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游天下】许世友将军故里行记

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文/图:宁静致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00997517</p> <p class="ql-block">风携着大别山的温润气息,引我踏入河南新县田铺乡河铺村。青瓦白墙的豫南民居错落于山间,一条清溪穿流而过,许世友将军的故里,就藏在这片山水之间,不喧哗,却自有千钧分量。</p> <p class="ql-block">园区立着一块宣传牌,标题是《百万子弟唱大风》,上面抄录着许世友的诗句。字里行间,是战火中的豪情,是革命者的胸襟。我驻足读着,“大风起兮云飞扬,百万子弟上战场”,虽借古人句,却自有其气魄。那股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不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将军风采四字,就在这诗行间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沿着园区石桥缓步前行,溪水潺潺,绿树成荫。白栏石桥横跨清流,正是这片土地上无数个这样的清晨与黄昏,滋养了一个铁血将领最柔软的乡愁。他征战一生,心却从未真正离开过这条小溪、这座小桥。</p> <p class="ql-block">路边立着一块牌匾,黑字红边,写着“少林将军名扬四海 中华虎将威震八方”。蓝天白云下,绿树掩映着一座白色纪念碑的剪影。这八个字,不只是对一位将军的礼赞,更像是从历史深处传来的一声呐喊——那个在少林习武、赤手空拳闯出威名的许世友,早已把血性与忠勇刻进了民族记忆。</p> <p class="ql-block">石阶层层向上,通往纪念馆的方向。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行人拾级而上,脚步轻缓。这路,像是通往记忆深处。每一步,都像在接近那个既遥远又亲切的身影——那个会为母亲跪地洗脚的孝子,也会在战场上一声令下、万军冲锋的将军。</p> <p class="ql-block">穿过刻有“许世友将军故里”的石牌坊,眼前是一座黄土夯墙、青瓦覆顶的老屋。典型的“四水归堂”格局,墙皮斑驳,像被岁月一笔一划写满了故事。推开吱呀作响的院门,泥土与旧木的气息扑面而来。院中几株老桂树枝干虬劲,据说这是将军少年时亲手栽下的。如今树影婆娑,仿佛仍在守望着那个从田埂上走出去、后来踏遍烽火山河的少年。</p> <p class="ql-block">故居厨房前墙上的那个洞口,至今仍清晰可见。那是战争年代,许世友回家探母时遭围捕,一掌震开墙体脱险的“避匪洞”。看着这方寸之隙,仿佛能听见当年那一声闷响,看见他纵身跃出的身影。这不仅是传奇,更是一个将军与故乡最真实的连接——哪怕身居高位,他仍是那个会为母亲挡风遮雨的许家儿子。</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忠孝园”三字高悬门楣。展厅以“忠国孝亲”为主线,讲述着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最震撼的是“血战孟良崮”的复原场景:硝烟弥漫,战士冲锋,耳边似有枪炮轰鸣。玻璃柜中,一张泛黄的作战地图上,红笔圈画的战术要点仍清晰可见,字迹刚劲,如刀刻斧凿。而真正让我心头一颤的,是那几封家书——“儿今领兵打仗,只为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没有豪言壮语,却字字滚烫,像从心口流出的血与热。</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走,是通往墓地的林间石道。两旁石柱林立,刻着将军的生平点滴。阳光穿过树叶,洒在石阶上,斑驳如岁月的指纹。走在这里,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仿佛怕惊扰了长眠于此的魂灵——那个一生刚烈、至死不愿远离母亲的将军,最终如愿以土葬之身,归于故土,守望家园。</p> <p class="ql-block">许世友同志之墓静静坐落于来龙岭下,背山面野,松柏环绕。墓前花圈簇簇,红得如火,像是无数后来者未尽的敬意。</p><p class="ql-block">墓身由91块扇形花岗岩围成,象征他91年波澜壮阔的人生。头顶五角星熠熠,照着他曾用一生捍卫的信仰。</p><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忽然明白他那句“我活要尽忠,死要尽孝”的分量——忠,是对国家民族的赤诚;孝,是对母亲故土的眷恋。毛泽东说他“了不起”,邓小平称他“特殊人物”,而在这片土地上,他只是一个不愿远离母亲的儿子,一个把命交给国家的军人。</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夕阳正将远山染成金红,余晖落在将军雕像上,为他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回望这座小村,忽然觉得,将军从未离开。他在老桂树的年轮里,在清溪的流水里,在村民口口相传的故事里,更在每一个因他的守护而安稳生活的日子里。这片土地,因他而多了一份铁血丹心的重量——不是冰冷的纪念碑,而是活着的记忆,是山风一缕,是乡愁一缕,是永不褪色的忠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