原的藏族家园,南可达苍山洱海和普洱茶山,进而延伸到云贵高原东部的汉地势力范围,以及西侧的印缅异邦。在纳西人的经营下,丽江逐渐成为滇西北的商业中心。络绎不绝的商旅又为丽江带来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纳西族东巴信仰的传承深处,藏传佛教和中原文化也在各自原生地的这片“边疆”,寻得了薪火不灭的乐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藏文化的前沿之地,中式桃源在丽江有了新的想象方式,雪山、森林、湖泊、庙宇、富饶的田野、温情的人民,编织出古往今来的旅人都在寻找的“香巴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12日上午9:25,和夫人从苏南硕放机场出发直飞丽江,中午12:20抵达丽江三义机场。这已是我第三次来到丽江。20多年前,曾独自随团到过丽江,只是时间久远又来去匆匆,留下的印象已然不深。10多年前的2013年,也是9月,和夫人第一次单独外出度假旅行,选择的目的地便是丽江。整整一周的时间,让身心沉浸在古城之中,走街串巷,听歌观舞,赏美景寻美食,晒晒太阳发发呆,远离了工作的压力和城市的喧嚣,感受的就是悠闲和随意。古城宁静的清晨、慵懒的午后、激情的夏夜,还有那蓝月谷的魅、玉水寨的润、大研城的柔、束河镇的幽,点点滴滴,汇集至笔墨之下,至今都令人记忆犹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出机场,松赞接机的车辆早已就位,管家青林邓主为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一句“扎西德勒”,顷刻之间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上车出发,车子一路驶向30多公里外的松赞丽江山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松赞丽江山居的选址颇为考究,位于大研古城北侧的茨满村,与古城距离虽然不过5、6公里,但却是一方远离了灯红酒绿喧嚣的静谧绿洲。古村边松树长满了山坡,梨花绽放在庭院,纳西人家不忘诗礼耕读,维系着烟火气十足的宁静生活。松坡林的背后,连接丽江和香格里拉的国道正是昔日的茶马古道。曾几何时,藏族马帮在那里眺望即将抵达的丽江城;时光轮转,源自于香格里拉的松赞酒店,继续守候在藏族和纳西族交流的关卡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车子无声的驶进松赞大门,酒店管家们恭候在门厅外,欢迎着我们的到来。环顾四周,不禁惊诧于酒店建筑的质朴与厚重。山居将纳西民居院落和中原官式建筑特色完美融合,在大气从容的唐代风格坡屋顶下,“三坊一照壁”进行了现代化重构,纳西族的天井生活变成了露天游泳池的时尚节奏,沉稳雍容的厅堂随时欢迎着家人们的到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酒店内的装饰一样典雅别致,不同民族风格的艺术品汇聚于此,它们都是松赞创始人白玛多吉先生的收藏品。除了图案生动的老藏毯,还有来自安徽黄山和中原河南的石雕等作品——丽江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桃花源,任何文化都能在此找到注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临近傍晚,主题团的旅友们都陆续抵达。9名团员分别来自北、上、广和江、浙,原以为都是老年朋友,没想到只有我和夫人是老同志,其余大都是年富力强活力满满的中、青年,也令我们一下子感到年轻了许多。一起用过晚餐,就在酒店大厅,一场专为我们安排的纳西古乐表演惊艳四座,给了走进松赞的家人们一个意外的惊喜与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13日,香格里拉环线之旅第二天。在山居休整一个晚上后,一大早我们便随着管家青林走进了大研古城。再次来到古城,官门口、大石桥、四方街、天雨流芳……,一切依然那么熟悉。熟悉之余,又感到些许的陌生,古城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时髦,但繁华之中原生态的烟火气似乎也越来越少。10年前在古城我就发出了感叹“丽江已成为游人的丽江了”,而夫人当时的一篇游记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方圆说,丽江是游人的丽江。此说不假。当我们登上丽江的最高点——狮子山上的万古楼俯瞰全城时,看到的是偌大个古城被现代建筑包围着。应该说,除去古城,丽江和其他城市并无二样,而且经济不算发达,城市不算繁荣,由于地处地震带,甚至连高楼也不见一两幢,这里的人一样为了生存,为了一日三餐在奔波忙碌,全然没有古城里的晒太阳发呆聊天数星星的生活状态。人们对古城的蜂拥,是对古朴纯净民风的追想,她温厚包容,能让人卸下面具,安全地在她怀里疗伤栖息,她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几天来的亲身体验,最大的收获是:把暖暖的柔柔的宽厚醉美的丽江装进心里带回家,做一个柔美平和的人,这样,走到哪里,哪里都会是丽江。”这,应该就是丽江永恒的魅力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古城,我们沿香丽高速前往香格里拉,中途在虎跳峡景区停下了脚步。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的夹峙间,金沙江乃至长江最狂放的一段,激荡在丽江和迪庆的交界处,这便是虎跳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所说的虎跳峡景区,指的都是位于金沙江西岸、香格里拉境内的上虎跳观景台。