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2125508</p><p class="ql-block">文/李建科</p><p class="ql-block">图/李建科</p> 快乐教育需体现“可容纳”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其实是“包容式”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前“包容”,其实源于感知及感知觉需求。人是动物,其自然性是永远无法消除的。除非身体的生物神经知觉被消除。人的认知,不一定是为了认识生命与生命成长为感知觉起点或终点,往往源于欲望又“终于”欲望。在工具认知作用下,人所做的,甚至活着的“理由”更迫切于欲望需求。之所以说“包容”,其实是源于人的感知觉器官上的“满足”。人,往往因满足而愉悦。这是由满足了感知觉而“回应”的心理感受。教育存在,生命成长的需求与生命本体认知上的“冲突”,往往不是来自某方问题,而是感知觉上的“满足阀”在发挥作用。这又“回归”于人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包容,就是关系与时空上的“调节”。这是必须存在的“教育艺术“。包容,它不仅仅是调节,更是认知与存在、关系与调节的处理艺术。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教育不是通过强压式对生命进行“修整”,而是生命自理自长与教育干预。由于功利,加上认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叠加,人们在未更好处理的制度、方式、措施、手段等诸多方面上获得更利于多边关系建设的方法或途径,人们依然受旧制度或欲望驱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实现这种科学有效地调整,创建更利于生命成长的环境与模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包容式“教育,就是教育制度下,或教育模式下,能“容纳”每一个存在成长问题的孩子,能给予他们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程度或形式多样的成长时空。</p> 快乐教育需“共同语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需“共同语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点,也是笔者个人认为需强调的。快乐教育,其实,就是教育者能说或会说“能让受教育者‘听得进去’的话”。现实中,因工具认知问题,加上自我认知问题(目前,不少人不认识到这两者的重要及问题,更不会认识两者叠加所产生的力量),很多时候,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停留于自我与自我认知中,并没有受之者及受之者实际,其中,更为凸出的是功利驱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者(老师或家长长辈)懂得“共同语言”,就是认识工具认知与工具功能,这有点像不同同的模子造不同的“花”。“共同语言”,就是受之者所能处于的工具认知水平与所能“通过”的受话“窗口”。所发生的问题,源于对话“窗口”,在沟通中,被无知或故意的“关闭”是不利于沟通,更不利于教育思想的传播,更不会产生“教育”功能。在神经科学、脑科学作用认知中,人们因无知而在做无用功,甚至是天天干着“挑水不到田”的活儿,却在“自以为是这样”的自我认知中的“教育”。在语言功能上,有些人连语言功能的“闭合环”都不知道,仅仅是停留于语言输出环节,并强调“已进行教育”,这种严重问题若不认识,永远都是无法解决问题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共同语言”,其他它不是概念,而是认识语言途径与沟通回应,完成语言沟通的信息环过程。没有完成语言沟通的信息环过程,就是自我表达与自我满足,而非真正教育。教育者“说”了,受教育者“听”了,彼此“知晓”了,并在互动中实现了,就说明双方拥有“共同语言”。</p> 快乐教育是生命需可表达的形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是生命需可表达的形式。生命成长,并不是如期那样,或许在某个阶段,“停滞不前”了,更或者失去了“兴趣”,更或者找不到方向。这样一来,生命成长就“出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并不是要“出问题”的生命“快乐”起来,而是活得生命成长的“愉悦”。要想让生命成长获得“愉悦”,那么,教育环境就要包容,对生命成长“已长成的样子”表示“认同”,表示“接纳”,表示“生命拥有自己悦纳自己的权利”,更表达“每个生命都拥有自己所能拥有的权利与每个差异或别样的模样”。不被嘲笑,不被讥讽,不被排斥。现实中,看似容易,却是一个棘手的环境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站在生命个体的角度,其实,就是希望被理解,被认同,被接纳的“活着的”、成长的环境。由于成长中的群体,不同认知,不同价值观,不同的社会观、世界观,没有一个老师能全掌控。这活的生命群体世界,却“需要”或“允许”多样与别样。环境与生命个体的关系,有着密切关系,人们却总是觉得“平常”,却是深刻地影响着人及人的成长。在“长歪了”的生命世界里,有很多不为自己所转移或所能清除的,别说成长的青少年,作为成年人的笔者,为了“剔除”一天的负面影响,笔者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且还需要“方法”与“技能”,否则,在一种“被熟知了环境”及相互作用,不是简单地“过去”,而是确实地“被严重影响”,却又无法摆脱“关系”及“被这样成长”的事实存在。唯一祈祷:被理解、被认同、被接纳,“请允许生命个体已形成且存在的形式、方式表达其生命存在”。</p> 快乐教育应体现强大的容纳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应体现强大的容纳性。强大容纳性,就是生命处于宽容的生态容纳,如森林、如海洋的包容与容纳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体现生命多样的可容纳性。