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画山壁下右行里许是黄布滩,漓江因岸边黄色山壁倒影,好似一匹染过的黄布一样,黄布滩因此而得名。滩两旁有七座山峰,宛如七位浴水而出相依而立的少女,人称“七仙下凡”。黄布滩与不远处的朱壁滩之间,河宽流缓,水平如镜,每当晴日当空,山影入水,十分清晰,只见水映山青,山浮水秀。山水连成一体,水天溶为一色,简直分不清哪是青山,哪是倒影。船行江上,倒影微漾,青山依然,这就是经常进入摄影佳作的名景——“山顶行舟”。清代诗人袁枚在《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诗中写道:<br>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br>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br> 到了兴坪古镇,群山合抱,碧水似带,山水景色依旧,诚如叶剑英元帅所赞:<br> 春风漓水客舟轻,夹岸奇峰列送迎。<br> 马跃华山人睇镜,果然佳胜在兴坪。<br> 然而从这里开始,画面翻到了新的一页——“情满漓江”。兴坪古镇之后,风情比风景更引人注目,目睹穿梭不停的点点渔舟,才真正感受到了漓江的民俗人情。特别到了鲤鱼山彼岸的渔村,更能品尝漓江鲜鱼之美,观看鱼鹰捕鱼之趣。 <br> 在鲤鱼山后的水洛村以下,一改漓江画卷那种自然的山水风采,而代之以一派田园风光和水乡风情:漓江两岸变成了青葱翠绿的土岭、竹梢低垂的凤尾竹、古色古香的壮家木楼和黑瓦白墙的小屋。清代诗人钟琳在《漓江杂咏》中写道:<br> 白云深处几声鸡,多少人家傍石栖。<br> 随意托篷舒远眺,一山一水一诗题。<br> 漓江游使我想起在我家乡绍兴的城河游,两条美丽的河各具秀色和神韵。不过漓江及其两岸是自然的,原汁原味的,漓江山水是令人陶醉的景;而城河的周围却是人文的,人建人造的,城河风光是供人欣赏的景,古人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的画面已不复存在了。游了漓江,尤为家乡天造风景之殇而惋惜,叹息。<br> 漓江游又使我想起了另一条河,洛杉矶迪斯尼乐园中环绕“小小世界”的“玩具河”——严格地说,那是一条不足以称之为河的河。“小小世界”是迪斯尼乐园中的精彩游乐场所之一,我也三游于斯,每次都不亦乐乎。如此引人入胜的“小小世界”,却是沙漠上构筑的人工杰作,现代科技的典型产物,表现了美国的风格。没有大自然的恩赐,只能煞费苦心地去营造景观,而中国的很多城乡,却都有了这样的惠顾,为什么还忍心下手摧残破坏呢!</h1> <h1> 是山城呵,是水城,</h1><h1> 都在青山绿水中……</h1><h1>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h1><h1> 从漓江大桥回首遥望,可见一峰亭亭玉立于漓江边上,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它周围的群山像片片荷叶衬托,称为碧莲峰。</h1><h1> 碧莲峰原名鉴山,因其北侧有一处崖壁光滑如鉴(镜)而得名,明代广西布政使洪珠在鉴山崖壁上题写了“碧莲峰”三字,人们便把鉴山称为碧莲峰了。山麓的临江处现建有鉴山楼,登楼远眺,阳朔的佳山秀水尽收眼底。鉴山楼南有迎江阁,建于半山上,依山面江,分上下两层。上层八面开窗,每窗一景,有“碧莲翠竹”、“双峰镇江”、“古榕藏猫”、“东岭朝霞”、“飞凤朝阳”、“雄鸡报晓”、“白沙渔火”、“南岸古道”八景,犹如八幅图画,故名“画窗”。在山上古诗文题刻中,最有名的是刻于碧莲峰风景道南端石壁上的草书“带”字石刻,系清朝阳朔代理知县王元仁所书。其结构奇妙,笔意含蓄,乍看为一草书“带”字,细推敲则可见字中藏字,字里含诗。云:“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寓意深刻,手法奇妙,历来令人赞叹。</h1><h1> 碧莲峰是阳朔山水的精粹之一,而一座阳朔县城,又何尝不是一座放大了的碧莲峰呢!登峰四望,县城被十几座苍翠的山峰环绕,如层层碧莲花瓣;城中高低错落的民居楼宇、田家村舍正是镶嵌其中的莲蕊。曾任阳朔县令的唐人沈彬在《碧莲峰》诗中赞道:</h1><h1> 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h1><h1> 两处争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h1><h1> 当年晋代彭泽县令的陶潜,居于胜地庐山脚下,还在居室门前种了五株柳树,人称“五柳先生”。当过河阳县令的晋代人潘越,上任伊始,令全县男女老少每人种三棵桃树,成活则赏,不种则罚。三年过后,河阳境内艳桃盛开,繁花似锦。