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委内瑞拉一共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卡纳玛是一处自然文化遗产,主要景观是一座世界上跌水落差最高的瀑布“天使瀑布”,只是从加拉加斯过去一见,需要拿出三整天的时间来(如从圭亚那那边去,用时会少一点)……另一个是加拉加斯大学城,那是与北京工人体育场同期(其中有的还晚了近10年)建成的若干座钢筋水泥建筑物,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子项“近代工业遗产”(存世超过50年以上的建筑物均可申报)类,但除了对此类建筑物有特定爱好的人士外,它是很少出现在旅游者清单上的一个存在……而位于加勒比海边上的科罗古城,作为委内瑞拉的第一座殖民城镇和过去的老首都,则是历史文化爱好者们的一处心仪之地🌹……本图是这三处世遗在委内瑞拉版图上的位置,其名字后面的数字是其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根据入选时间先后)的排序。</p> <p class="ql-block">从首都加拉加斯开车去科罗,图上距离320公里左右。由于在小城市加油更有所不便,故而改用了排量虽大、但油箱也更大的一辆车……图中车后的24小时便利店,是途经一个小村子时可以喝杯咖啡、伸伸腰的地方……上图是该村的小教堂,虽然其整体的建筑风格很朴素,但是被建在小山上的这个位置,也充分显示了宗教信仰在当地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这家小商铺也承担着全村人日常生活用品的供给……粗粗一看,乡下的物价,比大城市还是要低一些的。由于该国的农业不行,粮食自给率只有20%,所以政府对以进口粮食为主的粮油供给是有补助的。如1公斤装的大米约为人民币10元(上图中橘黄色袋子装的),而且这种补助对城乡民众也是一视同仁的(即不需要票证)……而对非必需的食品,就没有什么补贴了,这也导致了物价水平(与中国北京相比)还要高。如下图中正在为本人制作中的这种大号的三明治(约有国内常见的两到三个大),价格约为人民币60元左右。但这与在大城市(如加拉加斯)相比,还是便宜了一些的,在加拉加斯,吃一份品质(包括环境)据说是很好的本地餐,一个人要花到人民币200元左右……说到了这里,加拉加斯的有些购物管理,也是挺有意思的。如在超市里买几根黄瓜,也得查验护照并登记号码,好像是在机场免税店买烟酒一样……不过(如同在我们熟悉的国家里一样),越往下边走,各种咸吃萝卜淡操心的事,也就没有那么多了😂……</p> <p class="ql-block">……本图就是上文中所说的那份本地特色餐,一勺彩椒牛肉丝,一勺奶酪鸡丝,一勺烩黑豆,一勺米饭,三片炸香蕉,到是营养很均衡……当地人对此百吃不厌,如同美国人食谱上的汉堡薯条……上面说的约200元人民币,还包括两瓶本地啤酒和一盘香醋汁拌生菜。</p> <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了科罗的港口村“拉维拉”。这里是与科罗古城联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遗产点。当年西班牙人首次来到委内瑞拉,就是在这里登陆的。那是1523年的事了,一支西班牙人的船队在这里靠了岸,在宣称这里属于西班牙王室之后,他们并没有停留,就开船走了……后来兼任西班牙国王的法兰克国王查理五世,因为摊子铺得过大而欠了不少银行的钱,就把科罗及其周边的开发权抵押给了一位德国大银行家。而那位银行家对这一抵押品一直抱有能发现黄金的梦想,不断派人来开探查,直到最后赔得一个底掉、派来的人也死得一个干净……由于当时那个德国金融家族的业务遍布欧洲,而负责开发科罗这里的是位于今天荷兰的一个分部,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把科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尊重了委内瑞拉的申报意愿,把这里表述为了一个体现着荷兰文化与西班牙文化的混合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虽然离岸边较近的地方不会有什么历史文化遗存,但这里的风光还不错……在海面上从事渔业活动的小船不少,在岸边废弃的渔船也很多……</p> <p class="ql-block">在岸边相对位置高一点的地方,有一座小广场,广场上树立的雕像是米兰达。上篇里说过,米兰达是委内瑞拉最早闹独立的领头人,他约相当于中国的孙中山吧,是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的缔造者……但改朝换代的早期,形势总是起起伏伏的,后来他被西班牙人打败了……虽然米兰达选择了放下武器,以避免更多的人死去,但西班牙人还是把他抓进了监狱并将他给干掉了。后来,委内瑞拉终于独立成功,但这位发动者的遗体却始终没有找到……因而在加拉加斯的先贤祠内,他的棺椁盖也被设计成了没有合上的状态,用以表明他的尸骨尚未归葬(而不是不能盖棺论定的意思)……当时他率领人马,就是在拉维拉这里登陆、打响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这里的港湾可能很适合登陆吧,后来反攻回来的西班牙军队,也是在这里登陆的……</p> <p class="ql-block">重点还是去看港口村的一些老民居。