从停车场沿栈道下到江边,飞舞的浪涛深处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它是峡谷名称来源的上虎跳石,取“老虎可跳经此石往返两岸”之意。虎跳峡还有中虎跳、下虎跳,如今下虎跳石已被江水淹没,中虎跳石仍维持原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景区内一家饭店用过午餐,团队一行在青林邓主的带领下走进了虎跳峡的高山云端,开始高山徒步。贯穿虎跳峡的道路素有“高路”和“低路”之分。低路已成公路,上、中虎跳峡的入口都在路边;高路仍旧是茶马古道时代的山径,居高临下,视野壮阔,虎跳峡徒步即沿高路行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虎跳峡徒步,是世界闻名的经典徒步路线。相对完整的虎跳峡徒步是从纳西雅阁到中虎跳峡客栈,大约10公里路程,时长5-6小时。青林邓主带我们行走的是从茶马客栈到到低路虎跳峡入口旁的后半段中的一段,距离只有3公里左右,这一片山峡风光更集中,而且几乎没有爬升,是最为壮美和轻松的一段。用青林的话说,我们只是饭后在云端散散步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车子把我们送到山上的村边路口,一条便道沿着山腰蜿蜒向前延伸,右侧是峭壁,左侧便是深渊。江水在下方百丈处奔流,白沫翻腾,远远望去像一条扭动的银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登高望远,万山如黛,犹如置身于画卷之中。眺望远处的群山,仿佛能感受到它们内心的宁静与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和夫人都是第一次体验高山徒步,这是一段与自然融合的奇妙旅程。乘着微风,步入山道,舍去一切的纷扰,只剩下身体在大自然中的舞动。在山巅,在云端,感觉与天空如此的相近,尽情享受城市喧嚣之外那无边无际的自由。高山徒步最珍贵的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云开雾散时,内心突然照进的那束光——它让我们看清,自己不过是天地间一粒会呼吸的尘埃。却也因此,得以与这片天空同频共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出虎跳峡,车子继续前行,带我们驶向本次旅行的第二站——神秘的香格里拉。</span></p>  (二)邂逅香格里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未入其境,先闻其声。在驶往香格里拉的途中,车里响起的是这首流传在迪庆地区的藏族民歌。管家青林为我们翻译出歌词大意,朴实无华的歌词,颂赞的便是是对香格里拉浓烈的热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香格里拉,原名“中甸”,藏名“建塘”,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当地藏民口中的“甸”或“塘”都是坝子的意思,即指群山怀抱中的盆地。中甸亦或建塘,就是深藏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中一处静僻的祥和之地:地处高原深处,艳阳高照的湛蓝天空下是耸峙的雪山,雪山环绕的是生机盎然的草甸和牧场,奔涌的河流在深邃的峡谷中孕育出安逸的村庄,牧场田野里的宁静生活则是藏族人心中的一片明月光。当旅行成为现代时尚,在风靡世界的“香格里拉”新世纪探寻热潮中,中甸因与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笔下极其相似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最终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于2001年12月拥有了“香格里拉”这个令人瞩目的名字,并由此吸引了世界各地旅行者,成为跨越千山万水梦寐以求的尘世乐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地,亦属“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这里也是昔日茶马古道的枢纽重镇,独克宗古城的石板路上承载着千年繁华的印记,松赞林寺的殿堂中寄托过四方百姓的祝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藏、纳西、白、彝、汉等不同民族在这片雪山草原的注视下,展开着互通有无互惠彼此的商业交往,潜移默化中也留下了各民族文化相融共生的历史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香格里拉是我们此次环线旅行的第二站。得益于现代交通的便捷,当今从丽江到香格里拉十分的方便。坐高铁只需一个多小时,乘汽车可走香丽高速,两地相距170公里,其中高速部分120多公里,不过高速限速80公里,大概需要两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我们因为途中在虎跳峡景区逗留,加之后半段高速封闭,上午10点半从丽江出发,到达香格里拉已是下午5点多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赏心悦目的高原蓝天下,汽车驶过香格里拉城区,直接抵达松赞香格里拉林卡酒店。藏语“林卡”原指树繁草盛、风景优美的地方,可供人们闲暇时野餐嬉耍,后来延伸为“园林”的意思。隐匿在松赞林寺后山坡空谷之中的松赞香格里拉林卡,便是一座藏式园林酒店。从海拔2400米的丽江,到达海拔3200米的香格里拉,青林一路细细提醒,放缓脚步,注意保暖。