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独自前行,点亮探秘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国庆免过路费之机,我驱车150公里奔赴贵州大方县羊场坝金江机械厂遗址。不料导航“作祟”,竟将我引入200余公里外的羊场坝村,在蜿蜒狭窄的乡道上往返奔波二十余公里,错车艰难、险象环生,几经周折方脱困境。随后再跋涉150余公里,终抵目的地——大方羊场坝镇。这里曾是抗战烽火中诞生的飞机发动机厂,深藏于大山腹地的乌鸦洞内,孕育出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解放后,501厂延续荣光,默默耕耘于国防一线。正当我面对紧闭山门怅然若失时,忽见门上留有一纸联系电话,心下一喜,立即拨通。不多时,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驾着电三轮翩然而至,笑容温厚,言语亲切。他确认来意后,欣然开门引路,带我步入那段尘封岁月。感激之余,我递上五十元聊表心意,老人坦然收下,那笑容如秋阳洒落山涧,瞬间驱散一路风尘,让这场孤独的探秘之旅,染上了温情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经一路探寻,终抵大方县羊场坝飞机发动机厂。眼前,“中国航空历史文化旅游园”几个大字巍然矗立,在山风中诉说着一段被时光掩埋的辉煌。斑驳的牌匾虽显陈旧,却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凝望着来者眼中闪烁的敬意与追思。</p> <p class="ql-block">大门左侧,白石雕刻的省级文物保护碑静静伫立,镌刻着2018年7月21日被正式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荣耀。碑文庄重,字字千钧,仿佛在低语:这里,是中国航空工业起步的地方,是民族腾飞梦想最初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因长期疏于管理,原本洁白如新的文物保护碑竟被黑色油漆肆意涂抹,字迹模糊难辨,如同被遗忘的记忆。风雨侵蚀下,石碑渐失光彩,亟待专业修复与系统保护,以重拾其应有的尊严与历史重量。</p> <p class="ql-block">中国航空文化旅游园大门紧闭,唯右侧小门虚掩,似在悄然迎客。四周杂草丛生,环境略显荒芜,鲜有人迹。我自侧门而入,一条破损的水泥路蜿蜒伸向密林深处,两旁梧桐树影婆娑,枝叶轻摇,仿佛低语着往昔的喧嚣与荣光。循着模糊的指示牌,我毅然踏入这片幽深秘境,走向那段沉睡的工业史诗。</p> <p class="ql-block">一座被杂草湮没的苏式建筑静静矗立,墙皮剥落,窗棂残破,昔日或为办公楼,曾见证无数工程师伏案疾书的身影。如今人去楼空,唯余一栋孤楼,在岁月的风霜中孤独守望,像一位不肯退场的老兵,坚守着最后的阵地。</p> <p class="ql-block">一栋低矮的小平房前,几件衣物随风轻晃,门口杂物凌乱堆放,似有人居痕迹。然而四处寻觅,却不见人影踪迹,唯余寂静与微风穿堂而过。这突如其来的空寂,平添几分神秘,仿佛时间在此凝固,生活刚刚暂停,主人随时会推门而出。</p> <p class="ql-block">探秘乌鸦洞:中国航空事业的摇篮。乌鸦洞,这个隐匿于群山之中的天然溶洞,正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发轫之地——我国首台航空发动机在此诞生。因应国内外形势剧变,1982年工厂从贵阳修文扎佐镇迁出,九十年代末又落址贵阳乌当区新添寨北衙路,续写着航空工业的传奇篇章。而此处,虽已沉寂,却仍回荡着机器轰鸣的余音。</p> <p class="ql-block">探秘航空发动机诞生地:一场意外之喜。怀着对航空圣地的深深敬仰,我穿越山道十八弯,多行两百余公里,终于抵达羊场坝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这片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摇篮”的土地。原以为会因铁门紧闭而败兴而归,却不料在门侧发现一纸联系电话。电话刚响两声,便传来热情回应。说明来意后,对方爽快应允稍等。十分钟后,一位八旬老者驾电三轮而来,笑容满面。他听清我的目的,从怀中掏出钥匙,缓缓开启那扇尘封的大门,引领我走进这段承载民族记忆的传奇之地。