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得了精神病

毛猫

<p class="ql-block">素来以身体硬朗、心性豁达自居,半生热心公益、乐善好施,从未想过“精神病”三个字会与自己挂钩——请注意,是医学定义的“精神病”,而非口误的“神经病”。这般颠覆认知的事,不仅我自己难以置信,就连朝夕相处的同学、同事与亲友,想来也会觉得匪夷所思。</p><p class="ql-block"> 我是从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才知晓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这个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于1992年发起的日子,本意就是打破大众对精神健康的漠视,让所有人明白: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是构成完整健康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后来看到一组数据,更让我心头一震:全球精神疾病患者已达十亿人,而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超过75%的患者根本无法获得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早已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回溯今年春节到国庆那段日子,沉闷感像一张网,悄无声息地将我困住。频繁的头昏、咳嗽、胃部不适,让我一次次往返常德最好的第一医院。不到两个月,头部两次CT扫描、胃镜、脑血管检查,全套化验做了个遍,医生却给出一个略带无奈而又幽默风趣的结论:“来都来了,那就开点药啰。”从外观,医生绝对不会从精神病症去疹断。</p><p class="ql-block"> 直到偶然看到央视播出的北京协和医院专家访谈,我才如遭雷击。专家说,抑郁症就像“心灵得了感冒”,若出现五种表现,便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对热爱的事失去兴趣、体力精力透支、刻意回避社交、觉得生活没希望、睡眠紊乱(早醒或嗜睡)。我一一对照,除了“感到生活没希望”外,其余四条全部命中,尤其是“回避社交”,几乎成了那段时间的常态——手机常年开着免打扰,不接电话、不回信息,竟荒唐地享受着这份与世隔绝的清静。</p><p class="ql-block"> 如今想来,病根或许藏在春节前后。那时身边几位同学、同事接连离世(后图中我旁边黄框内的人均在春节前后离世),我本就重感情,始终没能从悲伤的阴霾中走出来,情绪的缺口,慢慢演变成了身体的“故障”。</p><p class="ql-block"> 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存在,就是为了反复提醒我们:精神健康从不是身体健康的“附属品”。这也让我想起身边三个因“硬扛”付出代价的故事,想借此提醒所有人:别拿健康当赌注。</p><p class="ql-block"> 我年轻时工作,同事都叫我“拼命三郎”,退休后参与公益活动,依旧改不了这股较真劲儿,结果累得面瘫,至今影响生活;妻弟总说在部队练出了“铁身子”,感冒发烧从不吃药,全靠硬扛,这次总算没逞强——因为突发心梗,若不是抢救及时,早已阴阳两隔;小侄子更是被全家劝着“少喝酒、多吃饭”,可他充耳不闻,上个月突发脑溢血,至今还躺在病床上,自己遭罪不说,更拖垮了整个家,实在得不偿失。</p><p class="ql-block"> 万幸的是,我没有在“心灵感冒”里陷得太深。93岁的姐姐总叮嘱我“多锻炼、放宽心”,小哥全力支持我读书学习、老有所乐,还有所有亲友的陪伴与开解,像一束束光,把我从沉闷的角落里拉了出来。有感于此,提笔写下四句:</p><p class="ql-block"> 世上已过七十六,</p><p class="ql-block">人生颠簸类浮鸥。</p><p class="ql-block">荣枯成败一部戏,</p><p class="ql-block">何须留迹论春秋。</p><p class="ql-block"> 惟愿我们都能明白,人生这场戏,健康才是最该守住的底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