得益于青林的叮嘱和“三江并流”茂盛的森林植被带来的相对较高的含氧量,只有夫人略感有些轻微的头痛,其他团友倒没有什么不适。晚上,在香格里拉寂静的山谷中安然入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14日,香格里拉环线之旅第三天。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点亮松赞林寺的金顶,四处升起的桑烟若隐若现,萦绕着寺庙和村舍,不远处飘来转经筒清脆的铜铃声,裹夹着僧侣低沉的诵经声,将游人们从温柔的睡梦中一一唤醒。高原深处的世外桃源,一切就是如此的神奇和美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悠闲的用过早餐,跟随着青林,团友一行不紧不慢的走向咫尺之外的松赞林寺,去领略这座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云南省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松赞林寺,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以北5公里的佛屏山麓,建成于公元1681年,至今已有近350年的历史。全名“噶丹·松赞林寺”,为五世达赖喇嘛亲赐,从属藏传佛教分支之一的格鲁教。寺院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仿照拉萨布达拉宫,以扎仓和吉康两座主殿为中心,八大康参、僧舍等建筑簇拥拱卫,高低错落,层层递进,轮廓分明,由此形成了东西长近400米、南北宽近250米的庞大建筑群。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松赞林寺的建筑别具特色,融合了藏汉风格,其依山而建的恢宏结构、金碧辉煌的装饰艺术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将藏传佛教建筑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香格里拉乃至整个滇西北地区最具标志性的文化景观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绕过椭圆形的外围城垣走近寺院,扎仓、吉康两座大殿静静矗立在眼前,华美而又威严。与藏传佛教建筑式样相同,主建筑扎仓为五层藏式雕楼建筑,屋顶采用的则是汉式歇山顶结构,主殿上层鎏金铜瓦,殿宇屋角兽吻飞檐,兼具了藏式建筑的雄浑与汉式建筑的精妙。整个寺院建筑外观以红、黄、白为主色调,红色象征热情,金黄色代表神圣,白色寓意纯洁,个性鲜明的色彩搭配描摹出藏传佛教建筑的独特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林邓主,我们此次旅行的管家,也是松赞旅行的一名资深管家。青林藏语中意即长寿,邓主则是心想事成的意思,相处时间久了,大家都习惯于直呼青林了。青林就是香格里拉人,对松赞林寺自然有着天然而又特殊的情感。伫足于扎仓大殿门前,面对一片好奇的目光,青林为我们揭开了两座主殿的神秘面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扎仓,藏语,意为僧院,是僧众学习经典、修研教义的地方。扎仓正殿前座供奉有五世达赖铜像,顶层正楼设经舍佛堂,供奉着五世达赖、七世达赖佛像,以及贝叶经卷、唐卡、传世法器等。下层经堂大殿,供奉着释迦牟尼、宗喀巴大师等佛像,108根柱楹支撑起一个宏大的立体空间,可同时容纳1600名僧人趺座诵经。吉康,藏语,意为吉祥安乐,殿堂地位仅次于扎仓,是活佛的寝宫和重要佛殿所在地,其内部又供奉着历代活佛的灵塔、珍贵佛像和宗教圣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带着一份期待走进大殿,这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屏障,迎接我们的是一场流光溢彩的视觉盛宴。一面面鲜活的壁画,将一个个史迹典故浓缩在方寸之间,绽放出永不褪色的绚烂;一处处繁复的雕刻,将虔诚镌刻在一根根柱楹之上,支撑起信仰和艺术的苍穹;一幅幅精美的唐卡,荟萃了藏族宗教文化的精华,充满了神秘与艺术的美感。整整一上午的时间,内心追随着脚步,沉浸在松赞林寺宗教艺术殿堂之中,在交织的光影里感受藏族独特的文化气息,在青林引人入胜的讲解中,解析藏地千年的文明密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国内一处知名的旅游胜地,香格里拉拥有着众多的自然风光,也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无论是去梅里雪山、普达措公园、纳帕海湿地融入自然,亦或去独克宗古城寻求人间烟火之乐,这片“宁静、和谐、安详的世外桃源”总能触动你的眼你的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次我们在香格里拉只停留一天。时间所限,上午参观过松赞林寺,下午远行不便,就在酒店喝喝茶,顺便参观了由白玛多吉先生一手创立的,旨在介绍和传播藏文化的松赞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酒店院内的一座二层小楼之中,馆内藏有400多件藏品,时间横跨14世纪至19世纪。一楼是以“工巧天成·智慧脉络”为主题的收藏品展览,通过“佛国世界、密教智慧、秘境哲人、指尖经典、异域之风”五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喜马拉雅一西藏”文化的独特内涵与丰富形式,让观众在一件件精美的藏式老家具、藏毯、丝织品、鎏金铜器中了解雪域高原的璀璨文化。