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4-圆明园兽首特展.漳州市博物馆新馆。

曹东

<p class="ql-block">‌有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漳州市博物馆新馆圆明园兽首特展。集中展示圆明园海晏堂七尊兽首铜像(含牛首.虎首.猴首.猪首4件原件及鼠首.兔首复制件.马首仿制件)并展出87件商周至两汉青铜器、北朝石刻佛像等回流文物,包含西周遂公盨、西周神面卣、战国嵌错社会生活图画壶等代表性珍品。</p> <p class="ql-block">漳州市博物馆新馆。坐落于九龙江西溪畔的圆山文化中心,与艺术馆、城市展示馆呈“品“字形布局,灰白主色调的建筑群在绿荫掩映下尽显大气。馆前广场上,漳州籍艺术家陈志光的巨型不锈钢蚂蚁雕塑群尤为醒目-—这些以“团结、进取”为寓意的艺术装置,既是城市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也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建筑内部空间以“龙江长歌”为设计主线,挑高穹顶与流线型展柜相映成趣,光影透过天窗洒在青铜器纹路上,仿佛将千年时光凝缩于此。</p> <p class="ql-block">牛首铜像。是清代乾隆年间由欧洲传教士设计、清宫廷匠师制作的十二生肖铜像之一,原置于圆明园海晏堂前喷泉“水力钟”景观中。该组铜像以中国传统生肖为主题,融合西方喷泉技术,兽首为红铜铸造的写实造型,身躯为石雕袍服,通过定时喷水形成水力计时装置。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后,牛首铜像流失海外,2000年由保利集团购藏并保存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猪首铜像。为清乾隆年间圆明园海晏堂前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1860年遭英法联军劫掠后流失海外。2003年经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鉴定确认为圆明园原物,同年由何鸿燊出资600余万港元购回并捐赠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虎首铜像。为清乾隆年间铸造的青铜兽首,原属北京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十二生肖喷泉时钟构件。该铜像由欧洲传教士设计,清宫廷匠师制作,高32厘米,以红铜精铸,头部呈写实风格,毛发纹路清晰,体现中西艺术融合。其设计结合十二生肖文化与喷泉机械装置,原为水力钟报时系统组成部分,每日依时辰交替喷水,正午十二兽首同时喷涌。1860年圆明园遭劫掠后流失海外,2000年5月经香港苏富比拍卖会由保利集团以1400万港元购回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猴首铜像。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铸造的铜制文物,高46厘米原属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铜像之一,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该铜像由欧洲传教士设计、清宫廷匠师制作,头部采用写实风格铸造工艺,以红铜为材,表面褶皱与绒毛刻画精细,身躯为石雕袍服造型融合中西艺术特征。十二生肖铜像原为海晏堂“水力钟”构件,按十二时辰依次喷水报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后,猴首铜像流失海外于2000年由中国保利集团购回。</p> <p class="ql-block">西周倗季凤鸟大尊。为西周时期青铜礼器。现藏保利艺术博物馆,2004年3月经海外征集回归。该尊通高49厘米,身长41厘米,胎体厚重,质地精良,保存状况良好,整体呈昂首挺立凤鸟形,头顶花蕾状高冠,双目圆睁,展翅垂尾,背部设圆拱形器盖,盖顶立一小凤鸟,其头顶圭形冠,昂首尖喙,通体饰鳞状羽纹,工艺精湛。尊盖内侧铸(倗季乍祖考宝尊彝)铭文,明确标明其为商周时期倗氏家族某位成员所作祭祀祖先之礼器。此器造型融合鹰爪、凤尾、天鹅身特征,被李学勤、朱凤瀚等青铜器权威视为商周青铜鸟形尊中形体巨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珍品,当之无愧的国宝器物体量卓然,体现周人对凤鸟祥瑞的崇拜文化,其出土背景更印证了陕豫地区西周贵族墓葬的礼制特征。</p> <p class="ql-block">凸弦纹斝。商。保利艺术博物馆藏。主体由领部和鬲部两部分组成。领部为侈口长颈,方唇卷沿,鬲部为圆肩,肩部较宽,肩径超过了口径。整安装在领部上端与鬲部最宽处之间,上部作成牛首状。在该肩部有一-圈类似弦纹的痕迹,其下部色泽发黑,可能是使用时留下的烟痕迹。</p> <p class="ql-block">错铜蟠螭纹鐔。战国。保利艺术博物馆藏。这种造型的铜器始见于战国.但正式出土者极少,特别是尚存器盖者更是罕见,此二件鉮应是战国时期三晋之器。</p> <p class="ql-block">龙首提梁盂。春秋。保利艺术博物馆藏小口广肩,扁圆形腹,兽首蹄形三足。前部有龙首形管状喙,后部有纵向的镂空棱脊。连接盖与提梁的链已缺失。肩部近口处有铭文一周15字。</p> <p class="ql-block">嵌铜鸟首提梁盉。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器,主要用途为盛酒和调酒。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直口,短颈,广肩,鼓腹,底,三蹄足。盖饰瓦纹,中部钮套铸活环,肩部两侧的龙首环形钮与提梁套铸相连,提梁饰重环纹,两端饰螭首。鸟首状流,鸟喙为流口。