</p> <p class="ql-block">探秘乌鸦洞:穿越时光的工业记忆。七十九岁的老师傅,带着对羊场坝厂史的深情与谅解,引我步入乌鸦洞原发动机制造车间。洞口不大,内里却别有洞天——连地下室共四层,空间层层递进。抬头望去,文革时期鲜红的标语仍清晰可见,如火焰般烙印在墙顶;历任厂长与工程师的照片与简历整齐悬挂,记录着一代人的奋斗足迹;蒋介石曾到访的照片与介绍,更添一段特殊历史的厚重。这些斑驳的痕迹,皆已成为珍贵文物,无声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探秘羊场坝:老旧设备背后的航空传奇。在羊场坝,我有幸邂逅一位未问姓名的老师傅,他热情地带领我穿梭于厂区,娓娓道来这里的过往与荣光。踏入山洞车间,一台台陈旧的车床、刨床静静矗立,表面锈迹斑斑,却难掩其昔日锋芒。它们虽其貌不扬,却曾为我国战机制造立下赫赫战功。跟随老师傅的脚步,我逐层参观,在他细致讲解中,逐渐触摸到羊场坝那段艰难而光辉的历程——这里诞生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正是推动中国航空事业迈向国际前列的起点,书写下不朽的传奇篇章。</p> <p class="ql-block">探访羊场坝飞机发动机厂,山洞口门头虽不显恢弘,斑驳字迹却悄然诉说着往昔辉煌。那褪色的“乌鸦洞”三字,如一位老者低语,低调中透出不凡的专业底蕴,仿佛在提醒世人:真正的伟大,从不需要张扬。</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文化宣传墙静静矗立,红漆标语虽已褪色,庄重之姿犹存。岁月难掩其内容之辉煌,每一笔每一划,都曾激励过无数热血青年投身航空事业。如今墙前无人,却仍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在寂静中激荡。</p> <p class="ql-block">厂门口那栋斑驳的石头小屋,昔日或为值班重地,警卫昼夜值守,守护着国家机密。如今杂草丛生,藤蔓攀墙,它如一位沉默的卫士,静默伫立,守护着岁月的痕迹与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锈迹斑斑的老旧设备,静默于乌鸦洞深处,以岁月之痕为笔,以沉默为言,向每一位来者专业而深情地勾勒出往昔的辉煌。它们不再运转,却仍在诉说——关于信仰、关于奉献、关于一个民族如何在山洞中点燃腾飞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国父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的墨宝,虽未见真迹,其精神却深深烙印于此。这四个字,如灯塔般照亮了中国航空事业的起点,也成为乌鸦洞性命所系的灵魂注脚。</p> <p class="ql-block">夜幕低垂,蝙蝠成群自幽深洞穴飞出,穿梭于暮色之间。地上遗留的蝙蝠粪便,在中医典籍中被称为“夜明砂”,是一味名贵药材。这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奇景,为乌鸦洞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仿佛连山洞本身,也在默默滋养着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航空发动机厂始建于1941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生产军用航空发动机而设立的国防工厂,由美国公司提供设备与技术支持。工厂选址于羊场坝的乌鸦洞与清虚洞内,巧妙利用天然溶洞作为车间,兼具隐蔽性与安全性,堪称战时工业布局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李柏龄,羊场坝飞机发动机厂的第一任厂长,肩负国家重任,带领团队在战火纷飞中建厂投产。他的名字,铭刻在厂区历史的第一页,也铭刻在中国航空工业的起点之上。</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的标语与墨宝,在乌鸦洞内奇迹般完好保存至今。那些鲜红的大字,虽已泛黄,却依然醒目。它们静默诉说着那段特殊历史,成为时代变迁中最真实、最直接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1943年,蒋介石为视察航发厂生产情况,从贵阳乘专机抵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