然而沈彬认为,这两个胜境又怎能同阳朔媲美呢?又如明人廖学古在另一首《碧莲峰》诗中所赞:</h1><h1> 碧光万道绕城通,拥出碧莲接太空。</h1><h1> 一色翠屏开宝障,人家尽在画图中。</h1><h1> 被徐霞客赞为“碧莲玉笋世界”的阳朔,位于桂林之南65公里处,为桂林市所辖之一县。阳朔境内四周山峰山山有景,景自天成。千百座挺拔俊秀的奇峰,十余条蜿蜒于万山丛中的河流,山水交相辉映,绘制了一幅世界上罕见的山水长卷。而且峰峰有洞,洞与洞连成了错综复杂的艺术长廊;洞洞幽美,一个个乳石遍布、晶莹剔透的奇洞,形成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天然迷宫。</h1><h1> 桂林山水世争夸,阳朔奇峰又一家。</h1><h1> 我坐扁舟随意看,果然千朵碧莲花。</h1><h1> 这是清人刘名眷在过阳朔时写的一首《过阳朔舟中作》。由于境内的碧莲峰、西郎山、阳朔公园、书童山、榕荫古渡、月亮山、福利风光、遇龙桥等许多著名景点,使阳朔赢得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誉。</h1><h1> 漓江下游的风景线上,有一座独具魅力的山,孤峰耸立,平地拔起,独立于江滨,人称书童山。“书童”之名源于其西面半山腰处的一块巨石,石高丈余,宛似一个宽衣阔袖的古装男童,正手捧一本天书,孜孜不倦地阅读。这个朝朝暮暮、岁岁年年聚精会神地苦读圣贤书的“书童”,成为父母教子成才的天然楷模。</h1><h1> 阳朔出过不少刻苦求读而终于金榜题名的“书童”,唐大中四年(850年)进士曹邺是其中一个。曹邺出生于阳朔,少年贫寒,应考十年,九次落第。他居于山上岩洞发愤攻读,历劫而不磨,终中进士,为桂林开科第一人,以其锲而不舍精神印证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阳朔人为纪念这位唐代诗坛的才子,把其早年独居苦读之山命名为“解元峰”。</h1><h1> 解元峰下游有一沙洲,形如一只逆流而上、奋力拼搏的金鳌。古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据说曹邺未第之前,曾在此作诗一首,借物抒情:江域隔水是东洲,浑似金鳌水上浮;万顷颓波分泻去,一洲千古砥中流。</h1> <h1> 古今相续的阳朔城,今天又成为一处东西文化交汇之地,而城中西街就成了一条融古今中外于一炉的名街。西街位于县城中心,全长517米,是一条古老的旧式石板街。排列在西街两旁的是参差不齐的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的骑楼,加之小桥流水,榕荫桂树,处处透出岭南建筑特有的古朴典雅。而一间接一间错落有致的咖啡屋、字画店、酒吧、网吧、工艺品店,使小街在流光溢彩中散发出古镇繁华与欢快的气息。西街的店面大多用原木装饰,墙壁和招牌亦多画上意趣横生的油画,色彩斑斓,活泼动人。<br>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街日益显示出它的神奇魅力。西街的魅力在于它只是一条普通无奇、朴实无华的步行街。在这条街上既没有珠光宝气的珍珠玛瑙,满街堆陈的只是手工绘制、艺人雕琢的民间工艺品,也没有山珍海味的满汉全席和金盏银樽的宫廷御膳,招待远来宾客的只有价廉物美的阳朔本地菜。西街的魅力还在于它是一个无拘无束、宽松惬意的休憩地。在这里没有内外有别的限制和尊卑不同的等级,不管是小摊大店,只要找个座位坐下,就满可以有滋有味地独自酌酒品茶,或与几个朋友旁若无人地边吃边聊到深夜。中国式的怡然自得和欧美式的潇洒舒适完美地融合,成功地创作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西街夜景图。<br> 从古朴而繁华的阳朔西街,令人想起传统而时尚的拉萨八角街。西街与八角街都堪称时代的一种情调,一种习俗,这种情调的主题是宽松,而这种习俗的特征则是宽容。浓聚在这里的只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悠然,“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眷恋,“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随意,“丰年留客足鸡豚”的真诚。每当夜幕降临,一群群被阳朔山水玩得兴高采烈且又筋疲力尽的中外游人涌进西街,难道还有谁能不被这里宽松的情调所感染,不在这宽容的文化气氛中沉醉的吗?</h1> <h1> 对此江山人自豪,</h1><h1> 使我青春永不老! </h1><h1>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h1><h1> 在中国近、现代风云中,南大门广州成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前哨。