二楼是以“画卷天堂·哲思海洋”为主题的唐卡中心,通过展示藏地雪域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佛教源流的艺术之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香格里拉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却是悠闲和自由的。憩息在松赞香格里拉林卡,你可以端坐在画室里,用画笔安抚内心,勾勒出属于自己的唐卡作品;可以学习并亲手制作一枚藏药金刚锤,体验雪域藏医藏药的神奇与奥秘;还可以参加颂钵冥想,在喜马拉雅的回响中净化身心。当然,你也可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就捧着一杯酥油茶静坐在在大堂之上,在香格里拉高原的空谷中,听风掠过草甸的轻响,看云影在青峰间游移,让时光随酥油茶的香气缓缓流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松赞香格里拉林卡,令人称道的自然还有一道道精致的美食。牦牛肉火锅、聚集了15种配料碗比脸大的云南米线、藏香猪、酥油鸡、青稞饼各种地道的高原菜肴,松茸、鸡纵菌、牛肝菌多种鲜美的高山菌菇,还有那酸甜爽口的精美西点,每一道都是赏心悦目,不仅延续了高原特色,更融合了藏地文化与精致工艺,令家人们大开眼界又大饱口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15日,香格里拉环线之旅第四天。上午早餐后,我们离开香格里拉乘车前往稻城亚丁,中午停留于无底湖畔,只为在美丽的香格里拉留下我们最后的足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无底湖,藏语称“沃迪措”,意为“天空之湖”,位于香格里拉市格咱乡浪都村,隐匿在香格里拉七大雪山之一的迪隆雪山腹地的密林中。自香格里拉出发,沿着香稻公路向东北方向行驶100多公里便可到达无底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无底湖景区,有一条长约3.5公里的环湖路,圈起了内湖和外湖两片水域。从起点处的小木桥出发,由外而内,经过内外湖交界的半岛,再穿过高山牧场,即可抵达无底湖湖边。徒步路线也很轻松,大多是在林间和湖边穿梭,道路近乎平坦,上下仅有20米左右的海拔起伏。徒步游览自然成为了大多数游人最佳的选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为行程所限,我们随车直接下到了无底湖湖边,虽然错过了山野林间的沿途风光,但在打开车门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震撼让所有人都欢呼雀跃,早已将青林缓行慢走的叮嘱抛到了脑后,一起奔向了那迷人的无底湖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眼前的无底湖,一半映着山的硬朗,一半漾着水的温柔,宛如上苍遗落在人间的一枚明珠,倒映着红尘中最美的相逢。在这片湖光山色之中,无底湖如宝盒般容纳了大自然的所有色彩,随着光线与景致的变化,呈现在眼前的湖水如同打翻了的调色盘,是湛蓝,是翠绿,亦或又是浅黄,一步一变幻,一步一惊奇,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山峦环抱中的童话世界,美不胜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虽然时近正午,艳阳高照,但在海拔3800米的无底湖畔,依然感到丝丝的凉意。细心的青林早有准备,此时户外帐篷里两桌热气腾腾的土鸡汤火锅悄然登场,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欢呼。暖暖的手,暖暖的胃,暖暖的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要和香格里拉说再见了,在无底湖畔定格下我们最后的精彩与快乐。车子沿着香稻公路继续前行,驶向本次旅行的下一站——稻城亚丁。在那里,等待我们的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惊喜?</span></p>  (三)走进亚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稻城亚丁,松赞香格里拉环线旅行的第三站,也是我们此次高原之行的最后一站。亚丁,藏语意为“向阳之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海拔高度约4000米,是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亚丁原是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中段一个深藏不露的小山村,隶属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的日瓦乡,即现在的香格里拉镇。历经岁月的沉淀,亚丁终因其绝美的高山峡谷风光和原始的高原自然生态而惊艳于世,被誉为“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和“中国香格里拉之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一处享有盛誉的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丁拥有着众多引以为傲的自然风貌。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三座神山鼎足而立,圣洁巍峨;珍珠海、五色海、牛奶海,三片圣湖守护相望,交相辉映。这里集雪山、冰川、湖泊、草甸、森林高原风光于一体,堪称一幅雄浑壮阔的立体山水画卷。