</p> <p class="ql-block">亘(耳)斝。其实是古人饮酒的酒杯,这种怪怪的酒杯并不实用,故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基本上消失了。保利艺术博物馆藏。该毕作平底错足型。侈口长颈,口两侧立二柱伞形柱帽坡度较陡,柱帽中央有两层圆台状凸起。腹深,直腹略向外鼓,平底下接三条外撇锥足。后足上方有扁而薄的兽首整。器口内侧缘面在正对器竖之位铸有族名文字一个,可释作“亘”</p> <p class="ql-block">战国嵌错社会生活图画壶。是战国早期的青铜器,现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该铜壶通体嵌错表现“乡射礼”“大射礼”等周代贵族生活场景的图画,器身纹饰分为四层:最上层为贵族射箭训练及采桑嬉戏场景;第二层描绘射猎飞鸟、射箭比赛与乐舞活动;第三层刻画陆战攻城与水战搏杀场景,包含云梯冲锋等细节;最下层以斗兽及抽象化禽兽图案为主。此类嵌错图画青铜器流行于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的三晋地区,出土数量稀少,其纹饰内容对研究先秦社会生活形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立兔形尊。西周。保利艺术博物馆藏。兔三瓣豁嘴,四趾,大耳,短尾。其双目圆睁。两耳高耸,作惊起欲奔状,栩栩如生。兔背上开口设盖,盖上有以一伏免构成的半环形钮。铭文在兔首背面,直至颈脊,共2行13字,铭文与射事有关。</p> <p class="ql-block">菱格乳钉纹瓿。是商代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制活动中的祭祀或宴飨场合,作为礼器体现等级秩序。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圆肩较广,鼓腹器口斜侈,颈短且外倾。短折沿,圈足较高、较大,足壁向下斜下部急收,圆底较平。侈。在瓿肩部和腹部范缝的位置上各有一道很薄的扉棱,其中肩部扉棱作匐在地的鸟形。</p> <p class="ql-block">错铜勾连雷纹络套壶。战国。保利之术博物馆藏。直口,长颈,圈肩,卵圆腹,直壁式圈足。缺盖壶腹部饰络套纹,其中五道横向绳常纹与六道竖向绳索纹直相交,将整个腹部分隔成二十四个方格,方格内用红铜错嵌勾连雷纹络套纹与错嵌红铜饰交相辉映,装饰华丽,美观大方。</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提链壸。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战国。直口,细长颈,圆鼓腹,東腰式圈足,隆形盖。提梁设计巧妙,提梁由链环通过盖环系于肩环使壶盖既可开启,又不致脱落。颈部饰蕉叶纹。上腹部饰凹弦纹四道,弦纹间饰蟠螭纹装饰带五道。</p> <p class="ql-block">虎耳蟠龙纹壶。春秋。保利艺术博物馆藏。壶颈部有对称的虎形双耳,虎身回首卷尾,作攀缘状。盖顶蟠龙图案周边饰绹纹,壶身的耳际以下饰四道突起绚纹及三条蟠龙纹宽带,颈部和下腹部饰以莲瓣纹各一周,圈足周边亦饰绚纹。</p> <p class="ql-block">圆涡纹(罍。读音为"léi")是古代盛酒或水的容器,常见于青铜器。保利艺术博物馆藏。商。侈口,束颈,广肩,敛腹,平底带圈足。肩部有两个对称的半环耳,腹部一侧又有一耳,三耳均作牛首状。颈部饰三周凸弦纹,肩部饰六个泡状圆涡纹,其下一周凹弦纹。</p> <p class="ql-block">嵌铜勾连雷纹罍。盛酒器,罍主要用于盛放酒类液体,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形制,商代至周代均有使用。战国。保利艺术博物馆藏。器体共饰五周嵌红铜宽带纹,各带纹间再饰花纹,盖上在靠近盖顶与盖沿处嵌红铜宽带纹各一周,其间饰以似“T”状的雷纹铸造精致,造型优美,为战国青铜器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工慮大㪥矛。(网上查找是叫工吴大齇矛,该矛名称中的“工吴”可能指代制作工匠或地域,“大齇”为器物特征描述)(如纹饰或用途),但检索结果未提供具体铭文解读或细节延伸。春秋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此矛形似,身中起脊,扁圆茎残留木痕,系装之所。遍体饰菱形花纹。矛身近茎处两侧铸铭。此器为迄今所见较为明确的余祭用器,它对理清旧出余祭遗物、辨明余祭名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应候见工钟。西周。保利艺术博物馆藏。大、小间铭钟两件,皆甬钟。正鼓部饰对称的二“工”形卷云纹,右鼓部有一标明敲击发音部位的凤鸟纹,钟正、背面两侧篆带饰窃曲纹。雨上之旋饰有突目的变形鸟纹,舞上则饰云纹。</p> <p class="ql-block">遂公盨。西周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此盟为西周中期的一件食具。原本有盖,现已缺失其内底所铸98字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被学者们称誉为“两周金文之最”。开篇即言(天命数士,由,用.岗、堵洪水和流外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思,并划定九州,还根各地上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献。在洪水退,那些进洪水雨逃到山岗志上的楼众下山,重新定平原之上。由手有助手民众,大禹特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随后,铭文又以大段文字创述部与德政。教海民众以德行事)大概是这个意思。</p> <p class="ql-block">神面卣。西周。