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百姓服务

方圆fg

<p class="ql-block">今年的秋雨连绵不绝,从10月2号一直下了十多天,听说降下了1951年以来时间最长、降雨量最大的秋雨。此时正是玉米收获季节,因为天一直下雨,已经掰了的玉米无处晾晒,会发霉发芽。未掰的玉米因为地太湿,机械进不了地。面对异常天气,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在田玉米科学应对处置工作提示,大家纷纷转发,让老百姓知晓怎样科学应对当前的极端天气。</p><p class="ql-block">阳光总在风雨后,从昨天开始晴天了。已经收的玉米可以晾晒了,没收的等地干一下,农业机械就可以进入了。抓住这几天的晴天,抢收非常关键,此时切身感受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农业局的领导每人帮包一个乡镇,随时联系提供帮助支持。并迅速从外地协调来农业机械车辆,把联系手机号告诉乡镇各村种植户。有的农机手接到的活不多,农业局作为发挥信息中转站的作用,及时告知百姓,提高信息对称性。</p><p class="ql-block">省下沉工作组,也从外省调来了农业机械车辆的联系信息,发到各镇村。同时,区相关部门及镇街帮助农户协调晾晒场地,确保粮食能够及时得到晾晒。各级领导、农业工作人员靠在田间地头,为老百姓排涝、抢收服务。</p><p class="ql-block">此时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盼人民之所盼,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人民需要什么就帮助什么,这就是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再比如农业推广工作,培育出的一些比较优良的种子,老百姓不了解不容易接受。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会引导个别种粮大户试种,试种成功后,老百姓看到这个种子的优势,自然会选用。推广农业机械也是如此,当有更好的农业机械制造出来时,农业人员会引导一部分大户购买,让这些大户去为更多的小农户服务,推动了农业增产增效。</p><p class="ql-block">为老百姓服务无处不在,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只要心中装着老百姓,时刻替老百姓着想,并付诸有效的行动,就是在为老百姓服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克富:认知的融合与解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几天,助手告诉我去看电影《731》,片中惨绝人寰的场面让她极度不适而中途退场。我认为这是解释从“认知融合”到“认知解离”的一个绝佳范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她目睹那些画面时,内心涌现出强烈的想法和感受:“太恐怖了!”“人类的残忍令人作呕!”“我无法承受这种痛苦!”那一刻,如果她完全被这些念头吞噬,自己就因置身于那个可怕的情境而窒息,这便是认知融合。而她起身离开,正是一次成功的认知解离。她没被情境和想法困住,而是通过行动,与痛苦的心理内容脱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24小时不停工的电台(Thought Radio),不断播放各种内容,当然包括一些灾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认知融合,就是我们把这个电台里播放的一切内容,都当成了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客观现实。当融合时,我们不是在“听”电台,你是“活”在电台的剧情里。比如,当它播放“你真是个失败者”时,我们会深信不疑,整个人被羞耻感淹没;当它播放“这场面太可怕了”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如同亲临现场般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我们与我们的想法合二为一,被它牢牢控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认知解离,则是我们能意识到自己只是在收听一个电台。当解离时,我们同样能听到“你真是个失败者”或“这太可怕了”的广播,但我们心里明白:“我大脑的电台又开始播放那熟悉的‘失败者之歌’了。”我们承认这个声音的存在,但不会把它当作行动的指令。我们知道,那只是一个想法、一段声音、一串文字,而不是全部的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认知融合是人类思维的默认模式,它在进化上帮我们快速判断危险。但到了现代社会,它常常成为我们痛苦的放大器,让我们在内心的精神牢笼里挣扎,却误以为是在对抗现实世界的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认知解离为我们争取到一个宝贵的心理空间,我们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如何回应内心的风暴而不被裹挟。比如我的助手离开影院,正是在物理空间上创造了这个心理空间,从而避免了持续融合可能带来的更大心理创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融合到解离是一种可以通过练习而掌握的心理技能,我在门诊上经常用的是:给想法“加上前缀”。具体做法就是建议来访者,当注意到一个痛苦的想法时,在它前面加上一句话,比如从“我的人生毁了”变为“我注意到,我有个想法叫‘我的人生毁了’”,这个简单的步骤,能瞬间将你从“想法本身”拉回到“想法的观察者”位置,创造出关键的距离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那场电影。我的助手通过离开场景,完成了第一次解离。而更深层的解离在于,她事后能对自己说:“我产生了非常不适的感受,这是我的正常反应。我选择离开,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情绪健康。这并不意味着我脆弱,而代表我懂得如何照顾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认知解离的终极目标,不是消除所有负面想法和情绪——因为那是大脑正常工作的产物。它的真正力量在于,即使“电台”里播放着狂风暴雨,你依然能撑起一把伞,按照自己内心的价值观,继续走向你想要去的地方。学会与你的想法保持距离,你便夺回了生活的方向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