而在藏族人看来,亚丁举世无双的自然风光,恰如仙境“香巴拉”降临到了人间,或许这里应该就是詹姆斯·希尔顿描述的“最后的香格里拉”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交通发达的丽江和香格里拉相比,高原之上的稻城亚丁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高铁通达。虽然拥有一个高原机场,可由成都直达亚丁,但两地有近4000米的海拔高度落差,从低海拔地区直接乘坐飞机,落地后很有可能引发高原反应的强烈症状,由空中直接进入亚丁似乎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从公路线路看,亚丁离香格里拉为200多公里,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康定长达500公里,离成都更是超过了800公里。如此看来,由香格里拉进入稻城亚丁反倒是条最为便捷的通道,同时不到800米的海拔落差又会大大降低高反的可能。松赞设计的“丽江—香格里拉—稻城亚丁”环线之旅,果然是条经典的黄金线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香格里拉前往稻城亚丁有条闻名的公路——香稻公路,全程220公里,始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建塘镇,沿途经过草甸、牧场、山林并穿越高山垭口,终点便是四川省稻城亚丁风景区门户的香格里拉镇。这条蜿蜒在滇西北高原深处的天路,宛如大地精心编织的一条缀满星辰的缎带,将两个天堂般的圣地紧紧地连接在一起。9月15日,香格里拉环线旅行的第四天,上午9:00,我们自香格里拉松赞林寺脚下启程,踏上了这条神奇的公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汽车在高原深处的崇山峻岭中无声地驶过,我们的心却随着崎岖的山路而涤荡起伏。时常,你会被窗外的景色所惊叹,如同一幅幅流动的油画,每一帧都镌刻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的令人窒息;时而,你又会被身边的险情所心跳,飞扬的尘土笼罩着陡峭的山崖,落石、塌方、泥石流时不时阻挡在道路之间,那是大自然偶尔露出的狰狞,令人望而生畏。香稻公路,就像一条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它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一则则壮美与险峻、征服和敬畏的故事,让身在其中的虔诚的朝圣者和远方的旅行者,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车子驶上俄初山的山腰,眼前的道路似乎一下子通畅开来,给人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管家青林说,从这里到亚丁是香稻公路的最后一段,也是最为轻松和最美的一段。越往前走,感觉秋就越近,高原上的青稞黄了,像半空中铺开的金毯,在秋风里轻轻摇曳;越往高走,云就越低,仿佛伸手就能扯下一缕,擦擦被阳光晒得发烫的脸颊;越往上走,心就越轻,是不是因为离天堂近了,离喧嚣远了,心自然也就跟着轻了?高原的路,不急。走得慢,才能把风景看进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汽车进入香格里拉镇的景区大门继续前行,山路开始盘旋,远方的雪峰在视线里忽隐忽现,仿佛在提醒我们,亚丁已离我们越来越近。不多时,汽车在亚丁村上方的玻璃观景台旁悄然停下,走出车门的那一刻,一种震撼不由的从心坎里喷涌而出。神山仙乃日,带着千百年的沉默与威严,静静的耸立在眼前,虽然不言不语,却把所有的壮阔、孤勇与永恒,在这一瞬都塞进了我们的凝望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午5:00,汽车驶进了亚丁村,稳稳的停在了松赞亚丁山居门前。酒店门外,松赞管家青林以藏族传统的礼节欢迎着家人们的到来。一杯青稞酒,拂去了长途跋涉的风尘;一首祝酒歌,抚平了我们一路跌荡的心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松赞亚丁山居,位于亚丁村坝上的最北端。酒店三座独立楼宇参差排列,坐北朝南,直面仙乃日和夏诺多吉两大神山。山居延续了亚丁村传统民居黑藏房的外观,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酒店,与古老的藏族村落亲密无间并融为一体。令人称道的是,选址考究的山居视野极为开阔,所有的客房均可观赏到远处的雪山胜景,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高原神山下的悠然时光。初到亚丁,队友们的状态都还不错,夫人在香格里拉的轻微高反也神奇的消失。晚上,头枕着高原,在雪山的守护下,早早的进入了甜美的梦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16日,香格里拉环线之旅第五天。清晨,推开木屋的窗,冷冽的空气夹着松针的清香扑面而来。远处,几缕炊烟从藏式石屋的烟囱里缓缓升起,整个山谷都在晨光中悠悠醒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亚丁,山是所有风景的开端与结束。藏族人敬畏神山,因为他们相信,那些终年积雪的峰顶是神的居所,亚丁的雪山便是菩萨在人间的化身,于是便以其信仰的佛教神灵命名了矗立于此的三座雪山。南峰“央迈勇”,意为“文殊菩萨”,海拔5998米,其完美的三角锥形状,宛若文殊手持智慧剑直插云霄;北峰“仙乃日”,意为“观世音菩萨”,海拔6033米,那厚重的山影,犹如慈悲的观音用宽广的身形护佑着世间万物;东峰“夏诺多吉”,意为“金刚手菩萨”,海拔5951米,他张开着双臂,桀骜不驯地驻守在天边。