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莼湖杨氏祠堂

罗东居土

<p class="ql-block">杨家村以杨姓聚居而得名。1983年改为行政村,2005年并入杨桥自然村。曾获市级小康示范村、文明村等荣誉。始祖杨德公,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由鄞邑茅山迁居莼湖九峰山下杨家,而茅山杨氏源自横涨杨氏支系。已有500多年历史,有70余户,200多人。我每次走进村子,总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那是时间沉淀下来的气息,像老屋梁上轻轻飘动的尘埃,无声却真实。</p> <p class="ql-block">祠堂门楣上那块“杨氏宗祠”的牌匾,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蓝底金字,雕花环绕,灯笼垂落,仿佛一声不响地诉说着过往。推开那扇厚重的木门,像是翻开了一页泛黄的族谱。屋檐低垂,梁柱深褐,金饰隐现其间,不张扬却自有分量。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穿过天井时带起的一缕轻响,仿佛先人低语。我站在门口,竟不敢迈步太快,生怕惊扰了这份静穆。</p> <p class="ql-block">祠堂正立面静静立在眼前,灰瓦覆顶,檐角微翘,像一只欲飞未飞的鸟。墙白如旧纸,映着青天,右侧那块绿色标识牌像是现代悄悄递来的一封信,提醒我这里不仅是回忆的容器,也是活着的场所。门框深沉,金纹细刻,每一笔都像是祖辈手刻的叮嘱。我绕到侧边,看见一位老人坐在石阶上晒太阳,他没说话,只是点点头,那一瞬,我忽然明白——这建筑之所以有温度,是因为有人守着它,一代接一代。</p> <p class="ql-block">走进祠堂内部,正厅高悬的黑底金匾写着“枌乡善士”,字迹遒劲,两侧金饰如云纹缭绕。下方两个金色吊坠随风轻晃,投下细碎光影。梁木深色,岁月在其上留下斑驳痕迹,却未曾折损它的挺立。墙边吊扇缓缓转动,现代生活的气息悄然渗入,却不突兀。左侧墙上一排竖写的文字,墨色已淡,内容模糊,但那份庄重仍在。我站在厅中,仿佛听见了节庆时的钟鼓,看见了祭祖时袅袅升起的香烟——那不只是仪式,是一种血脉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这座祠堂,不只是砖木堆砌的老屋。它是记忆的锚点,是杨家人从九峰山下开枝散叶的起点。五百多年,七十多户,两百余口,多少悲欢离合藏在这屋檐之下?我走出大门时,回望一眼,夕阳正落在“杨氏宗祠”四个字上,金光流转,恍如时光倒流。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所谓古色古香,不是陈旧的代名词,而是生生不息的证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