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此直属扁圆体类。主体纹饰作浅浮雕状,盖顶中央为一鸮钮,甚为罕见。圈足上饰同首双身蛇纹。提梁两端饰突起的象首。底、盖有对铭,各2行5字。</p> <p class="ql-block">细线纹博山炉。东汉。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炉体呈盂形,饰云气纹。一侧附小环钮,以系结炉盖。盖作圆尖锥形,其上山峦重叠,并于峰壑间辟出烟孔。盖巅立一神鸟。炉柱上部为背生双翼的羽人,跪坐在环绕四辟邪的基座上。</p> <p class="ql-block">有盖叔丰簋。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用作食器和礼器,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主食,并在祭祀、宴飨等仪式中与鼎配合使用,体现周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甲盒3.28千克,乙簋3.08千克口沿内敛,鼓腹,圈足,肩两侧饰兽首衔环耳一对。盖缘与器口缘饰顾首龙纹装饰带,器身饰瓦纹盖内和器内底铸对铭,各3行17字。</p> <p class="ql-block">菱格乳钉纹鼎。商。保利艺术博物馆藏。四顶耳,折沿方唇,腹部深浅适中,腹壁略外鼓,圆底三条柱足。铸造精良,造型稳重,纹饰谨严,是商代晚期小型铜鼎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昌邑食官鼎。西汉。保利艺术博物馆藏。五鼎形制基本相同,但大小不一。子母口,鼓腹,圆底,三蹄足,双附耳。带盖,盖微鼓,上有三个鸟形钮。每器皆有隶书刻铭,铭文字口深峻,笔画刚硬平直,字体方正规矩,字数多少不一-.但内容大体相同铜鼎主人为西汉昌邑王(或其家族)。</p> <p class="ql-block">贴金彩绘佛立像。北齐(550年-577年。保利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贴金彩绘菩萨立像。北齐至隋(550年-618年)。保利艺术博物馆戴</p> <p class="ql-block">彩绘菩萨立像。北齐至隋(550年-618年)保利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贴金彩绘背屏式佛三尊造像。北魏(386年534年)保利艺本博物馆葳。佛像居中,形体大、佛像面相浑圆.面露微笑、袈裟厚电左右两侧助侍菩萨形体明显小于主尊佛像,显示首早期一佛三苦萨的构图特征。佛像身后为背屏式舟形晋光背屏的形制保留了北魏早期造像风格.造型样式明显具有北魏晚期的特点 而衣纹样式表现出陕西地区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唐咸通碑经幢。是唐代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原立于漳州开元寺,现残件收藏于漳州市博物馆。 ‌历史背景。该经幢由黑色花岗岩雕成,高1.85米,八角形,阴刻楷书《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由唐代书法家刘镛书写,具有晋人风格,顾炎武曾评价其为“天下经幢第一”。原置开元寺内,清同治年间毁于兵事,残块被林广迈移至家中修补,后于1919年移入中山公园。 ‌成通碑又称成通经碰,此碑书法遒劲,有晋人风格。阴郭宗昌《金石史》调其体似,运似格,之河南砖中,莫游真伪。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试则称之为天下经第一。现虽残破,而石刻精彩犹存仍不失为唐代书法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剪瓷雕门楼。剪瓷雕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再用它来贴塑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为古建筑增辉添彩。东山剪瓷雕久负盛名,2007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距今3000年左右,漳州先民进入了青铜时代,聚落分布更加密集,以虎林山文化为代表,农耕经济比较发达,磨制石器更加精致,陶器制作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还出现了青铜器、原始瓷器、玉器,原始宗教信仰崭露头角。</p> <p class="ql-block">清。漳州窑青釉瓷盖罐</p> <p class="ql-block">清。漳窑米色白釉堆贴花卉纹瓷瓶</p> <p class="ql-block">清漳州窑米色白釉瓷瓶。爱国华侨康荣茂捐赠。</p> <p class="ql-block">明。漳州窑五彩印章山水楼阁纹瓷盘。</p> <p class="ql-block">元。青釉瓷盖罐</p> <p class="ql-block">明。漳州窑青花花卉纹瓶</p> <p class="ql-block">漳州窑青花人物纹瓷碗。明</p> <p class="ql-block">漳州窑青花花卉纹瓷盘。明</p> <p class="ql-block">浮雕外国人物像石构件。清</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碗。元。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造型大多胎体厚重,装饰技法上有划花、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纹饰题材有云龙、飞凤、花鸟、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文字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