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北欧的八月夜短昼长,气候宜人,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br> 我们跟随旅行团在北欧渡过了难忘的夏日时光,在短暂的行程中,浮光掠影地体验了北欧的自然奇观与城市风貌。</h3> <h3> 在波罗的海上航行是迷人的浪漫之旅,邮轮穿越芬兰和瑞典的群岛海域,岛屿星罗棋布,海岸线蜿蜒如画,感受北欧海域的独特魅力。<br> 维京号汽笛声惊起一群海鸥,邮轮犁开波光粼粼的海面,当最后一缕暮色沉入海平线,我们正驶入赫尔辛基的港湾。</h3> <h3> *️⃣赫尔辛基:<br> 地处芬兰湾海岸,南临波罗的海,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城市。<br> 名称源自瑞典语"狭窄的海湾",1550年,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建城作为对抗俄罗斯的军事据点,1640年南迁至现址另建新城,1809年芬兰并入俄罗斯帝国大公国,直至1917年芬兰独立后成为芬兰首都。</h3> <h3>西贝柳斯公园:<br> 1922年为纪念芬兰作曲家让·西贝柳斯而建,园内最著名的景观是由600根不锈钢管组成抽象管风琴雕塑,象征森林给予作曲家的灵感。</h3> <h3>赫尔辛基大教堂(白教堂):<br> 芬兰首都标志性建筑,一座路德派新教的教堂,建于1852年,其设计融合新古典主义与希腊神殿元素,其宏伟结构被誉为芬兰建筑艺术的精华。</h3> <h3>坦佩利奥基奥教堂(岩石教堂):<br> 位于市中心独特的宗教建筑,教堂主体嵌入岩石内部,依托天然花岗岩体向下挖掘而成,1969年竣工。体现了芬兰人崇尚自然古朴的审美,成为现代建筑与自然共生的典范。</h3> <h3>颂歌Oodi中央图书馆:<br> 作为赫尔辛基标志性公共文化地标,其建筑外形如一艘巨型邮轮,于2018年芬兰独立101年纪念日前夕正式开放。</h3> <h3> 螺旋结构的楼梯连接图书馆三层空间,是游客必访打卡地。</h3> <h3>乌斯潘斯基教堂(红教堂):<br> 教堂建于沙俄统治时期(1862 -1868年),采用俄罗斯拜占庭建筑风格,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规模最大的东正教教堂。</h3> <h3>*️⃣芬兰堡:<br> 位于赫尔辛基外海群岛上的海上军事要塞。始建于瑞典统治时期,旨在防御俄罗斯扩张,由瑞典炮兵军官奥古斯丁设计建造,历时数十年于1788年完成,其名称原为"瑞典堡"。1808年成为俄罗斯驻军地。1918年芬兰独立后收回并更名为"芬兰堡"。</h3> <h3> 国王门是1753年建造的历史地标,为迎接瑞典国王而建。</h3> <h3> 芬兰堡教堂建于1854年,作为俄罗斯东正教驻防教堂,芬兰独立后改为路德教教堂,外观由洋葱头状五个塔顶改为现在的尖塔形塔顶。</h3> <h3> 奥古斯丁·厄伦斯瓦德纪念碑,以骑士头盔与剑柄的组合雕塑纪念这位将军的军事贡献。</h3> <h3> 🇫🇮芬兰,冰川雕琢的"千湖之国",圣诞老人的故乡,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在芬兰堡斑驳的石墙上,看到的民族坚韧的力量。</h3> <h3> 我们由赫尔辛基乘轮渡穿越波罗的海水域,抵达芬兰湾南岸的爱沙尼亚首都塔林。<br></h3> <h3>*️⃣塔林老城:<br> 塔林意为"丹麦人之城",始建于1154年,1219年被丹麦占领并命名,后成为汉萨同盟重要商埠,历史上曾受丹麦、瑞典、德国与俄罗斯多国统治,1991年爱沙尼亚独立后成为首都。<br> 塔林老城由于完好地保存了中世纪风貌及汉萨同盟文化而闻名于世。</h3> <h3>圣奥拉夫教堂:<br> 始建于13世纪,高124米的哥特式尖顶,不仅是中世纪建筑技术的奇迹,更是波罗的海沿岸重要的航海坐标。</h3> <h3>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br> 始建于1900年,其命名源自13世纪俄罗斯民族英雄亚历山大·𣵀夫斯基,是俄罗斯东正教建筑的典型代表。</h3> <h3> 成立于1938年的爱沙尼亚国家科学院是爱沙尼亚最高学术机构。</h3> <h3> 市政厅广场(1402-1404年)。是北欧现存最古老的市政厅广场。<br></h3> <h3>丹麦国王的花园:<br> 建于14世纪,得名于1219年丹麦国王瓦尔得马二世在此指挥对爱沙尼亚战争的传说,是北欧现存最古老的皇家花园之一,其对称式布局与花坛展现了中世纪园林艺术。<br></h3> <h3> 塔林老城,一座凝固时光的露天博物馆,记录着汉萨同盟的辉煌,也镌刻着战争的伤痕与岁月的沧桑。