三座神山就像沉默的卫士,终年守护着这片传说中的“香巴拉”。我们的亚丁之行,也就在三神山徒步中拉开了序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午9:00,自亚丁村出发,乘坐景区大巴到达景区游览的正式起点——扎灌崩,藏语意思是“大山崖的末端”。下车步行,自冲古寺下,沿着蓝月山谷的一段上坡路缓缓上行,500米后到达海拔3880米的冲古草甸,再由此搭乘前往洛绒牛场的电瓶车继续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行至中途,在一片平坦的山谷间,我们一行11人下车集结,整理好行装,在管家青林、次里的带领下开始徒步登山。秘境,永远都存在,即使是在无数人慕名而至的稻城亚丁,我们仍能踏上这条只有当地人才会知道的山间小道,沿着千百年间马帮和探险家的足迹,借助双脚去接受一次身心的洗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亚丁的高原秘境徒步,全然没有在虎跳峡高路徒步的轻松和舒坦。自3900米的山谷起步,4000米,4100米,4200米,随着海拔高度的缓慢上升,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和挑战。就在海拔高度4200米的山腰间,缺少高山徒步体验的我终就还是停下了脚步。冷汗,腿软,虚脱,各种体能不支的反应,青林迅速打开氧气瓶并调整我的呼吸,仔细察看我的身体状况。队友们也赶紧围拢过来,纷纷递上能量食品与急救药物,在青林确认无大碍后,大家的心情才终于放松下来。短暂休息与恢复后,和夫人还是决定沿原路下撤,以免耽误队友们的整体行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队友们告别并启程下山,管家次里搀扶着我开路在前,负重在肩双手握杖的夫人勇敢殿后。虽然脚下无力,宛若迈着太空步一般摇摇晃晃,但还是婉谢了次里好几次提出的背负我下山的好意。平安下达至谷底路边,先拦乘电瓶车,再转乘景区大巴,原路返回亚丁村。中午1:00,酒店的专车已提前等侯在亚丁村的路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次里、夫人的一路护送下,终于回到酒店客房并静卧床上。口服葡萄糖、接氧、测试血氧含量,酒店的服务有条不紊一气呵成,给人一种非常专业和安心的感觉。不多时,身体渐渐恢复过来,所有的不良反应也都一一消失,夫人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止步于海拔4200米的山林秘境,未能和队友们一起继续前行,没有不甘,也没有遗憾,经历过意外,才会更懂得审视和珍惜。徒步的意义,或许不仅仅在于抵达,还在于一路遇见的风与光,在于那些与自然共鸣的每一个瞬间;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从来不是征服,是彼此守护,彼此凝望,彼此懂得。在与充满圣洁、力量和智慧的神山交融中,于内心注入一份敬畏天地、珍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这便是亚丁之行一场意外赠予的启迪和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午的时光是缓慢的,也是轻松的。看看书,听听音乐,更多的是在默默关注着前方队友的每一条讯息,眼前浮现的也是伙伴们前行的每一个画面。踏过鲜有人至的山野小路,穿越风景如画的针叶林、草甸灌丛和高山湖泊,在只有牧羊人知道的海拔4600米的悬崖上方,将三座神山同框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当神仙队友顺利登顶的消息传回的那一瞬,我的眼眶已经湿润。此时此刻,仿佛我正随他们一道身处亚丁秘境之上,共同叩响了蓝色星球上“最后的香格里拉”的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17日,香格里拉环线之旅第六天。早早的,夫人便随队友们一起出发前往洛绒牛场,留守后方的我仍在亚丁轻拂的晨风中沉睡。此时的高原山谷,仿佛就是我一个人的世界,时间已不再需要用滴答作响的钟表来丈量,而是按照山影的移动、炊烟的升腾和心跳的节奏来自由定义。没有喧嚣,也没有催促,就这样美美的睡到了自然醒来。用过早餐,一个人漫步于亚丁坝子,一座尚未来得及细细打开的藏族村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亚丁村,就在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距香格里拉镇30多公里,海拔高度3900米。因日照时间长,得藏语名“亚丁”,意为“向阳之地”。村子不是很大,处于高原峡谷山间的一个坝子之上,整个村落占地面积不到800亩,现有藏族村民30多户。村庄的建筑至今都保留着康巴地区传统“黑藏房”的藏族民居特色,就地取材,以片石砌筑,墙体厚实,屋顶平坦,再搭配窄窗并采用黑色木质框架装饰,形成独特的“黑眉黑框”外观。整体建筑风格粗犷古朴,与自然环境相衬相映,尽显高原建筑的厚重气息和藏式民居的原始韵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近晌午,坝子上几乎看不到游人,偶尔遇见的也大都是村里的老人。面对面走过,老人们都会面带微笑,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轻轻问候一声“你好”,顿时让人心生温暖,而我的一句“扎西德勒”,又会令她们的笑容更加灿烂。眼前的老人们是忙碌的,用她们饱经沧桑的双手,细细打磨着生活的日常;眼前的老人们又是虔诚的,劳作之余,总是面朝神山诵经而拜,将对神山的崇仰纳人平常,又或是走进转经堂推动经桶,在铜铃清脆的声响里,让片片经文顺着指尖流进心坎。