时势造英雄,一批世之砥柱和国之栋梁的伟人——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先后在这里登上历史舞台。除林则徐外,其余三人都在与广东山水相连的广西留下了足迹,广西成为他们养精蓄锐、重整旗鼓、整装待发的可靠基地。 </h1><h1>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两位家境贫寒的村塾教师洪秀全和冯云山,从广东长途跋涉来到广西。他们深入到苦难深重的农民群众中,宣传革命,组织拜上帝会。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洪秀全再到广西,在这里组成了太平军的领导核心。3年后,拜上帝会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并首先在广西境内与清军展开激战。</h1><h1> 清咸丰二年(1852)四月初,太平军2万多人由永安突围北上,围攻桂林。攻城达1月之久,终因桂林城高壕深,加之清军从湖南各地前来增援, 桂林未破。太平军为了进军湖广,扫荡江南,扩大革命影响,决定撤围挥师北上。太平军虽然走了,但是他们在广西和在桂林的近代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h1><h1> 洪秀全和他的义军未能进入桂林,然而维新改革思想却随着康有为二进桂林而捷足先登于斯。康有为原在广州万木草堂开馆讲学,提倡新学而招致毁谤,难以为继,恰逢桂林人龙泽厚由四川回桂,路过广州,力邀康有为到桂林讲学,以延揽维新人才。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冬,康有为应邀来到桂林,叠彩山景风阁住宿、讲学40天。他以《春秋公羊传》、《荀子·非十二子》为讲学内容,撰了《桂学答问》一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初康有为再次到桂林,在叠彩山景风阁居住、讲学达半年之久。此时的康有为因在京“公车上书”、倡新学而名声大噪,地方绅士周璜、唐景崧、岑春煊等均与他有来往,并共同发起组织圣学会,创办《广仁报》,设立广仁学堂,力主维新,对广西影响极大。</h1><h1> 1921年10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兼陆海军大元帅的身份,从广州乘坐军舰启程来到桂林,当时孙中山正领导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他看到北洋军阀内部矛盾正处于尖锐之时,决定以桂林王城为北伐军的大本营,由桂林出师,取道湖南北上,征讨北洋军阀,以求“成戡乱之功,完护法之愿”,“谋国家的统一”。孙中山在桂林王城住了将近半年时间,以王城为大本营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为中国民主革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也为桂林王城增添了光彩。桂林人民十分怀念这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革命精神,于1924年在王城独秀峰下建立了中山公园,并在园中树起中山铜像。后来在孙中山逝世一周年时,桂林人民又为他作了纪念歌,表示对他永恒的追念: </h1><h1> 东风怒卷漓潮鸣,革命尚未成。</h1><h1> 孙先生,孙先生。弃我国民又一春,</h1><h1> ——先烈何处寻?</h1><h1> 精神万古犹长存,主义更光明。</h1><h1> 孙先生,孙先生,继起于今大有人,</h1><h1> ——足慰在天灵!</h1> <h1> 近、现代伟人的活动深深影响着桂林,使桂林人得以直接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因此,当面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关键时刻,桂林的志士仁人敢于拍案而起,振臂高呼,以一切手段特别是文化手段力挽狂澜、拯救民族危机。李征凤、赵世恪、赵世杰、李芬华、廖骏、谢铁民、罗均成等一批优秀青年,以及马君武、白鹏飞、梁漱溟一批名流学者在桂林的涌现,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br> 20世纪30年代,是广西新桂系崛起的年代,出现了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这样的政治、军事人物。