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编辑:赵志宏 踏入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的菊花展,镜头便成了秋光的捕手,在万种菊色里打捞诗意。 抬眼望那座牌坊门楼,仿佛看见六百年前的帆影从木构间穿过。斗拱如船舵般层层咬合,青灰瓦当垂落如锚链,门楣上“宝船厂遗址”五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泛着郑和船队远航时的波光,连木柱的纹路里,都像藏着当年工匠凿刻的船坞回响。 低头俯拍时,橙红菊瓣如古典宫灯的流苏,在天光下漾着绒绒光泽,平拍特写最动人,那卷边的瓣尖似被秋风吻过的绸缎,脉络里凝着晨露,将“菊有幽芳,独殿群芳”的清傲锁进画框;而从侧方捕捉群菊摇曳,黄绿粉橙的花潮顺着老船厂的步道铺展,昔日宝船扬帆的气魄,竟在柔媚菊影里悄然复苏。 见过“金缕玉衣”般的管瓣菊,细瓣拧成螺旋,仿佛匠人精心旋出的螺钿纹样;也恋那“平沙落雁”式的匙瓣菊,宽瓣舒展如雁翼,在微风里抖落满襟秋光;更有莲座状的叠瓣菊,层叠的花瓣垒出古瓷般的温润,叫人想起明代沉船里沉睡的釉彩。 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懂了古人为何爱菊——它把秋的清寂开成热烈,把岁月的沧桑酿作芬芳。宝船厂的旧砖与新菊相映,镜头里的每一帧,都是历史与自然共谱的诗行,让我在菊的形姿与角度的妙趣中,撞见了秋最深的诚意。 当镜头聚焦那些菊花时,仿佛叩开了秋的私语匣子。瓣尖是最动人的笔触,浅黄的卷边像被时光轻轻揉过的绢帛,阳光斜斜铺上去,绒绒的光晕里,能看见细如蛛丝的脉络在微微起伏,似有秋露刚从瓣尖滑落,留下一瞬晶莹的震颤。 当快门声与菊香交融,才懂这些菊不仅是花,更是历史与自然共谱的词章——老船厂的砖缝里钻出秋的新章,镜头定格的每一帧,都是时光写给南京的情书,让我们在菊的形姿与角度的妙趣中,读懂秋最深的告白。<br><div><br></div><div>谢谢您的浏览与支持,欢迎斧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