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市书协"每月一帖”

随遇而安

<p class="ql-block">欢迎光临</p> <h3><strong>龙南市书协第七期“每月一帖”竞临《自书告身帖》入选名单</strong>(按姓氏拼音排序)<strong>:</strong><br></br></h3></br><h3>高翔、黄皓楠,黄人畑,赖玖舟,赖瑜程,赖智聪,李瑜菲,廖九生,廖瑜,廖振东,刘梅,王波,夏慈胜,徐海君,徐吉花,徐水泉,徐晓华,钟汉军,钟晓文,邹林圣,曾雅慧。</h3></br> <h3><strong>点评嘉宾寄语:</strong></h3></br><h3><strong>临习《自书告身帖》</strong></h3></br><h3><strong>——与颜鲁公的一场笔墨对话</strong></h3></br><h3>      各位同仁、书道同好:</h3></br><h3>      作为龙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亦为浸淫颜体十余载的习书者,本月组织会员竞临颜真卿《自书告身帖》,于我而言,既是率众向经典顶礼,亦是与这位“书魂”巨匠的一次跨时空对谈。此帖乃颜鲁公七十二岁绝笔,融一生笔法淬炼与生命厚重于一体,笔势苍劲而不失温润,结体宽博而暗藏机锋,堪称“颜体”集大成之巅峰。值此竞临之际,结合十余年临池体悟,愿与诸君共探此帖滋养书艺、涵养心性之三重境界。</h3></br><h3><strong>      一、笔法锤炼:从“板滞”到“活脱”的筋骨养成</strong></h3></br><h3>      《自书告身帖》最显颜体本色处,首推笔法。鲁公晚年笔力已入化境,“蚕头燕尾”非刻意雕琢,而是“屋漏痕”般自然晕染的厚重;“横细竖粗”非机械分割,而是运腕提按间自然生发的节奏。我初习时,常困于“提按失度”——起笔或藏得过死失之板滞,或露得轻飘流于浮滑;行笔时力聚腕端尚可,稍一松懈便线条绵软;收笔回锋总觉仓促,难见“力透纸背”之妙。</h3></br><h3>      后得恩师刘峰点拨,方知颜体用笔“重而不笨,活而不滑”:藏锋起笔需逆势潜入,如锥画沙;行笔中锋裹锋,似屋漏徐行;收笔回锋要“留得住”,将力蓄于笔尖。十年间反复临此帖,渐悟“每笔皆活”之法——看似粗重的竖画,内里藏着提按的微澜;看似平直的横画,起收处暗含衄挫的巧思。如今再观此帖,每一笔都似有生命:或如老松盘根,沉雄有力;或似春溪淌石,婉转生姿。这不仅是技法的精进,更是专注力与定力的修炼——当我们能沉下心“刻”好每一笔,浮躁之气自会消弭,笔下自有静气。</h3></br><h3><strong>      二、结体参悟:于“平正”中见“险绝”的布局智慧</strong></h3></br><h3>      颜体结字向以“宽博大气”著称,《自书告身帖》更将此境推向极致。初看“国”“书”等字,外框方正如古鼎,内部笔画却紧凑如珠玉,看似“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实则是鲁公对空间节奏的精准把控——外框的“放”为内部“收”留足余地,内部的“紧”反衬外框的“稳”,字势因此端庄而不刻板。再看“之”“以”等简笔字,仅数笔勾勒,却能通过长短撇捺的角度调整、点画的轻重呼应,让字态生机盎然:或如人舒臂展怀,或似鹤引颈望月,于极简处见极丰。</h3></br><h3>      临习过程中,我经历了从“依样画葫芦”到“拆骨看肉”的转变。最初只觉字形方正易模仿,渐次发现鲁公结字暗藏“欹侧生势”之妙——看似平正的字,某笔微微偏移半分,便添灵动;看似对称的结构,左右笔画稍作错让,即显生动。如今创作时,我常不自觉将此结体理念融入:写榜书需学其“稳”,取外框开阔之势;写小品则取其“活”,仿内部紧凑之趣。这方寸间的平衡之道,恰是鲁公教予我们的“大巧若拙”。</h3></br><h3><strong>      三、精神浸润:与“忠义”书魂的同频共振</strong></h3></br><h3>      书法之道,技进乎道。《自书告身帖》最动人处,不在技巧,而在字里行间流淌的精神气格。鲁公一生“忠义贯日月”,其楷书亦如人格写照——笔画刚健处,是“犯颜直谏”的勇气;结体宽博处,是“海纳百川”的胸襟;气息浑厚处,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担当。</h3></br><h3>      犹记某夜临帖至“忠义”二字,笔锋触纸刹那,忽觉鲁公当年写此帖的心境穿透千年而来:那是历经安史之乱、宦海沉浮后的从容,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坚定,更是“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的坦荡。