在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认定中,科罗的世遗点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以石质和木材为主的公共建筑(如教堂)及贵族的官邸等,而数量更多的另一类,则是普通的民居。这些民居都是用泥砖土坯,再加上一些就地取材的材料修建的。由于建材的原因,这些泥质房屋在少雨的环境中能保存很多年,但如果降水过多,寿命也就短了……所以,这座海港村在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之后,由于近十几年的降水有点多,它又被列入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在列入遗产名录的602栋老建筑物中,大多数都是这种比较接地气的古老民居,它们主要是由当年的劳动者(包括欧洲来的底层移民后代、他们与印第安人及黑人混血的后代)居住的,虽然这些房子大都没有名头(家族传承),但它们代表了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社会生活痕迹……</p> <p class="ql-block">……外观状态相对好一点的,多是现在还有一些公共用途的建筑,如这所当地的技校……此时天气炎热,又值正午时分,村子里的街上几乎也就看不到什么人……</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户开着门通风的人家,无意拍到了一位男士正在睡午觉,真是有点抱歉了呀🙏……下图是唯一遇到的一位正领着小孩子有事出门的女士。</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只无所事事的狗,它跟着走了很长一段路,也就让它露个🐶头,留个纪念吧……</p> <p class="ql-block">……在海港村的历史中心区,有一座色彩夺目的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于1851年重建后、于1951年又一次重建过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在拉丁美洲,建筑物外立面的颜色是可以经常变换的。一般每次装修和美隔几年重刷一遍外立面,都会调整一下颜色,而至于选用什么颜色,这就要看话事者当时的心情了……所以,如果仅凭颜色来区分或根据老照片来辨认,常常是会对不上号的……正如这座圣方济各会的教堂,前些年的照片中的颜色还是本图中的这种淡绿色,等眼下来拜访的时候,它已经变成了鹅黄色😇……</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的陈设也非常简单,这到也符合一个基层偏远渔村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在海港村的小广场上,也立了一尊玻利瓦尔的雕像。在委内瑞拉,一般来说,凡港口一带,都是“造反”(或海盗侵扰等军事冲突)的多发地,这一点不像在亚洲(造反者多是深居老林、占山为王),这里的反当局力量,主要是从海上过来。他们打得过、站得住脚,就向内陆发展,一旦不敌,就马上上船,撤到加勒比海的岛上或其他地方去……这种活动方式也是因为赤道上的山区,也是热带雨林的世界,是极不适合人类生存活动的,而在海上捞点小鱼什么的吃吃,人是很容易活下来的……如果没有海上根根地,战败的一方很可能就要被消灭了,如18世纪初科罗这里的民众曾有过一次起义,当地的黑人、印第安人、底层白人等举事,一度还打的挺热闹,但当打不过后,由于没地方可退,也就被当局就地给剿灭了……</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大门式牌坊是进入科罗古城区的标志……西班牙统治南美的时候设立了四个大的总督区,其中委内瑞拉是一个总督区里的一个分区,科罗当年就是这个分区的首府。那个时候科罗的人口比较少,经济总量也小,所以其城区规模今天看起来,也就相当于一个县乡级的行政中心……在这里成为分区首府后没过多少年,因海盗袭扰、飓风等影响,也更是由于委内瑞拉升格为了一个分总督区,总督的办公位置也要照顾到更多的地域,就将首府迁到了加拉加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换过很多其他的地方)……行政中心迁走以后,这里的人流、物流进一步下降……近现代以来,随着新的港口的建立,科罗的经济中心又逐渐挪到了今天的新城区。