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俗人读史之五十七,风度得如张九龄

老拙自乐

<p class="ql-block">  风度,其意是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表妆容都很得体,而实质是内在素养的自然流露。人们都希望自己有风度,但风度不能靠模仿,不能“演”和“装”。如果说风度是果,那么素养就是因,没有一定的思想修养和和文化积淀,难以达到很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风度,通常体现在待人接物中如何展示自己的道德修为。那种衣冠不整、不修边幅的人,小家子气、爱占便宜的人,对人不尊重、动辄爆粗口的人,牢骚满腹、散发负能量的人,好事抢在前、危险溜一边的人,自然谈不上什么风度。</p> <p class="ql-block">  风度不仅表现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更重要的是与人品大节密切关联。说到这里,想起了唐朝宰相张九龄。据《旧唐书》载,张九龄是“开元之治”最后一位贤相,他不仅文辞典雅,政见卓远,而且以风度翩翩而著称。直到他去世经年,每有大臣推荐官员,唐玄宗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张九龄风度非凡。</p> <p class="ql-block">观其大者,主要有三:</p><p class="ql-block"><b> 一是家国情怀。</b>胸怀江山社稷,心系天下苍生,不计荣辱得失,但求无愧于心。无论在朝堂为官,还是贬谪到地方任职,都尽心竭力,多有建树。即便回乡休养也不闲居,主动请缨开凿大庾岭,修通了梅关古道,使南北交通大为改善。</p><p class="ql-block"><b>  二是忠奸分明。</b>他慧眼如炬,善恶明辨,早就察觉安禄山有反叛之心,适逢安禄山违犯军法,按律当斩。朝廷欲免其死,张九龄极力奏请:“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遗憾的是,唐玄宗昏聩不明,未能采纳张九龄的建言。</p><p class="ql-block"><b>  三是处变不惊。</b>因受李林甫排挤,张九龄被罢相贬至荆州。他方寸未失,风采依旧,脱离政坛纷争,回归诗人本色,在逆境中达到诗文巅峰。他的《感遇》, 位在《唐诗三百首》之首;《望月怀远》,成为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远见、风度优雅的政治家和诗人,不仅为唐朝“开元之治”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扫除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王维、孟浩然等人都曾得到他的提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