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粤东粤北粤西地区乡村骨干小学校长能力提升示范培训跟岗学习第三天掠影</p> <p class="ql-block"> 在佛山教育创新的浪潮中,乐从华师附小——这所由华南师大、乐从镇与顺德区政府三方共建的公办校,正以鲜活实践勾勒优质教育的清晰模样。10月14日下午,我们跟岗学习的学员们走进校园,在多维度的经验分享中,从校园建设的巧思到课堂教学的实效,从德育研训的深耕到课程改革的突破,这所年轻学校满溢的教育智慧与成长活力,让人深切触摸到它对“有温度、有品质”教育的坚定执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校园筑基:书院式设计里的人文关怀</b></p> <p class="ql-block"> 初遇乐从华师附小的校园规划,其“书院式”设计理念便瞬间抓人眼球。在学校党支部谢立清书记的带领与讲解下,这方校园的巧思更显深刻:88亩占地、超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之上,72个班的设计规模(远期可扩容至84班)绝非空间的简单叠加。低年级“梦天楼”巧妙融合学习、运动、生活功能,让孩童无需频繁奔波;各年级书院则以专属色彩与独特内部结构彰显个性,再由十字轴串联成有机整体。这般设计,既解了师生上下楼的不便,更让“小而精”的书院气韵,悄然浸润在学生的每日成长里。</p> <p class="ql-block"> 细节处更见用心:教师宿舍阳台曾因设计变更面临取消,经学校积极争取最终保留,这份对教师居住体验的重视,恰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延伸;800座、2000多平的报告厅上层叠加体育馆功能,后台可隐藏设备的设计,让空间实现“上课、集会、演出”的多元利用,既节省资源,又为学生活动提供更多可能。而学位紧张的现状(现有41个教学点),更从侧面印证了家长对这所学校的认可与信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课堂赋能:童话与思辨碰撞的成长时刻</b></p> <p class="ql-block"> 走进《宝葫芦的秘密》课堂,仿佛置身于一场充满童趣的思维之旅。教师以“回顾—探究—创编—思辨”为脉络,先唤醒学生对王葆“淘气顽皮、向往宝葫芦”的人物记忆,再引导学生从“愿望实现、出现方式、情节差异”拆解宝葫芦的神奇,随后以“奶奶讲故事的规律”为支架,让同桌合作创编张三、李四、赵六的故事——从“遇见神仙的过程”到“宝葫芦的模样”,学生的想象在细节中落地。最难得的是,课堂并未止步于童话的奇幻,而是深入剖析“王葆想不劳而获”的本质,在“解决学习难题、与同学和好”的具体愿望中,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真正捷径”,让语文学习既有“趣味”更有“深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德育破局:从“遇冷”到“高效”的研训创新</b></p> <p class="ql-block"> 作为新建校,乐从华师附小的德育教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其“三阶段”探索历程却极具借鉴意义。第一阶段从“借力外校案例”的研讨遇冷,到用“世界咖啡”模式(圆桌、换场地,设主持人、桌长、桌员,经三轮会谈解难题)打开局面;第二阶段在“世界咖啡”激活参与度的基础上,构建“主题引领”的教研结构,解决碎片化问题;第三阶段则形成“研讨前有方案、过程有引导、事后有成果收集”的闭环,让研训真正服务于实践。</p> <p class="ql-block"> “班级妙策盲盒”更是巧思:随机抽取教师分享班级管理妙招,让隐性的经验变成可复制的智慧。如今,教师在德育大赛中获奖、论文获奖率稳步提升,这份成果正是研训模式“从形式创新到效能落地”的最佳证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课程革新:“星光体系”下的全面成长</b></p> <p class="ql-block"> 若说校园与课堂是教育的“骨架”,那课程便是填充其间的“血肉”。乐从华师附小的“星光课程体系”,清晰勾勒出学生的成长路径:“星云课程”以国家课程为核心,打破学科壁垒,为全体学生夯实基础;“极光课程”聚焦“做中学”,从“活力附小智慧体育”到科创实践,让知识在探究中转化为能力;“卫星课程”则针对有特定学习倾向的学生,挖掘其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p> <p class="ql-block"> 新质课堂的实践更让课程活力倍增:任务驱动与游戏化设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智慧工具的常态化应用实现精准教学,课堂边界的突破(如户外实践、跨学科活动)让学习走出书本。当学校收获多项荣誉、教师屡获佳绩、相关经验被广泛报道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成效,更是学生“玩中学、学中创”的幸福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课间焕新:“四维赋能”里的健康活力</b></p> <p class="ql-block"> “阳光大课间”不再是简单的做操、跑步,而是乐从华师附小“智慧、传统、民族、游戏”四维融合的育人场景。学校以“建成广东省智慧家传统体育示范校”为目标,通过“室内外结合、数据文化结合、竞技游戏结合”推进实践:智慧体育机让运动有了科技感,传统体育项目与民族元素的融入让文化得以传承,“至少20次摸高”的要求与特色室内韵律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找到乐趣。</p> <p class="ql-block"> 这份活力的背后,是“三师联动”(体育教师、非遗传承人、智能工程师)的专业支撑,是“家校社协同”的合力,更是学校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践行——当学生的行为习惯、运动技能在大课间中提升,拼搏精神与实操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省级奖项的认可便是最好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管理护航:年轻团队的成长与期许</b></p> <p class="ql-block">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团队的引领。乐从华师附小从2023年借址办学、招收首届一年级学生,到如今班级规模扩大至41个班(明年计划新增14班),学生回流的背后,是学校对“人”的培养——以青年教师为主的99人团队中,60%多毕业于985、211院校,15名硕士的加入为师资注入新鲜血液,学校更通过“传帮带”帮助年轻教师少走弯路;年轻的管理团队在“考量视角、顶层设计”的技巧传授中逐步成长,校长“培养更多校长”的期许,既彰显了学校的格局,也为团队注入了成长动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教育的美好,在于“用心”与“坚持”</b></p> <p class="ql-block"> 聆听乐从华师附小的分享,最深刻的感受是:优质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每一个细节中“用心”,在每一次挑战中“坚持”。从书院式校园的人文设计,到童话课堂的思辨引导;从德育研训的破局创新,到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这所学校始终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教师发展”为支撑,用年轻的活力探索着教育的更多可能。</p> <p class="ql-block"> 作为教育同行,我深受启发:教育不必追求“高大上”的噱头,而应像乐从华师附小这样,把“人文关怀”藏在校园的角落,把“思维训练”融入课堂的每一分钟,把“教师成长”纳入学校的长远规划。当教育者愿意为“教师阳台”的保留据理力争,愿意为“德育研训”的遇冷不断调整,愿意为“学生运动”的趣味反复打磨,这样的教育,必然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信任与社会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 未来,更期待乐从华师附小在“德育智慧资源库”的深耕中沉淀育人厚度,在课程改革的深化中激活课堂活力,在“四维大课间”的推广中涵养学子朝气,持续书写教育的崭新篇章。也盼望着下次能再度走进这方校园,从鲜活的教育实践里汲取前行力量,与学校一道,共同守护教育的初心与纯粹美好。</p> <p class="ql-block">图片:郑燕东、谭瑞聪</p><p class="ql-block">编辑:黄诗雅</p><p class="ql-block">审核:谭荣波、郑燕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