这处古色古香的老城区,也就进一步安静了下来……但这也免于了城市化的改造,使殖民时代生活场景的原汁原味,得到了很好的保存……</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这座科罗大教堂是1867年开建、历经4年才建成的教堂……在之前的老教堂,由于破损而被全拆了,所以,虽然它的身份历史可以上溯到很远,但建筑物的历史,也只能从那一年开始计算了……</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下令重建这座教堂的是这位元帅级的人物(由于不太了解,所以也就不在这里为他码字了🤭),估计他应该只是一位军事领导人,因而对历史文化的本质把握得不够到位……古建筑物这种东西,即使要重建也得修旧如旧,至少也要保留几块老石头等物件,不然就没法延续它的年资了(如同一支部队,打的再勇猛也要保留些力量撤下来,如全部拼光,即使其战绩辉煌,其番号也无法延续了🙏)……</p> <p class="ql-block">拉丁文化世界的建筑物,比较喜欢用暖感强烈的鹅黄色与白色的相间,来处理教堂的外立面……若粗粗一看,会觉得这两座教堂好像都长得差不多,但如仔细看,一座是有着圆顶八边形的钟楼(上图及以上几图)的教堂,而这座圣佛朗西斯科教堂的钟楼,则是尖顶方形的(本图及下图)……</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区的中心广场上,只有几座宗教类的建筑物,而没有大体量的市政厅等建筑物,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独立成国,也没有民主制度,不可能(也不需要)设立那么多机构。有一个大主教、一个当地的行政长官,两个人分别从精神和物质这两个方面入手,也就把城市都管起来了……他们两人各有一套大宅子,居住兼办公,也就够用了……本图即为古城区的中心广场。</p> <p class="ql-block">本图中右侧的这座黄色建筑物是当年的大主教宫,中间那座红色的就是当年的长官公署,阿拉雅官邸。</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大主教宫,现在里面已辟为一家博物馆,但是没有开门……也可能是由于游客太少的原因吧,因为现在国家的财政不太行了,也就养不了那么多的在编人员了……</p> <p class="ql-block">……作为古老而多彩的西班牙殖民城市,科罗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游客之少,也还是有点出乎意料的。转了两天,碰到的游客也就两三位,而且还都是委内瑞拉的本国人士……但对喜欢慢慢逛、能清清静静地随意坐坐、拍照片也不用规避其他人的访客而言,这里还真是一个美妙之地🌹……</p> <p class="ql-block">……无论街道宽窄、大小,基本都没有人。当年申遗成功后制做的各种导游地图,也已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本图中是1527年的市政局所在地。这个市政局的出现,标志西班牙人在此地的正式建政……现在的这座房子,是当地的一个法律部门。</p> <p class="ql-block">阿拉雅官邸位于萨莫拉街和联邦街的拐角处。它最早是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的住宅,虽然主人不是什么官,但社会上出于尊重,也把它尊称为了官邸……这户人家的后人中,还出过当地的主教和著名诗人等,之后这座宅子被家族后人捐给了政府,现在它归米兰达大学管理,辟为一个历史文化和陶瓷类的博物馆……这座建筑物是被归在了荷兰与西班牙混合的建筑风格领域,它的外侧是这种荷兰式的外飘阳台和窗户,内部是西班牙式的庭院……</p> <p class="ql-block">……与这座阿拉雅官邸隔街相望的,是另一座大宅子(本图和下图),高度感觉那里才是一座当地行政长官的住宅,但不开门呀……这两座建筑物的颜色远看有一点撞,但走近了看,一座是橘红色的,一座是酒红色的……而且阿拉雅官邸是两层、且有飘窗和阳台等……</p> <p class="ql-block">……阿拉雅官邸内的博物馆,展品都是偏民俗类的(也就不出镜占篇幅了)……主要是多看看这座院落,各处细节都充满了西班牙的建筑风格,如下图中的这种红陶筒瓦……</p> <p class="ql-block">……在阿拉雅官邸的二层阳台上可以看到老城区街道的远方……</p> <p class="ql-block">……这种地中海式的走廊,也是西班牙殖民庭院式建筑物的一种标配……</p> <p class="ql-block">……本图是从二楼面向庭院的阳台内,看到的院内……院子里有一株老树,还是很有年资的。</p> <p class="ql-block">……干旱地区的老树多是长成这个样子,象中国沙漠地区的胡杨一样,别看歪歪扭扭的,几百年的树龄是有的……</p> <p class="ql-block">古城核心区内的老房子,多数都被保护的很好,其建筑细节也都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虽然哥伦布并没有到过这里,但这里也有一条哥伦布街(本图中的街道)。