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穷养肉身,富养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齐鲁大地得天独厚,来山东吸收其精华为营养,得灵魂之永生,泰山的封禅文化是极其厚重的一笔,浓墨重色韵味无穷,我们一起从登泰山之起点岱庙开始领略。</p> <p class="ql-block"> 岱庙旧称“东岳庙”,是古代帝王来泰山祭祀、封禅之地。西汉史料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西汉武帝时期,汉廷于博县境内建泰山庙。武周时期,武则天命人将泰山庙移建于今处。</p> <p class="ql-block"> 一场秋雨把岱庙洗得明亮几净,导游带大家赶大早来到岱庙的前庭,从“遥参亭”走进泰山第一行宫,再经“岱庙坊”、正阳门进入岱庙。</p> <p class="ql-block"> 遥参亭是岱庙建筑群南北轴线上的第一组建筑,南山门前为遥参坊,石坊左右有清代铁铸狮子一对,石坊南为双龙池。</p> <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及王公大臣来泰山举行祭祀典礼,先在遥参亭举行简单参拜,再进入岱庙举行正式的祭祀大典。</p> <p class="ql-block"> “遥参亭”内殿中供奉碧霞元君,参拜泰山神,就从这里开始。</p> <p class="ql-block"> 岱庙坊位于泰山岱庙正阳门与遥参亭之间,是泰山现存体量最大、雕刻最为精美的石坊,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山东布政使施天裔主持建造。为四柱三间三楼式,坊顶为歇山式仿木结构,正脊两端施高大螭吻,中立宝瓶,斗拱层叠,檐角飞翅,脊兽欲驰。</p> <p class="ql-block"> 坊柱前后均刻有对联,正面为施天裔题写的“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为赵祥星题写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对联概括了泰山神的神威和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始建于宋,时称太岳门,现为上世纪80年代,在明代基础上,仿宋建筑风格重修。在古代,正阳门是帝王、重臣致祭及庆典时才开启的大门,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体现了岱庙作为帝王祭祀泰山神场所的尊贵地位。</p> <p class="ql-block"> 宫城呈长方形,南北长405余米,东西宽236余米,占地面积96000平方米。总体以南北为纵轴线,分为东、中、西三轴,中轴线上贯穿着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等建筑,四周庙墙高耸,四角角楼雄峙。</p> <p class="ql-block"> 走进正阳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参天古柏,景称“挂印封候”。</p> <p class="ql-block"> “配天门”是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为岱庙的第二道门。</p> <p class="ql-block"> “仁安门”又是取孔子语“天下归仁”之意,为岱庙的第三道门,为元代所建。</p> <p class="ql-block"> 岱庙里随处可见,神兽驮着巨幅的石碑,这神兽叫赑屃(bì xì),它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的九个儿子之一,其形象为龙首龟身鹰爪蛇尾。因为特别擅长负重,所以古人就把它雕刻成碑座,用来承载石碑。</p> <p class="ql-block"> 从炳灵门进入汉柏院,院内四周碑林遍布,自汉至现代名家题刻众多。</p> <p class="ql-block"> 此柏为“苍龙吐虬”,是岱庙柏树八大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汉柏碑刻亭,三块碑刻尤为珍贵,不同年代的经幢都是千年文物,嵌在墙上的许多题刻,字迹虽已风化模糊,却是岱庙历史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朱德、邓颖超的题刻,继往开来,岱庙增辉。</p> <p class="ql-block"> 岱庙古柏八景是指岱庙内的八棵形态独特、富有传说的古柏树,包括挂印封侯、汉柏连理、苍龙吐虬、赤眉斧痕、麒麟望月、灰鹤晾翅、龙升凤降、云列三台。</p> <p class="ql-block"> 左为汉柏连理,为汉武帝亲植,双干连理,同根同生。乾隆皇帝曾亲手绘“御制汉柏图”并刊碑立在树旁。与双干连理柏相邻的是赤眉斧痕,树干下部有砍伐痕迹且有红色浸染,传说赤眉军砍树时,因树流出“血”而停止砍伐。 </p> <p class="ql-block"> 汉柏院后是汉柏亭,登亭北望巍峨泰山近在咫尺。</p> <p class="ql-block"> 绕过汉柏亭来到东御座,东御座即列代帝王举行泰山封禅大典时下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秦泰山刻石,刻于公元前219年,系秦始皇封禅泰山于岱顶所立。