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笔映烽火唤民醒

王小双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王小双</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4034941</p>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阅兵式上长安街军乐激昂奏响。红旗猎猎迎风飘,钢铁洪流步伐铿,战鹰翱翔碧云天。潮流浩荡向前,历史永不褪色。</p><p class="ql-block"> 从1931年九一八事件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的深重灾难。侵略者烧杀抢掠,四处断壁残垣,百姓流离失所,大地尸横遍野。</p><p class="ql-block"> 国殇、城劫、家难,这一切只有亲历者才能感同身受。作家们紧握手中笔,揭露日寇罪。老舍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因作品《龙须沟》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p><p class="ql-block"> 《八方风雨》是老舍的抗战回忆录。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抗战时期,1937年至1945年八年间的个人流亡经历、文学创作活动、及流亡路上的所见所闻。《八方风雨》不是小说,亦非剧本,全文突出了纪实性与亲历感。</p><p class="ql-block"> 作家手中之笔化为利器,墨下呈现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一群知识分子险境中的执着坚守。文中老舍多次提及“多少次敌人的炸弹落在我的附近,用沙土把我埋了半截”。</p><p class="ql-block"> 老舍,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入抗日工作。他在纪实文学集《八方风雨》中写道:“我有一支笔,这支笔是我抗战的本钱,也是我抗敌的武器……”从济南、武汉到重庆、昆明,颠沛流离中,老舍与爱国人士,抗日志士密切交往,期间还创作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传世经典。开始撰写《四世同堂》时是1943年,老舍蜗居在重庆潮湿狭窄的“多鼠斋”中。直到后来妻子儿女前来投奔,才租了一处稍大点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  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之初,老舍居住在北平。城市的上空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到处是刺眼的太阳旗,胡同里传来声声逃难者的哀嚎。这一时刻,老舍的胸腔激烈地翻涌着愤怒的火焰!</p><p class="ql-block"> 抗战中期,老舍踏上流亡路。《八方风雨》中,聚焦了个人感受与国家命运的交织。有不屈国家民族精神的颂扬,也有市井百姓苦难的深刻描绘。</p><p class="ql-block"> 外婆在世时,常常和妈妈讲述逃难路上的一个真实故事。南京大屠杀前夕,外公外婆和朋友们随着人流跑反。从南京乘小船至武汉,一路颠沛流离辗转至湖南衡阳等少数民族山区。外公挑着锅碗瓢盆,外婆提着生活用品,跟着络绎不绝的人群艰难地行走在山路上。一天上午他们很早就到了目的地,下午外婆折回原地有事,看见此前道上那个步履蹒跚,裹着三寸金莲脚赶路的妇女,路程才走了一半都不到。“幸亏小时候和娘闹着要放大脚,不然命都难保!小脚的女人,太可怜了”!和外公谈起此事,外婆眼里溢流着同情的泪花。</p> <p class="ql-block">  踏秦岭飞雪,越湘黔重山,凌三峡惊涛,克蜀道多艰。《八方风雨》,名家笔下烽火人间,流亡路上,笔为刀枪,唤民觉醒。团结一心,抵抗外敌,救国护家。</p><p class="ql-block"> 一脉文卷,后代传承,永远铭记。穿越史海烟云,拥抱世界未来。历史的回音响彻大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