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秋的傍晚,灯光撒在食堂一排排整齐的餐桌上,在光洁的桌面上反射着柔和的光芒。我是郑章镇中学(寄宿学校)的一名普通学生,在放学后端着那份沉甸甸的餐盘,找到我班靠后的位置坐下。盘子里,青椒炒肉泛着诱人的酱色,青椒翠绿欲滴,旁边还添了一碗软糯香甜的八宝粥。这样的光景,若在半年多前,我是不敢想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食之变:从“将就”到“讲究”</b></p><p class="ql-block"> 记忆里的食堂,总带着几分潦草。从前打饭,阿姨手里的勺子总是抖了又抖,餐盘小得像是孩童的玩具,一勺菜便占去大半江山。肉菜七元一勺,薄薄几片藏于菜叶间,需得“眼疾手快”才能抢到;素菜六元,却常是油多菜少。而今,餐盘换成了宽口的浅钵,分量足得能映出人影。肉片堆成小山,单价却从七元跌至三元五角;素菜三块钱一勺,青翠欲滴,连粥也从两元降到了一元。最暖心的是,米饭若不够吃,可以走到任意窗口免费续餐,阿姨便会笑着添上满满一勺:“孩子,长身体呢,多吃点!”</p> <p class="ql-block"> 菜品的花样也多了。过去总是土豆丝、洋白菜轮番登场,如今午餐是两素两荤的搭配,晚餐竟有炒饼、饼卷肉这般“稀客”。某日我竟在电子屏菜单上看到了麻婆豆腐——虽非名贵菜式,但那红亮的辣椒油包裹雪白豆腐,点缀翠绿葱花或蒜苗,热气腾腾中散发浓郁麻辣香气,如“红油豆瓣增色香,香辣气息扑鼻来”。同桌的伙伴打趣:“这哪是食堂,分明是美食广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人之暖:一餐一饭见真心</b></p><p class="ql-block"> 变化不止于舌尖。打饭窗口旁,总能看到李校长的身影。他常端着与学生一样的餐盘,随意坐在我们中间,轻声问:“今天饱了吗?味道如何?”有一次,他见几个初一新生站着吃饭,立刻起身帮助他们调整座位,又转头对食堂师傅说:“孩子们正长身体,加强营养不得有误。”这话虽朴实,却比任何标语都动人。</p> <p class="ql-block"> 杨书记的“满意度调查”更是成了校园佳话。上月问卷中,十一个不满意的名字被他一一记下,课后亲自走进教室询问。我亲眼见他蹲在一个男生身边,耐心听对方抱怨“包子馅太少”,第二天,那男孩便兴冲冲地说:“杨书记,今天给我加了两个肉包!”食堂角落的意见箱不再形同虚设,偶尔有学生塞进纸条,第二天定能看到回应。这种被珍视的感觉,如同秋日暖阳,悄悄融化了往日隔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源之安:从田间到餐桌的守护</b></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安心的,食堂管理委员会给我们学生代表开会时曾说过,所有食材不是随意在市场上胡乱采购的,而是由保定市集采站统一配送。并且每次送货及时,专人查验,保证食材的新鲜。一次午饭时,杨书记指着墙上的《剩饭剩菜监督条例》说:“咱们的菜绝不过夜,倒掉不如让孩子们吃饱。”这话让我想起母亲常挂嘴边的“吃饭的事,马虎不得”。</p> <p class="ql-block"> 如今,食堂的汤桶总是满的,再不见昔日“长龙争汤”的窘迫。餐盘回收处,残羹剩饭竟少了大半——或许因饭菜可口,又或因墙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提醒已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味之道:寻常烟火见春风</b></p><p class="ql-block"> 若说从前的食堂是填饱肚子的驿站,如今它已成了校园里最有烟火气的一隅。早餐时分,我们三五好友在此对坐。一碗一元钱的粥,一个九毛钱的包子,就能换来半日闲谈。窗外海棠叶落,屋内暖意融融,偶尔听到邻座讨论数学题,或是朗诵“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食堂,竟成了诗意的栖居地。</p> <p class="ql-block"> 某日黄昏,我见李校长与杨书记一起在食堂吃饭,餐盘里与我们别无二致。安国市审计部门明确规定:“领导陪餐,与民同价”。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食堂的变化,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教诲?它让我们懂得,一餐一饭的温暖,远比分数更接近教育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 走出食堂,秋风拂过,带着餐厅的余香。我想,多年后若回忆中学时光,定会记得这个黄昏——记得餐盘里热腾腾的实惠,记得窗口后亲切的笑脸,更记得那份被温柔以待的成长。这寻常烟火气,或许正是教育最动人的诗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