</h3> <h3>*️⃣哥德堡:<br> 位于瑞典卡特加特海峡南岸,与丹麦隔海相望,其天然深水港终年不冻,是北欧最重要的航运枢纽。<br> 1619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为防御丹麦在此筑城,1621年开埠后迅速成为瑞典西海岸门户;19世纪依托地理优势与丰富的资源,发展成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核心港口及造船中心。<br></h3> <h3>哥德堡市政厅广场:<br> 哥德堡市的核心地标,广场中心矗立着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的铜像,国王手指脚下的土地,仿佛向世人宣告,正是由于他的远见,让这座港口城市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崛起。</h3> <h3>哥德堡歌剧院:<br> 位于小博门码头,这座建于1994年的建筑以海盗船为设计蓝本,犹如一艘即将启航的艺术巨舰,是北欧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地标之一。<br><br></h3> <h3>哥德堡运河:<br> 瑞典南部连接卡特加特海峡与波罗的海的重要航运水道。</h3> <h3>鱼教堂:<br> 一座以哥特式建筑风格闻名的海鲜市场。</h3> <h3>*️⃣菲耶巴卡小镇:<br> 瑞典西海岸美丽的渔村小镇,以其标志性的红白相间传统木屋、陡峭的悬崖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岩石群岛和静谧的北欧风情,共同编织了迷人的田园诗篇。<br></h3> <h3> 巨大的岩石卡在裂开的悬崖之间,形成狭窄的"一线天"通道。</h3> <h3> 沿木栈道盘旋而上,拾级登顶,近观海波粼粼、海岛散落、海湾绵延;远望外海连天、云涛翻卷、霞光弥漫……</h3> <h3>*️⃣维纳恩湖:<br> 位于瑞典中部,作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大湖泊,承载着冰河时期冰川融化的古老记忆,湖水经约塔河蜿蜒向西,汇入卡特加特海峡;这里的湖景以质朴自然著称,湖水清澈,四季如画。<br></h3> <h3> 湖畔的休闲娱乐设施,让小朋友乐在其中,让年青的妈妈流连忘返。</h3> <h3>*️⃣斯德哥尔摩:<br> 斯德哥尔摩意为"木头岛",源于13世纪的海盗时代,这里用巨木筑起防御的城堡。<br> 位于波罗的海东岸梅拉伦湖入海口,由14座岛屿和1座半岛通过70余座桥梁巧妙相连,蜿蜒的水道与精致的桥梁交织出一幅"北方威尼斯"的画卷。</h3> <h3> 乘船游览梅拉伦湖,两岸的哥特式教堂尖顶、瓦萨沉船博物馆的巴洛克战舰、与远处现代高楼相映成趣,将中世纪匠人的虔诚、航海时代的雄心,与当代都市的锋芒,卷入波光粼粼的倒影里。<br></h3> <h3> 漫步斯德哥尔摩街区,体会北欧慢生活。<br></h3> <h3> 瑞典王宫:<br> 是瑞典君主的官方居所及政府办公地,其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的中世纪防御城堡,1697重建为恢弘的巴洛克风格罗马式宫殿;至今仍是斯德哥尔摩地标式建筑。<br></h3> <h3>斯德哥尔摩市政厅:<br> 是市政议会和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诺贝尔奖晚宴的举办地。<br> 其建筑风格将新文艺复兴的恢弘对称与哥特式的垂直尖顶完美融合,成为瑞典首都的标志性建筑。</h3> <h3> 蓝色大厅,诺贝尔奖晚宴举办地。</h3> <h3> 议会厅,市政议会开会场所</h3> <h3> 金色大厅,诺贝尔奖颁奖后在此举行庆祝活动。</h3> <h3> 漫步金色大厅,感受到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庄严余韵。</h3> <h3>皇后岛宫:<br> 位于梅拉湖畔,始建于16世纪,由瑞典国王约翰三世为皇后凯瑟琳建造。宫殿融合了瑞典民族风格与巴洛克元素,并受法国凡尔赛宫启发,形成独特的"瑞典凡尔赛"风貌。<br> 自1766年成为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的夏宫,1981年正式成为瑞典王室主要住所。<br></h3> <h3> 🇸🇪瑞典,从哥德堡深港起伏的波澜、菲耶巴卡海湾轻柔的浪花,经过维纳恩湖清澈的涟漪,到斯德哥尔摩城堡在水中摇曳的倒影,我们看到一个静谧而安宁的国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