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浦东美术馆的陈逸飞回顾展融合了东方诗意与西方写实,以创作阶段与题材为脉络,从早期的现实主义到后期的多元风格,通过油画、雕塑、影像等,呈现出发展变化的艺术轨迹。</p> <p class="ql-block">浦东美术馆的布展很用心,通过纪录片展示了陈逸飞的生平<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作的不同阶段和特色、设计的日晷雕塑</span>、导演的电影剪辑、创立的时装品牌等,展示了他在“大美术”领域的多元实践和在不同文化间搭建桥梁的卓越努力。直到2005年4月,他在执导电影《理发师》期间突发疾病离世,年仅59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鲁迅》(1979年)</span>色调温暖而沉静,明暗和色彩对比增加了层次感和立体感,突出了鲁迅先生的专注与沉思。</p> <p class="ql-block">《踱步》(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9年)</span>是陈逸飞33岁时的自画像,借鉴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和宽银幕构图,让自己徜徉和思考于历史与现实之间。</p> <p class="ql-block">1980年,年届34岁且已成名的陈逸飞自费赴美留学,系统学习西方油画技法,并开始以“音乐家系列”探索东西方美学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7年的</span>《长笛手》<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大面积的深色为背景,高贵而优雅,</span>简约而深邃,在古典的基础上兼具了照相写实主义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弹吉他的少女灵动而机敏</p> <p class="ql-block">回国后,陈逸飞开始创作江南和威尼斯的水乡系列,《周庄》《苏州的黄昏》等本土题材,以细腻的笔触记录石桥、民居与波光中的江南生活,静谧感与烟火气在画布上交融。</p> <p class="ql-block">《周庄》以细腻的笔触捕捉江南水乡的温润与诗意,石桥横跨水巷,白墙黛瓦的民居沿河而立,水面倒映着天空、建筑和小舟。</p> <p class="ql-block">水乡系列作品源于陈逸飞的实地采风,在美国哈默画廊的个展中大获成功。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先生在访华时,将描绘周庄的《家乡的回忆——双桥》 赠送给邓小平,使周庄名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从八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水乡系列在陈逸飞的创作生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在1989年的《威尼斯》中,建筑倒影在水面摇曳,小船与民居色彩明丽,充满异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的贡多拉船</p> <p class="ql-block">《浔阳遗韵》(1991年)是仕女系列中的经典作品,以超写实的细腻笔触,突出温润的质感。 三位女子面容清丽,衣饰精美,典雅婉约<span style="font-size:18px;">,朦胧的光线笼罩其间。</span>这幅画当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37万港币成交,首创中国油画作品过百万元的纪录。</p> <p class="ql-block">雕塑《东方少女》(2000年)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一位写意的少女,身姿轻盈,右手执扇、左手提笼,既具东方神韵,又不失现代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视作“海派丽人”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西藏系列是陈逸飞90年代的重要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现高原生活的厚重感,</span>追求质朴的视觉和精神表达,粗犷与温情在写实笔触中交织。</p> <p class="ql-block">浦东美术馆设计独到,可以在“江南水乡”中漫步、从窗框中“触摸”东方明珠、通过镜厅眺望外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