观看森林,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无不体现生命的多样共存性。试想:一棵长歪长曲了的树,它所需要的空间比没有长歪曲的树要大,长同样高度所需的时间要长。生物的同比性,最终的目的是生态共存。人是具有自主能力的,又是可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问题是存在自控与他控问题的,这样一来,需要一个共生共赢的相处模式,更需要通过规则来“平衡”彼此之间的关系。快乐教育,不是教育或教育本身给生命成长体以“快乐”,更应是以一种制度或规则来让成长生命群处于“快乐”的生态共存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的“快乐教育”认知走偏,是因为工具认知所导致。一是“教育”,二是教育前提与限制词是“快乐”,这使工具层面的认知,停留于“教育”是“快乐”的偏差认知。其实,教育生态学角度看,每个生命都有自己长成自我的自由与权利,不应以“对错”二元认知来评判成长的生命,更需要一个独立且自由自主的生命成长世界。这个世界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合理的建设与法度的维护,更需要价值与权利的“被认可”。从成长生命的独立与自由、快乐与幸福来看,生命个体自己所应有的时空不被剥夺,更应是受保护。这样,生命成长才能拥有可自由与快乐,才体现快乐教育的真谛。</p> 快乐教育体现共悦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应体现共悦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生命体的快乐,快乐只是一个。快乐教育,所追求的是受教育整体的快乐,不仅仅是生命成长,或生命的认知与存在,都应是体现“快乐”的。快乐,所呈现的是“悦”,每个成长生命的“悦活”“悦长”“悦存”,更重要的是当下的“在悦“。作为教育人(教师或家长)更应是组织者与管理者,更应是快乐教育的“建造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设一个让生命个体都能快乐成长的受教育环境,包括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家庭环境。所有生命的成长,都在自我认知世界里,做着“自以为是”的事情,生命的认知与建设发展,斗需要一个帮助孩子成长认知及有效调整,从而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快乐感知与生命愉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成长生命的世界,会因为关系而发生连接与价值、行为上的“碰撞”,为了处理他们的关系,需要出台相关制度与方法,让每个人的活动与出现“碰撞”时自我约束或行为调整,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等等。现实中,这些建设可能出现“随意性”与“无章可寻”,在班级环境建设中,没有完整成熟的班集体制度,没有完整成熟的班级环境建设条规等,在成长中生命个体没有获得集体或环境建设的“规范”认知及意识养成。“公约”,才能共悦。在快乐教育里,我们有更多更重要的东西要做,尤其是集体建设、环境建设部分更需要用心做好,为生命成长创建“共悦”的可实现内容。</p> 快乐教育的检阅方式应是游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的检阅方式不是答案,更不是结果,而是游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教育,检验或者评价时,以“成绩”论,以“结果”论,以“优秀”论,其实,这些都是从评价角度出发,以评价结果为导向的一种模式。对于快乐教育的检阅方式是游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遵循快乐教育的激励机制。游戏纳入,更注重奖赏与行为明确,目的更凸出,更体现终极目标:生命成长优化。激励机制中,注重行为凸出与及时有效奖赏相连接,与神经、与脑建立积极联系,并形成“反应模式”,只要一进入被奖赏、被激活状态,便迅速进入反应系统,进入“游戏式任务状态”,激活—反应—参与—程序启动—任务状态—问题处理—有效终结—任务复盘—进入待机状态,一系列“游戏模式”。有效利用任务奖赏系统,推动行为模式建设与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遵循神经物质建设与维持模式。神经世界,从镜像模仿到神经系统建立维持,所需要的,不仅是镜像,还有神经系统的参与与系统维系。由于认知不足或缺乏,导致认知建设出现不良状态,或未完成整个神经链的建立工作。很多时候,人们仅仅是停留于镜像环节,未有效完成神经系统的建立与维护,这是因无知所导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遵循物质建设的宏观科学。对于光、空气、微粒等物质参与人的活动,承认人所知道的很少,还有所未知晓的。精神世界的建立,需要一个由物质世界内外交互作用所起作用。脑科学所担负的是人对于脑的认知,并发挥其作用,更好地发挥知识学习与建设的功能,推动生命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命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是一个宏观的生命建设系统,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建立神经系统,需要有效奖赏与及时激励,需要一个生命建设与优化的积极建设过程。游戏模式,更能切合生命建设的实际,更利于推动生命建设与发展,成就自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把“快乐教育”视为“包容式教育”,其实是从生命认知与建设的角度看待生命建设与成长,从生命个体与非我之间的关系中“认识”教育,从生命成长的犯错试错中有效调适自我,从“被认识”“被接纳”中回归生命的自我认知、自我悦纳,从生命关系学中建立生命认知与推动生命建设、生命成长,成就自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