自此临帖,我不再只盯着笔画形态,更试着去“感受”字的温度——横画里的沉毅,竖画中的刚直,撇捺间的洒脱。这种精神的浸润,悄然改变着我的创作追求:从前总想着“写出个性”,如今更愿“养得正气”;从前追求“视觉冲击”,如今更重“气韵贯通”。正如古人所言“书者,散也”,临此帖,实则是借鲁公之笔,散我胸中之块垒,养我笔下之浩然。</h3></br><h3><strong>      给书友的三点习帖建议</strong></h3></br><h3>      此次竞临,望诸君既能得技法之益,亦能养精神之气。结合自身经验,有三点建议与大家共勉:</h3></br><h3>      其一,“精临”筑基,“泛临”养势。先选单字精研,放大至尺幅,慢写细察:起收笔的藏露角度、转折处的提按节奏、墨色的浓淡变化,逐一破解;待单字通透,再通临全篇,关注字组呼应、行列气脉,感受整体章法的浑然之美。</h3></br><h3>      其二,“读帖”在前,“临帖”在后。临帖前不妨静立帖前,细观三分钟:看“国”字外框如何“收放”,看“之”字捺画如何“提按”,看整行字势如何“左低右高”……读懂了“为什么这样写”,临帖时方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避免沦为“抄字匠”。</h3></br><h3>      其三,“临古”守根,“创新”有度。颜体博大精深,切不可浅尝辄止便急于求变。建议大家先扎根三年五载,待笔法、结体、气韵皆有所得,再结合个人性情探索风格。须知“传统是根,创新是叶”,无根之木,终难参天。</h3></br><h3>      同仁们,《自书告身帖》不仅是颜鲁公留给我们的笔墨遗产,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精神桥梁。十余年临池路,我从这笔墨中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书法”——它不仅是线条的艺术,更是人格的修行;不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文化的传承。</h3></br><h3>      今日竞临,愿我们以笔为舟,以帖为帆,在颜体的雄浑中筑牢根基,在传统的滋养中激发个性。待他日再聚,期待看到诸君笔下既有鲁公的风骨,更有龙南书人的气象!</h3></br><h3>                 龙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h3></br><h3>                                       高峰</h3></br><h3>                      2025年10月10日</h3></br> <h3><strong>作 品 欣 赏</strong></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廖瑜的这幅临帖作品处理的还是很不错的,能够抓住自书告身帖的大的风格特点,用笔上能够体现出颜体点画的篆籀用笔特点,厚重而不失灵动,灵动又不失沉着。在结构处理上,能够注意到字的奇正关系,对字的姿态处理有较好的把控能力,动静结合,奇正相依,通篇生动自然。</h3></br><h3>      告身帖在章法布局采用了有行无列的处理,如同行草书章法关系处理,字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正有歪,有横有纵,姿态万千,神采飞扬,这些特点作者在作品中也有比较好的体现,总得来看是一幅比较好的临帖作品。</h3></br><h3>      建议作者接下来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深入临帖,特别在字法推敲方面下功夫,结构上不能出问题。二是敢于突破,在整体处理上加大对你关系,勿平均对待,线条变化方面需尝试更丰富的笔墨关系。</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刘梅的临帖作品没有按照原帖章法去完成,每行的字数及字距行距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顶线整齐底线错落,能够抓住一些经典字法的特点,写的相对舒展自然。</h3></br><h3>      需要调整的几点建议:一、区别碑与帖的用笔不同,蜕化碑法处理,强化墨迹用笔,点画需厚重,体现颜体点画饱满的特点。二、注意章法布局当中奇正动静关系,切勿四平八稳,姿态单一就容易死板。三、结构处理方面注意高宽比例的协调性,注意内空间把握,避免松散。