公元前209年增刻秦二世颂德诏书,均由丞相李斯篆书,现仅存二世诏书十个残字,为泰山现存最早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 宋 青帝广生帝君赞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撰写赞文,御书院摩勒立碑。原立泰山西南麓青帝观,清乾隆十二年碑毁。民国初年,葛云庵觅得残石九块,拼为一碑立于岱庙东御座,为现存研究青帝主泰山的唯一皇家碑刻。</p> <p class="ql-block"> 紫藤攀树,天长地久。</p> <p class="ql-block"> 徜徉于岱庙园林之中,岱庙美景目不暇接,仿佛在一个时辰内穿越了二千多年的时空。岱庙是泰山文物聚集之地,内外分布着来自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精美碑刻,有300余通,素有“岱庙碑林”之称。一路走过,走马看花也好,惊鸿一瞥也罢,总觉得是一场灵魂盛宴。</p> <p class="ql-block"> 天贶殿是岱庙的主殿,建于北宋,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殿内祀东岳大帝,墙壁上绘有大型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中国现存道教壁画的上品。</p> <p class="ql-block"> 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活动,其实质是将政治与信仰融为一体用以沟通天人之际的国家祭祀大典。“封”指在泰山山顶筑圆坛祭天,“禅”指在泰山脚下筑方坛祭地。封禅的目的是帝王向天帝汇报治国成绩,祈求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秦朝之前,传说有72位帝王曾封禅泰山,但所禅之处并非都在泰山。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举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泰山封禅。汉武帝元封元年举行首次封禅,一生封禅泰山达六次。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二年,宣称夜读谶书有相关预言,遂举行封禅。唐高宗麟德二年,在皇后武则天的赞成下封禅泰山,武则天参与祭祀亚献、终献。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东封泰山。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奉天书封禅泰山,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其后的帝王不屑宋真宗德行,逐不再举行泰山封禅大典。</p> <p class="ql-block"> 天贶殿内两侧也有碑廊,这块唐双束碑又称“鸳鸯碑”,立于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碑身由两块相同的长方形条石并立而成,象征唐高宗与武则天“二圣共治”。碑文记载了唐代六帝一后的泰山行道活动,使用“武周新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此外,岱庙中重要的碑刻还有汉张迁碑、汉衡方碑、宋宣和重修岱岳庙记碑、金重修泰岳庙记碑等。</p> <p class="ql-block"> 东岳淑明后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东岳大帝的后妃,也是五岳神系里的重要女神。据《宋史·礼志》记载,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宋真宗加封东岳为“天齐仁圣帝”,并加封其夫人为“淑明后”。在泰山岱庙中,中寝宫为淑明后的后宫,供奉着她的神像。</p> <p class="ql-block"> 在岱庙中除古柏外,还有古银杏树,古槐树等众多的名古树,深秋来临,银杏金灿,纷纷扬扬,满地金黄。</p> <p class="ql-block"> 岱庙铜亭又名“金阙”,是中国古代三大铜亭之一。铜亭铸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原置于泰山顶碧霞祠内供奉碧霞元君。明末李自成起义军误以为其是纯金打造,将其拆运至山下,后发现是铜质鎏金,便刮去金粉丢弃。清初,铜亭被移至灵应宫,1972年才迁入岱庙。它与北京颐和园铜亭、昆明鸣凤山铜亭并称“国内三大铜亭”,是明代铸造艺术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岱庙的西侧有座铁塔,铸造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由各地信众捐铸,原置于泰安天书观。1937年日军轰炸泰安时,天书观被炸毁,铁塔仅存三级,1973年移入岱庙保护。铁塔原有十三级,为八角形,采用砖芯铁壳结构,是中国现存较早的此类铁塔。塔体表面铸有捐资者的姓名、籍贯及铸造者等信息,仅残存的三级塔身上就有两万人之多。</p> <p class="ql-block"> 从岱庙厚载门出来,中雨也渐停了,思绪从浮想联翩中收回。登泰山的欲望越发强烈,从岱宗坊北望,烟雨中的泰山,今天能让我一览众山小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