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弦流溢彩,桑榆谱芳华,大理州老年大学,古筝提高班课教纪实

A语荷轩.初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撰稿:赵柏杰(古筝提高班)</span></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寻常的周一上午,阳光透过窗户,温柔地洒在老年大学的古筝提高班教室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专注而宁静的气息,偶尔流淌出的几声琴音,宛若清泉,洗去了尘世的喧嚣。</p> <p class="ql-block">教室里,十余位花白头发的学员端坐于古筝前,她们的双手或轻抚琴弦,或佩戴着义甲,姿态认真得如同初入学堂的孩童。面前的谱架上是摊开的琴谱,有些页脚已被摩挲得微微卷起。</p> <p class="ql-block">“注意琶音和摇指。琶音的每一个音符要清晰,又要有节奏感。摇指注意连贯性”“要注意左右手音律的配合……”</p><p class="ql-block">老师严厉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她穿梭于一排排古筝之间,脚步轻缓。她时而停下脚步,俯下身,一只手轻轻托住阿姨的手腕,另一只手在她的小臂上示范着发力的感觉。“音色沉不沉,稳不稳,全在你这手腕的寸劲儿上。”她的讲解细致入微,将每一个抽象的音乐概念,都化作老人能够理解与感知的生活比喻。</p><p class="ql-block">阿姨们都是退休的中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反应和动作也不如年轻人快速灵活,每学习一首新曲,都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在老师鼓励的目光下,大家反复调整,练习。终于,一段沉静圆润的音符从指下淌出。老师的眼中也闪过欣喜。</p><p class="ql-block">陈老师面对学员们偶尔的遗忘和手生的困扰,她从不催促,只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示范。陪着大家一遍遍练习,教大家用音符的轻重缓急去解悉音律,用心灵去触摸音乐🎶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坐在前排的董姐,她的琴谱总是记得很认真,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指法、节奏和心得。她曾笑着说:“年轻时忙工作、忙家庭,根本没时间顾及自己的爱好。现在好了,退休了,时间都是自己的。学古筝,脑子要记,手指要动,左右手要配合,耳朵要听,这是最好的健脑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的话语,道出了许多同龄人的心声。在这里,学习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命本身的延伸与丰盈。我们互相交流着哪个曲子的韵律更优美,下课了约着一起去喝茶,徒步,也聊聊天。古筝教室,成了他们一个温暖的精神归宿。</p> <p class="ql-block">课程临近结束,陈老师让大家再合奏一遍新学的《丰收锣鼓》。起初,琴声还有些参差,但在老师指挥和鼓励下,旋律渐渐汇成一股和谐欢快的溪流。大家嘴角都噙着快乐的微笑。那一张张刻满岁月痕迹的脸上,焕发出的是一种沉浸于艺术之中的专注与光彩。</p><p class="ql-block">那不再是简单的音符,那是我们用时光和热情重新谱写的生命乐章。</p><p class="ql-block">你看,音乐从不拒绝任何年龄。我们指尖流淌出的,是比技巧更珍贵的东西——那是生活的味道。</p><p class="ql-block">窗外,秋风不燥,时光正好。教室之内,银发学子们收拾琴谱,覆盖琴筝,卸下义甲,言谈笑语间,满是收获的满足。</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此,以琴为媒,老有所学,心有所寄;老有所乐,情有所依。 在这方寸天地间,我们用不再灵巧却无比坚定的双手,为自己的人生晚景,弹奏出了一曲最动听的、关于热爱与追寻的暮年华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