他们提出“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政治观点,并开展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大建设,教育家雷沛鸿则提出了“建设西江文明,复兴中华文明”的观点。这些思想和活动,打破了广西人包括桂林人狭隘的地域观念,桂林文化积极向主流文化靠拢。当时的广西有模范省之誉,广西文化第一次具有影响全国的能力。在此期间,桂林进步力量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引进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的进步学者,如杨东药、朱笃一、薛暮桥、陈望道、夏征农、杨潮、马哲民、邓初民、沈起子等。他们以广西师专为据点,积极宣传、传播进步思想文化,在桂林营造了一种进步的文化氛围,为抗日文化城的兴起打下了思想基础。<br>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正式在桂林设立,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在1938年10月至1944 年4月的6年中,随着平津、沪宁、武汉、广州先后沦陷为敌占区,这些地区文化人纷纷向大后方撤退,许多人选择了桂林,使桂林一时群贤毕至、文人荟萃。这批文化人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积极推动抗战文化运动,将桂林文化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桂林也因而得到了“文化城”的称誉,并由此全面完成了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桂林文化在抗战文化中的演进,正是以桂林文化融入抗战文化从而获得迅速发展为结果的,正所谓国家不幸桂林幸。<br> 桂林抗战文化,与以往桂林的文化高峰不同,是一次文化的诸门类包括文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全面跃进,而且成绩斐然。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人聚集桂林,在爱国主义这一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旗帜下,迅速地建立起各种组织;而有影响的文化供应社、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等文化出版机构,也都纷纷落户桂林。在这一时期,桂林举行了多次声势浩大、振奋人心的抗战救国文化活动。其中如千人抗战歌曲大合唱,万人火炬歌咏大游行,由欧阳予倩、田汉、张家瑶、熊佛西、瞿白音、李文钊等发起、持续3个多月的“西南剧展”,由李济深亲自主持、龙积之、李任仁、柳亚子等人参与的“国旗献金大游行”等,在桂林乃至中国抗战文化史上谱写了壮丽辉煌的篇章。桂林文化城一度成为当时国统区抗战文化最主要、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中心阵地。<br> 在抗日救亡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主题面前,桂林山水文化悄然隐退,文化领域的各门类,都无条件地服从于为抗战服务的主题。波澜壮阔的桂林抗战文化,是桂林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次尝试,是桂林地方文化与主流文化、国际文化的一次大融合。桂林文化从此由内向型旧传统文化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文化,尽管时间不长,但已将桂林人的文化意识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这就是桂林抗战文化赋予桂林文化的终极意义。它深深地影响着桂林的文化气质,使得桂林最终能够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br> 爱国心,心连桂林山,桂林的山变得更秀丽;爱国情,情满漓江水,漓江的水显得愈绚烂。<br> 于是,我的耳边又响起了贺敬之那充满激情的赞歌:<br> ——意满怀呵,情满胸,<br> 恰似漓江春水浓!<br><br> 呵!汗雨挥洒彩笔画,<br> 桂林山水——满天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