</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看作品就知道王波同学无疑是一位有激情的有创造力的作者!作品打破了原来的章法,重新谋篇布局且处理的很是大胆,字的大小粗细、干湿浓淡、奇正纵横、聚散开合块面虚实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尝试,作品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h3></br><h3>      既然是尝试,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强调整体关系的对比统一容易出问题,强调用笔的大胆严谨方面又容易出问题,尝试形体的变化结构空间就容易出问题,度的把握很重要,恰到好处才是最难的,款是作品很重要的一部分,这幅作品最大败笔在款的处理上。功到自然成,相信王波同学凭着自己的这股闯劲,不久的将来会拥有属于自己一片蓝天!</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作者在处理这幅作品的时候是有思考的,削弱形的刻意,强调意的表达,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单字的结构空间关系做了一些有意识的强调和改造,部分字的内空间处理比较精彩,结构松紧关系做了一些强调。二对点画造型处理不刻意原帖细节,在似与不似之间权衡,粗细关系做了大胆的对比处理,提按分明的处理符合原帖的理念。三是章法布局处理基本上是追求原帖风格特点,这无疑是聪明的,告身最精彩的部分其实就是章法,是围绕着章法理念做的字形变化。</h3></br><h3>      无论做什么都难达到完美,比如整体关系处理的相对保守,字有些局促,点画处理还不够自然,不合理的造型问题需要完善等,还有,左下角最好再做一些处理,这块空白太孤立需要呼应,或者考虑用印章补虚。</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此幅临作采用的是斗方形式,斗方适合小品临创。作品处理比较率意,强调书写性和干湿变化,大小粗细,高矮胖瘦虽然没有完全以帖的处理方法去还原,但是关系都有交代,而且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有一定的书写节奏,效果是可观的。</h3></br><h3>      字形的处理可不拘泥于原帖,但是结构空间的合理性是需进一步把握的,单字的处理上作者强调了轻松自然的书写状态,效果是不错的,但在松紧关系上不要忽视紧的处理,在奇正关系上可再强调奇的动态变化,做到松紧有度,奇正相依,效果更佳。款字及空间安排需要引起重视,这也是此临作的最大短板。</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这是一幅条屏形式的临帖作品,采用的是红色洒金纸,也是相对艳丽,在展厅容易出彩,纸色的选择我们在临创的时候是需要做选择和思考的。作者能够抓住告身帖基本的风格特点,把原帖中大小粗细奇正开合的关系在临作中体现,临帖处理手法比较写实,注重临作与原帖的相似性,对细节的把握也是在意的,这对学习经典继承古法是有很大帮助的。</h3></br><h3>      几点调整建议:点画功夫加强,注意强调颜体的厚重感,同时注意灵动的处理,在书写节奏和笔墨变化上需加强书写性和线条质感及墨色变化。</h3></br> <h3><strong>       以上作品点评嘉宾——刘峰,山东淄博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颜体书法家、颜体书法教育家。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坛第八届新人展、全国第二届楷书展、中国楷书年展前40名、沙孟海奖、颜体奖等全国展览十余次。</strong></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李俞霏书友此作在对《自书告身帖》的风貌把握上颇具功力,整体呈现出颜体典型的宽博厚重之态。笔法上,横细竖粗的对比较为明显,起笔收笔的动作交代得较为清晰,“蚕头燕尾”的特征在部分笔画中体现得较为到位,可见临习时对原帖笔法的琢磨是下了功夫的。结字方面,中宫收紧、外拓开张的颜体结体特点展现得较为充分,字形端庄大气,如“國”“魯”等字,结构布局合理,富有张力。</h3></br><h3>      章法上,字距行距安排较为疏朗,整体气息较为统一。若能在一些笔画的转折处再增加些许灵动变化,避免部分笔画稍显板滞,同时在整体的墨色变化上再做调整,使作品更具节奏感,当更上层楼。