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个古村落》

行色无影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广西灵山县大芦村,这里处处渗透着深深的历史留痕。而今眼目下,虽然早已人去房空,一派静寂。可一旦走进间间老屋旧宅,不仅会被老屋那凝重而庄严的精神文化内涵所感染,更会被旧宅那精巧设计和合理布局风格所折服。“老建筑不仅是一个族群发展历程的见证与写照,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与智慧的结晶”。据记载,大芦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清时代,它记录和承载着一个劳氏家族四百多年的辉煌历史过往,大芦村劳氏古宅共有九个群落,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到清朝道光六年(1546-1826年)才逐步完成。</p> <p class="ql-block"> 由于当地居民对祖籍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比较强,才使古建筑群在激烈的历史动荡年代幸免于难,得以较完整的保留至今。多年来,这个古村落一直以其“古村落、古楹联、古荔树”的特色旅游吸引八方来客。</p><p class="ql-block"> 大芦古村落在建筑风格上:一是明末清初岭南豪宅的建筑风格明显,显露出强烈的宗法制度观念意识。各庭院在构建与布局上均为“五进门”式。即每个庭院都有五个门,自外向内纵深排列,各门厅内左右均为居室,并按照长幼辈分依次居住,院落的最后一个门内便是本群落祠堂,专门用于供奉祖宗灵位,终年香火不断,充分体现家族之中“尊老敬老”的礼仪文化。我拍摄过程中出于对古建筑中“五进门”的构建风格的好奇,询问了劳氏的后人,他对我解释说:“五进门”是先辈们在修建院落时把“五世同堂”“五子登科”“五谷丰登”等寓意融入建筑风格之中,而由五门相连的大院落居住环境同时也象征“和谐团结,邻里友善”的美好愿望。二是通过众多的楹联体现出居住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大芦村现保存有305副古对联,对联内容以修身、持家、创业、报国之特点,1999年经过广西民间协会评审,被广西楹联学会和广西民间艺术协会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如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两副楹联:“惜衣惜食,不但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已胜求人”、“读书好,耕田好,识好便好;创业难,守承难,知难不难”,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清朝雍正年间创作的”克尽兴邦责,忠全爱国心”、嘉庆年间创作的“有典有则,是训是行”和道光年间创作的“文章报国,孝弟传家”等楹联,也足以见证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和谐向善的人文精神。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朴素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价值观。三是劳氏先人自建造第一个宅院伊始,就刻意营造与周围环境和谐协调的优生养息氛围。附形造势,蓄水为湖。每当家族添丁,又必定依照灵山传统习俗,栽种几棵品种优良的荔枝树,逐步形成了湛水蓝天,古树参天,曲径通幽,绿树古宅相映成趣,生态优良荔乡风韵浓郁的古建筑群。2005年大芦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示范点”。2007年5月,再次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它是现今广西三大著名古村落(镇)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在残壁断墙、老屋草丛、神龛香灰里领悟到了一种在现代化建筑里所没有的心理温情。当今很多现代化建筑时尚且光鲜,但总还是让我感觉缺少了许多中国古建筑里那随处可见的独特的精神气质,构建智慧和艺术魅力。现在在这个明清古建筑群的外围也不断地修建起许多新楼房,清一色的彩色瓷砖外墙,清一色的时尚内部装饰,清一色的无艺术感可言的“豆腐蹬蹬”。尽管豪华之气外露,但总是很少能够感觉出中华传统建筑文化艺术精神的延续与传承,这是中华建筑上的进步还是退步?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就我看来,追求建筑的时尚与光鲜是人类渴求新生活品质的心理必然表现,无可厚非。但对历史建筑文化精髓的延续与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积淀的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珍惜。中国古建筑折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文化追求,代表着各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特征。所以,只有在努力尊重和传承中华历史建筑文化的过程中,让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建筑智慧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才能避免在大历史大环境的快速发展中迷失文化方向,才能永远把不朽的民族文化精髓融化在我们血液里,支撑起我们本应坚强的精神脊梁,让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耀眼大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