最早来这里的西班牙人是安普埃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座广场(下图),就在哥伦布街的一侧……</p> <p class="ql-block">在南美这些殖民史上的老城,最不缺的就是广场,一个城市至少也得有四、五座……这些广场要不就以自己独有的教堂为名号,要不就以某名人的名字来命名……</p> <p class="ql-block">有多少尊雕像,就有多少座广场……</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区还看到了一座纪念当地印第安人的母亲雕像……虽然她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但也太有必要了,因为这个地方是印第安人的家乡……当年第一批来这里探险找黄金的那个德国银行家韦尔瑟家族派来的人,就是在同印第安人不停地作战、不停地死人,直至他们领头的人被印第安人的一支有毒的箭射穿了喉咙,才放弃了在科罗的探查权的……</p> <p class="ql-block">这座圣克莱门托教堂是天主教传入南美地区后,建立的第一座带有唱诗班的教堂,它于1531年由教皇克莱门托七世指导创办……人们都知道,在集体活动中若大家放声齐唱,对在场人的情绪调动,作用是极大的,尤其是那种能带来某种心态升华的教堂音乐🎵……从这座教堂开始,整个教区在之后才都逐渐配置了唱诗班……还记得早年在中国的西南地区调研时,由于明末以后进入那里的外国传教士打下的基础,当时在一些少数民族山区,尽管民众连字都不认识几个,但也能唱出好几个声部的教堂圣歌🙏……</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饰偏朴素,是南美天主教早期教堂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洁白无暇的外立面,吃定了这里的蓝天👌……</p> <p class="ql-block">这座色调淡雅的房子是建于上世纪初的一座音乐学院。</p> <p class="ql-block">……不过这所学校也只是历史上存在过的,现在已经不再招生办学了……下图是在一座街心花园里唯一一次看到的、有点学生模样的两位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虽然当地的音乐学院不开办了,但从街头的涂鸦画作中也能看到当地人们从不缺乏的音乐舞蹈天赋、以及他们的快乐基因……</p> <p class="ql-block">一家小剧场。</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也有在高处悬挂一些东西的风俗(意在甩出霉运)……</p> <p class="ql-block">老城区的步行街上,落英铺地……但清净之中,也有一种略带沧桑的味道……也幸亏这些色彩极度饱和极高的外立面,才让这座岁月已过的古城,仍在散发着活力……</p> <p class="ql-block">这座老房子是当地的一家艺术博物馆,其阳台也是很有代表性的、被用“阿卡雅”代称的荷兰式阳台……</p> <p class="ql-block">……古城中还未被修复的房子也不少,据说整个科罗古城区有30%左右的老建筑还没有得到修复……</p> <p class="ql-block">……原来比较高级的、有钱人住的大宅子,率先得到了修复(因其审美价值高一点),而普通的民众住宅则被排在了后头。这也没有办法,因为虽然那些房子的历史含量也可以,但美学含量是排在队尾的(正如北京的标准四合院与通用大杂院一样,等级之差从诞生之时,就已确定了)……</p> <p class="ql-block">古城中的鹅卵石路,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没有什么汽车通过,所以路面被保护得很好。上图及本图是极偶尔才会有的一两辆小车在驶过……</p> <p class="ql-block">在科罗的郊区有一处长达几十公里的海崅,在这个海确的一侧,是一列长长的天然沙丘。虽然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也把它也列为了遗产点,但那是指在其远端的一座早年的灯塔。由于一来一去又得100多公里(而且现在的塔也是重新建的,至于古塔到底长什么样,也并没有古图画为据,虽不能说是当年为了申报而增建的吧,但历史记载的登陆地和港口都不在那边),所以也就没过去……本图是沙丘国家公园里的一处即景,这里是适合当地人来玩的一个地方,而且由于是为本地人服务的,所以有些在大城市里见不到的小吃,在这里确能买到……下图是从委内瑞拉旅游局的网站借来作为资料留存的一张修复后的灯塔照片,谢过🙏。</p> <p class="ql-block">科罗的新城区虽然不是旅游的内容,但从市区拉车走一趟,在车上看一看,也是应该的……</p> <p class="ql-block">图中是新老城区交界处的一座历史还算久远的宗教学校……</p> <p class="ql-block">虽然没有深入居民社区,但在新城区的车拍中,能看到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是很朴素的……图中的这一家街角处的平民小菜店,在售的主要是当地普通民众食用的木薯、西瓜、南瓜、土豆等果类蔬菜,和香蕉、西瓜等不需要怎么打理的半野生水果。照片中这位女士手中的绿叶菜,是较为稀缺的(因当地天气炎热、也缺少大棚种植业)……</p> <p class="ql-block">在告别科罗古城时,又一次经过了这尊印地安人酋长的头像……无论是印第安人、德国人、或是西班牙人以及后来的其他有色族群,他们都是科罗历史上的过客,同时他们也都是科罗历史的主人……祝福他们的后人们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