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破碎的宋代湖田窑刻花梅瓶的启示

叶生

<p class="ql-block">学习古陶瓷一般先从古瓷片开始,从中可以了解古瓷器的胎质、釉面以及器物的局部工艺等。如果有一件破碎的整件器物,对于学习和研究它的范围会更加广泛,特别一些细部的处理方法会更加清晰。</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在安徽濉溪隋唐运河遗址收了一件碎成七八片的宋代湖田窑青白釉刻花梅瓶。经过粘接基本成型,摆放在家中柜子上很长时间。后该梅瓶被挪动时,不慎又断成三部分(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笔者准备将这三部分重新粘接时,萌发了先了解一下该梅瓶的内部结构及拉坯工艺,以及其它艺术处理,并与读者共同交流的想法。毕竟完整梅瓶的瓶口很小,难以观察到瓶内的全部状况。</p><p class="ql-block">古代一般瓷器的成型是通过慢轮拉坯形成的,因此在器物内部可以明显看出较宽的螺旋状拉坯痕(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有些器物从外表就可以看出拉坯痕,但湖田的修胎精细,外表平滑,很难从外面察觉出来,特别是小口径的梅瓶,不通过特殊手电筒不容易观察到内部的情况(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可见,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拉坯痕。宋代梅瓶一般是经过两次拉坯形成的,梅瓶的肩部到口部是经过第二次拉坯后与肩部粘合而成。从下两张图中就可以看出,在两条红线中间的粘合处,该部位胎壁的厚度也比其它部分要厚些(见下两图)。</p> <p class="ql-block">梅瓶的瓶口部分,是单独做好后与瓶身粘接上去的(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图中可见瓶口与瓶身粘接之间的棱角非常清晰,用手指伸进去摸,有锋利感。</p><p class="ql-block">仿制者用拉坯法来仿造宋代这样的梅瓶既费工也无法达到古代工匠的技术效果。仿品梅瓶一般是用注浆法来制作的,一次成型。下图就是一件仿宋代磁州窑剔花梅瓶的残件,可以与上面的图片进行对比。</p> <p class="ql-block">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仿品的内胎没有丝毫拉坯痕,非常光滑,肩部更没有任何粘接,瓶口和瓶身就是一体,没有连接痕迹。下图是仿品的瓶口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没有粘接痕。</p> <p class="ql-block">湖田窑瓷器的最大特点就是胎质细腻,器壁薄,透光效果好。这件梅瓶拼成后的整器高达33.7厘米,肩部最宽处22.3厘米,口径4.1厘米,底足11.2厘米。这么硕大的梅瓶,器壁的厚度只有2毫米,在肩部的连接处仅仅有3毫米厚。这说湖田窑的瓷土优良和瓷土淘洗得干净,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窑工高超的拉坯与修胎技术(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湖田窑瓷器采用垫饼支烧,底部不施釉,底部露胎处并不光滑,仍然有粗糙感,出窑后器物底部一般会留有褐色或焦米黄色的垫痕(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下两图是粘接后的较为完整的梅瓶的前后面,虽然还缺失了一点,但不影响整体的美观。</p> <p class="ql-block">湖田窑(就是后来的景德镇窑)创烧于五代时期,成熟于北宋中期,鼎盛在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这是由于中原地区长期处在北宋与辽、金的交战中,使得当地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在北宋的中晚期,很多人纷纷南下逃难,其中包括宋代著名瓷窑——定窑的工匠们,为了生活,南下到湖田窑,他们把优秀的定窑技术也带去了。从此,湖田窑瓷器的烧制技艺大放异彩,湖田窑便有了“南定”之美称。</p><p class="ql-block">湖田窑梅瓶的薄胎和刻花装饰艺术就是采用了定窑的技术特征,梅瓶也是宋代湖田窑的代表性器物。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当时称“青白釉”,有青白玉的质感。该器物采用刻花技法,纹饰为连枝花叶纹,布满器物全身。刻花采用斜刀手法,使得花叶深浅不同,因而釉色的浓淡形成变化。纹饰线条深浅不一,错落有致,布局疏密得当。花叶轮廓线内用竹篦划成多条平行的细线纹,表现花叶的肌理,这显然是继承了定窑的技术(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从图中还可以看出,釉面晶莹剔透,如冰似玉。纹饰构图简炼,布局合理,刀法娴熟。整幅画面生机盎然,韵含着浓郁的宋代美学思想。</p><p class="ql-block">瓶口的简洁线条,瓶身造型的圆润饱满,釉色的晶亮透彻,温润如玉,再加上精湛流畅的刻花技术,和高超的修胎垫烧工艺证明了湖田窑瓷器的烧制水平已经达到了同期高古瓷的顶峰。这也为日后景德镇瓷器能够称霸全国,享誉世界,烧制出青花、五彩、斗彩和其它种类的精美瓷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