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面对不配合的孩子,如何引导他们融入课堂、倾听指令,是每位教育者都会面临的挑战。今日课上,所有孩子都已坐定,唯有恩泽仍趴在桌上。初次提醒无果,我轻声询问是否身体不适,他摇头否认。再次温和提示坐姿,依旧未见改变。若执意强求,恐激化对立;若放任不管,又辜负家长的期待。无奈中,我选择暂退一步,给彼此留出调整的空间。当他跪在板凳上、脚蹬墙壁时,我意识到安全为先,便请他站到一旁冷静。可未讲几题,他又从最后一排悄然走到教室中央。显然,单纯的罚站已难奏效。于是,我转换思路,借提问之机邀请他参与,顺势引导他回到座位。进入游戏环节时,他的眼神骤然发亮,竟主动举手。那一刻,我看到了他内心对进步的渴望。我与他悄悄约定:若能坚持坐正、专注听讲,便可优先参与一次游戏。下午的课堂上,他果然收敛许多。我立即给予肯定与表扬,在游戏环节也兑现承诺,让他率先体验。</p>
<p class="ql-block">实践让我更加坚信:对年幼的孩子而言,赞美远比惩罚更有力量。一句“你坐得真端正”,悄然带动更多孩子挺直脊背;一句“你回答得真精彩”,点燃更多跃跃欲试的小手;一句“你的字写得越来越工整了”,激发孩子对书写的热爱。正向激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好孩子不是被训出来的,而是被夸出来的。当晨晨积极回应加法提问、专注听讲时,我毫不吝啬地赞扬他;当吴悠学会自我约束、安静听课时,我也及时肯定她的成长。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值得被看见、被放大。</p>
<p class="ql-block">当孩子表现出抗拒与不配合,不妨先放下执念,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与其僵持对抗,不如退一步寻找转机。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重新选择行为;也给自己一个机会,换一种方式沟通。多一份耐心,少一份责备;多一些发现,少一些挑剔。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若一时找不到孩子的优点,那就夸他的笑容、他的衣着、他的坐姿——总有一处光芒,能照亮他的自信。只要用心观察,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都能在被肯定中,一步步走向更好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