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秋的微雨,细密地织着窗外的景致,会议厅内的灯光映着纸面,字迹在雨的映衬下更显清晰。两场聚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像两把精准的“心育钥匙”,轻轻打开了一线班主任在育人工作中的困惑之门——从积极心理学的校内实践到家校共育的协同策略,每一个知识点都带着“可落地、有温度”的特质,让老师们对“守护学生心灵”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期待。</p> 借积极心理定活动方向 <p class="ql-block"> 第一把“钥匙”,是“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带来的“活动创新密码”。黄浦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钱锦老师借“积极心理定向活动方向”的理念,让老师们突然茅塞顿开——心育活动不必复杂,核心是唤醒学生的“积极体验”。比如“每日小确幸 ”便是鲜活案例——不占用课堂时间,放学前请学生随口分享暖心小事:“同桌帮我捡了笔”“阳光格外暖”“爸妈做了爱吃的菜”,这些细碎美好能渐渐培养学生“主动找光”的习惯。更具实效的是分龄分层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精准对接不同学段需求。</p><p class="ql-block"> 在此基础上,讲座进一步阐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路径,提出以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为载体,推动心育从“修复心理损伤”向“主动构建美好心理”升级,让心育真正融入校园日常。</p> 家校共育下家庭心育策略 <p class="ql-block"> 第二把“钥匙”,是“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策略”送来的“沟通协同指南”,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赋能。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赵欢欢博士首先解析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政策与理论,明确其时代要求与科学依据,奠定讲座的理论基础。接着,阐述家校共育与学生发展的紧密关联,凸显家庭与学校、社会同频共振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作用。随后,聚焦心理教师的核心角色,明晰其在家校协同中的定位与具体作为,搭建起专业引领的桥梁。最后,落地实践层面,提供切实可行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策略,将理论转化为家庭可操作的方法。从政策理论到育人价值,再到角色定位与实践策略,层层递进,为构建家校共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清晰思路与有力支撑。</p> <p class="ql-block"> 两场讲座虽各有侧重,却共同织就了“校内赋能+校外协同”的心育网络。它们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更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更在于将抽象的“心育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步骤”,让我们有信心、有方法去守护学生的心灵成长。</p> <p class="ql-block"> 讲座现场,老师们端坐凝神,目光紧紧追随着讲师的身影。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不停游走,核心理念、实用方法、鲜活案例,都被仔细记录在册,重点处还特意画上醒目的标记。</p><p class="ql-block"> 遇到贴合班级实际的内容,有老师轻轻点头,随即快速补充下自己的思考;谈及具体活动设计时,笔尖划过纸张的节奏更快了。沙沙的书写声里,满是老师们深耕心育的热忱。这场讲座不仅充盈了知识储备,更坚定了大家用心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初心。</p> 富宁县小学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