一双辛劳的手,一颗虔诚的心,托起的便是圣境之中生生不息的人间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整整一上午,我独自沉浸在亚丁坝子的时光岁月之中,而此时,身在洛绒牛场的夫人和队友们也早已融入了雪山深处的湖光山色。早晨自亚丁村出发,沿着昨日的线路抵达洛绒牛场,在这里夫人和队友们又兵分两路,夫人在管家小沈的护卫下游览高山牧场,其他队友则在青林的带领下全力挑战金刚线10公里徒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洛绒牛场,位于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三座雪山之间的谷地,海拔4150米。牛场以原始草甸、溪流和雪山景观著称,属典型的高山草甸地貌,是当地藏民的传统高山牧场,也是通往牛奶湖、五色海的必经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高原牧场,夫人的心是自由的,也是沉醉的,身在画外的我也被她自然流淌的文字深深感染。“神山脚下的美是纯粹的,纤尘不染的蓝天白云,苍茫深幽的雪山峡谷,万物都在一种和谐有序的律动中呈现出超凡脱俗的美。坐在溪边石上歇脚,听风穿过林梢,看云影在草地上游走。这里没有城市的匆忙,只有自然的呼吸与节奏;这里也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风、草、湖、山与人最原始的共处。我忽然明白,所谓‘世外桃源’,或许不是逃离,而是回归——回到一种简单而真实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饷午时分,放心不下的夫人终是提前自牧场返回,和我相聚在亚丁村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仙山为神,圣湖为玉。在亚丁,如果说山是所有故事的开端和结束,那么湖就是大地最温柔的呼吸和跳动的脉搏。在亚丁众多的高山湖泊之中,景色最为壮美的当是被称为三大圣湖的牛奶海、五色海、珍珠海。队友们金刚线徒步的目的地便是其中的牛奶海和五色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洛绒牛场出发到牛奶海、五色海,往返大约需要5至6个小时的时间,其中有两公里左右的爬升路段,海拔由4200米拔升至4700米,高低落差近500米。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极限线路,每一步都考验着耐力、毅力与勇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洛绒牛场出发,徒步约2公里的山路,便到达牛奶海。牛奶海,藏语称“俄绒措”,海拔450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湖面呈现蓝绿色,湖泊边缘则呈现出一圈乳白色的水环,湖水纯净深邃,夺人心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牛奶海继续上行2公里,即是五色海。五色海,藏语称“单增措”,海拔4700米,面积约5800平方米。湖水在经过碳酸钙的沉积以后更为洁净,湖面颜色随天气变化呈现青、蓝、绿、紫、棕五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迷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站在高原深处,背对着雪山和圣湖,记录下勇敢者的快乐与风采。虽然谁都知道,再好的照片也留不住眼前的这份壮阔,但至少他们都曾真实地站在了这片天地之间。令人起敬的,我的神仙队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针指向下午3:00,队友们的徒步已接近尾声。此时,我和夫人一起走进了位于亚丁村西南侧的香巴拉文化博物馆。这是一座离天空很近的博物馆,海拔高度3900米,被誉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化博物馆。博物馆不是很大,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包含有地上三层空间,于2023年10月建成并正式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馆以“蓝色星球上的一片净土”为开端,沿着香巴拉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人间净土香巴拉”、“源远流长香巴拉”、“香巴拉并不遥远”和“永远的香巴拉”四个主题单元。展览通过多媒体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采用沉浸式的展陈手法,集中展示了香巴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藏族石器陶器等早期文明遗存以及唐卡艺术、藏族天文历算、医药典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确是一座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藏族文化艺术殿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馆展陈设计也颇具开放性。在展示亚丁自然独特性与人文多样性的同时,以一种宽阔的胸襟与眼光,同时呈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理想家园的共同期许与向往。