</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九生书友该作品笔画质感表现出色,具有颜体“筋肉”之美,笔画厚重却不臃肿,体现出你对笔力的掌控有一定水准。结体上,对颜体字形的方正与欹侧变化有较好的理解,字的大小错落、疏密对比处理得较为自然,整体给人以舒展开阔之感。 </h3></br><h3>      章法布局也较为和谐,行气贯通。建议在个别字的收笔细节上再加以精研,使笔意的连贯性更强,同时在整体的气韵营造上,可进一步强化颜体的雄浑气魄,让作品的格调更显高古。</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赖瑜程书友此作在临习《自书告身帖》时,对原帖的形神捕捉较为精准。笔法上,提按顿挫分明,线条富有弹性,尤其是一些长竖和捺画,表现出了颜体的力量感与厚重感。结字准确,对《自书告身帖》中宫紧凑、外部舒展的结构特点把握到位,每个字都显得端庄稳重且不失灵动。你的基本功较为扎实,能看出是经过长期对颜体的研习。</h3></br><h3>      后续若能在“精临”的基础上,尝试融入自己对颜体的理解,在笔画的细微变化和字与字的呼应关系上再做突破,定能有更大的进步。</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智聪书友该作品笔力稳健,结体遵循颜体规范,能看出你在临帖过程中是非常用心的。笔画的起收笔动作非常规范,结字也符合颜体特征。整体章法布局来看也非常完整,唯有气韵稍显不足。</h3></br><h3>      建议你在后续学习中,加强对原帖章法气韵的研究,注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顾盼关系,同时在笔法的灵动性上再做提升,使作品更具一气呵成的整体感。</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振东老师这幅作品最为突出的是其灵动的笔意,在追求颜体厚重的同时,又不失书写的流畅性,点画之间的衔接交代清晰,富有变化,体现出你对颜体笔法的娴熟运用。结字上,大部分字的形态把握准确,且有自己的理解,显得生动自然。</h3></br><h3>      美中不足是个别字在结构的稳定性上稍有欠缺,略显松散。若能在字的结构布局上再做调整,强化字形的稳重感,同时在整体的章法布局上,进一步优化字距行距,使作品的形式感与内容感更相契合,会是一幅非常出色的作品。</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晓文老师对颜体的“雄”与“阔”有较深的体会,作品气势充足,笔画具备了一定的力度,尤其是一些主笔的表现,如长横、长捺,较为突出地展现了颜体的雄浑之美。结体上,能把握颜体的大体形态,字的大小、疏密处理较为大胆。</h3></br><h3>      建议在细节处理上更精益求精,比如一些笔画的角度、长度以及起收笔的细微变化,可再对照原帖仔细斟酌,使结字更显严谨,同时在整体的节奏变化上,通过笔画的粗细、快慢调整,让作品的韵律感更强。</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水泉书友此作临习态度极为认真,对原帖的临摹忠实度很高,一笔一画都很扎实,从笔画的起收笔到结字的形态,都能看出是在严格遵循原帖。这是临习经典的很好基础,体现了你对传统的敬畏之心。</h3></br><h3>      下一步,你可尝试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对原帖“神韵”的理解,在笔画的质感和字的神态上再做挖掘,同时可尝试融入自己的笔性,让作品在严谨的同时更具生气与个人风貌。</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高翔老师该作品视觉效果不错,笔法上也有可取之处,部分笔画的表现较为精彩。但美中不足是个别笔画的起收笔稍显草率,如“竖弯钩”不够沉稳。若能在这些细节处更下功夫,使每一笔都更具内涵,作品的格调将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在整体的气韵营造上,可进一步强化颜体的端庄肃穆之感。</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玖舟老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线条质量较高,既有颜体的厚重感,又不失弹性,笔画的提按转折处理得非常到位。结字也比较匀称,对颜体的结构特点把握较好。</h3></br><h3>      建议在整体的节奏感上再做调整,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书写速度的快慢变化,来增强作品的韵律感,使作品在端庄稳重的同时,更具艺术感染力。</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海君书友此作个性鲜明,在遵循颜体大的框架下,融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难能可贵。用笔大胆,有一定的气势,体现出你对颜体的独特感悟。需要注意的是,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原帖经典笔法和结体的深入学习,要在扎实掌握传统的基础上再求创新,这样的个性表达才能更具生命力,作品也会更具深度。</h3></br><h3>      后续可加强对原帖细节的研究,在笔法的精准度和结体的严谨性上再做提升,使个性与传统更好地融合。</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夏老师此作在笔法的厚重感上表现突出,笔画的提按转折较为清晰,尤其是竖画的力量感,较好地体现了颜体 “筋力” 的特点。结字上,能把握颜体宽博的大体形态,字形较为端庄。章法布局也较为规整,整体气息统一。</h3></br><h3>      建议在笔画的灵动性上再做提升,避免部分笔画稍显板滞,同时在字与字的呼应关系上,可加强细微处的处理,使作品更具气韵的连贯性。</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没想到黄经理的颜体写的这么好!当领导和写书法两不误。该作品笔意较为灵动,在追求颜体厚重的同时,不失书写的流畅性,点画之间的衔接自然,富有变化。结字准确,对颜体的结构特征把握较好,字的大小疏密处理较为得当。美中不足是个别字的结构稳定性稍有欠缺。</h3></br><h3>      若能在章法布局上再做调整,强化字形的“稳重感”和章法的“茂密感”,同时在整体的墨色变化上再做设计,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会更上一层。</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汉军哥此作对《自书告身帖》的形神捕捉非常到位,笔法上提按顿挫分明,线条富有弹性,尤其是一些长笔画的表现,展现出了颜体的雄浑之美。结字上,中宫收紧、外拓开张的特点体现充分,字形端庄且不失灵动。</h3></br><h3>      你的基本功扎实,后续可在 “精临” 的基础上,尝试融入对颜体神韵的理解,在笔画的细微变化和整体的节奏感上再做突破,以形成更具个人风格的表达。</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邹老师该作品章法处理较为用心,行气贯通,字距行距安排合理,视觉效果和谐。笔法上也可圈可点,部分笔画的质感表现出色。但个别笔画的起收笔稍显草率,不够沉稳。</h3></br><h3>      建议在细节处更下功夫,使每一笔都更具内涵,同时在整体的气韵营造上,进一步强化颜体的端庄肃穆之感,以提升作品的格调。</h3></br> <h3><strong>评委点评:</strong><br></br></h3></br><h3>      吉花书友此作个性较为鲜明,在遵循颜体框架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的理解,用笔大胆,有一定的气势。需注意的是,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原帖经典笔法和结体的深入学习,要在扎实掌握传统的基础上再求创新。</h3></br><h3>      后续可加强对原帖细节的研究,在笔法的精准度和结体的严谨性上再做提升,使个性与传统更好地融合,让作品更具深度与生命力。</h3></br> <h3><strong>      以上作品点评嘉宾——高峰,央视少年书法大会园丁奖;书法报书画教育封面名师;中书协考级中心注册教师、中国硬笔书协会员、江西省书协会员、赣州市书协常务理事、龙南市政协常委、青联常委、龙南市书协主席。</strong><br></br></h3></br> <h3><strong>编辑丨</strong>曾雅慧</h3></br><h3><strong>初审丨</strong>徐晓峰</h3></br><h3><strong>复审丨</strong>蔡燕群</h3></br><h3><strong>终审丨</strong>高   峰</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5Tfp--yQ5qTfGgYhrx1qP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