因为,人类生活的不同世界构成了同一个世界;也正因为,人类生活的不同世界原本都属于同一个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博物馆,原以为只是去赴一场关于香巴拉的文化之旅,结果却像是走进了一场梦。梦里有山、有光、有字、有书,还有那些沉默的物件,它们不说香巴拉在哪里,只是让我们相信——它存在。香巴拉或许不在天上,也不在传说里,蓦然回首,就在眼前这样的瞬间:一个人,一本书,一束光,和一颗不愿被喧嚣带走的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出博物馆,已是亚丁的傍晚。夕阳正缓缓沉入雪山的背后,天边的云层像是被点燃了一般,金色的光晕在天空铺展开来,仿佛是神明不经意间打翻了颜料盘。这一刻,似乎整个山谷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风儿掠过耳畔的轻语。晚霞之中,终于迎来了伙伴们的安全归来。临近归途,邀请青林再来上一张合影,只为留下相遇的美好和相伴的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18日,香格里拉环线之旅第七天。终于到了与亚丁分别的时刻,而此刻的亚丁似乎也在刻意的挽留着我们。大家预定的上午飞往成都的航班先后被取消了两次,最终定格在下午3:30起飞。上午10:30,自松赞亚丁山居出发,经过香格里拉镇、稻城县县城和海子山自然风景区,历时3小时,跨越150公里,于中午1:30到达稻城亚丁机场——世界上海拔最高(4411米)的高原民用机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即将离开亚丁,此时静坐在候机室里的我们,内心流淌的是眷念,是不舍,但更多的是感恩,是感谢。一个个难忘的瞬间,一次次无声的感动,在伙伴们指尖下汇聚成一段段滚汤的文字,跳动在群里,温暖在彼此的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风卷着经幡的轻响还在耳畔,五色海的蓝已悄悄沉进记忆。今日收了登山杖,却收不拢这一路的笑声,谢谢你们,让我倆的亚丁徒步,成了一场被欢乐充盈的梦。感谢管家青林,从背负沉沉的物资,到途中那句永远及时的‘慢些,不着急,调整呼吸’。记得青林指着仙乃日讲解藏地传说,声音里全是骄傲!愿我们有缘再见时,依然是能在山水间笑闹着出发的人。扎西德勒,神仙队友和宝藏管家车师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林,山川湖海,相逢有幸。这几日的时光,被您细致温暖的打理,缀成了旅途中最熠熠生辉的回忆。妥帖的关照,是微风,是暖阳,是萦绕心间的藏地清香。车师拉茸七林与沈建军先生沉稳的陪伴,则让每一段路都安稳如诗,从容如歌。也很开心遇到大家,常联系。愿大家亦在晨光与星夜中,常怀喜悦,步履生花。扎西德勒,盼再相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午3:30,飞机准时由稻城亚丁机场起飞,一个小时后降落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入住天府空港云享酒店。9月19日上午9:35,自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直飞无锡硕放国际机场,中午11:30抵达无锡。历经8天7晚,一场难忘的高原心灵之约和文化之旅徐徐落下了终场的帷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原归来,时间似乎一点一点慢了下来。断断续续的,历经一个月的时间,香格里拉环线之旅的影像文字也终于汇聚成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曾经,在丽江,在中甸,在亚丁,有一个问题总会在脑海中浮现,香格里拉的横空出世与当今香格里拉热的延续,为我们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再次打开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在书中细细寻找着答案。一个世纪前,当经济大萧条席卷全球,当人类在工业社会中苦苦挣扎,青藏高原深处的纯洁无暇和与世无争,仿佛才是离苦得乐的最终居所,藏族人心中的“香巴拉”,也就演变成了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的出现,是对理想王国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抚慰人心的寄托,给迷茫中的人们以熬过寒冬的温暖和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间跨过又一个百年,在技术进步和物质世界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似乎依旧在东奔西走,去努力追寻生命中的香格里拉,却永远无法将自己当下的生活转换为心灵栖息地。如此,安定始终受到时空转换带来的威胁,而无法做到精神上的自足和自治。高原归来,也终于明白,当心灵归于宁静,当精神安于平和,无需东奔西走,更深的香格里拉其实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就如松赞《我们的家》所言:当我们不再把香格里拉视为地图上的某个坐标,而是学会以朝圣者的眼光重新凝视日常,改变便悄然发生。在晨光中端起咖啡时,也能看见杯中浮现的雪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10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方圆记于江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