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闲语 扑朔迷离的宋教仁案

jiang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革命而死,天下惜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宪政而生,举世仰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阐北公园宋教仁茔园里的塑像和圆形墓塚,纪念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海阐北火车站刺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的八任总统大都以军阀为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孙中山(1912一1911年临时大总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袁世凯‌(1912-1916年任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黎元洪‌(1916-1917、1922-1923年任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冯国璋‌(1917-1918年代理总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徐世昌‌(1918-1922年任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曹锟‌(1923-1924年任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段祺瑞‌(1924-1926年任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作霖‌(1927-1928年任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民国时期(1912一1928)短短十六年共有32位总理,包括临时和正式的总理,第一任总理是“南北和谈*”的南方代表唐绍仪*,最后一位是奉系军阀的潘馥。最长的总理是“三造共和”*的段祺瑞,最短是只干了6天的伍廷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的宪政学习欧美,但与欧美也有所不同,到底是总统制还是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是互相制约,没讲清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欧美的宪政发端于英国1215年金雀花王朝约翰王颁布的《英国大宪章》,限制王权,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开启近百年君主立宪制的雏形。仿效的有保留君主制的西班牙、瑞典、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但国会中有一院制(唯有单一众院)、二院制之分(有参众二院,或称上下二院),权力集中在众院,众院多数党党魁即可完成组阁成为总理(首相)行使行政权。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第二种模式也是内阁制,只不过没有了世袭的君主改成民选形式的总统。国会多数党党首成为总理,由虚职的总统任命议会多党为总理行使行政权,总理一般四到六年,也有连选连任几十年。(如德国默克尔、新加坡总理、印度总理莫迪也连任三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种模式是总统制的三权分立模式,它以美国独立战争后1787年宪法最为典型的三权分立制,行政权落在四年一届可连任二届的总统手中。国会采取二院制,参院50州加哥伦比亚特区共100名,任期六年,每二年改选1/3。参议长兼副总统有一票,总统可被弹劾,否决后必须2/3多数才能生效。众院按人口分大小州每50万比例分配众议员,如加州大州有53个众议员。小州每州至少1名‌,目前议员最少的州包括怀俄明州、特拉华州、阿拉斯加州等。议员任期二年,届满全部改选。美国总统选举(特有)釆取选取人制度(不是一人一票的普选)每州选举多数通吃该州的全部选举人票,所以美国几个非蓝非红的摇摆州成了关键的少数。9名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一旦任命即为终身制,目前美国总统,参众二院,最高法院全部控制在共和党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美相似的国家有法国、俄罗斯、韩国、巴西、也有只有一届六年的韩国总统。(卸任坐牢成为清算的一道风景(如全斗焕、卢秦愚、李明博、朴谨惠、文在寅和尹锡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中国在民国最初几年是总统制,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南北和谈”后,袁世凱当上临时大总统,旋尔成正式大总统,并不遵守《临时约法》条约,不去南京就职,最重要一条《临时约法》是总统和总理之间相互掣时,就是总统颁布的法令必须总理签字才能副署实施。1912年6月,直隶省议会选举王芝祥为直隶都督,袁世凯不承认,并抛开总理附署权,公布新任命令。唐绍仪见《临时约法》已遭到破坏,愤而提出辞呈,时任总理不足3个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6年“黎段之争”*(又称“府院之争”),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根源在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责任内阁制还是总统制,权责模糊,导致双方权力界限不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权力结构矛盾围绕是否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双方再次因政策分歧激化矛盾。 ‌段祺瑞凭借军事优势强行推动参战决策,黎元洪被迫接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临时约法》本意是限制总统权力、强化内阁职能,但实际操作中总统与总理的权责划分存在争议。根据约法,总理负责具体政务决策,总统仅为象征性元首,但双方都试图强化自身权力。例如,段祺瑞以北洋军阀实力为依托,拒绝遵守约法规定,直接干预国会决议;黎元洪则试图通过人事任免等手段制约段祺瑞。 ‌1917年两人又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爆发争斗,最终段褀瑞以武力胁迫黎元洪就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释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北和谈:1911年和1919年南北和谈以北方朱启钤、伍廷芳为代表,南方以唐绍仪为代表在上海租界先后二次和谈,最终以失败告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绍仪:广东香山人,孙中山同乡,主导中英西藏谈判维护主权,推动共和体制建立。‌‌1938年拒绝蒋介石劝告,疑似与日方接触,后被戴笠的军统刺杀于上海寓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造共和:1912年段祺瑞第一次联合北洋将领通电逼迫清帝溥仪退位,促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结束清朝统治。 ‌第二次1916年,段祺瑞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辞职抵制劝进活动,并在袁世凯去世后主导恢复《临时约法》,取消帝制。 ‌第三次张勋扶溥仪恢复帝制,1917年段祺瑞组织讨逆军平定军阀张勋的复辟活动,再次巩固共和体制。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和美国1787年宪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上海沪宁火车站的寂静被三声枪响打破。这一刻,被誉为“中国宪政之父”的青年才俊宋教仁,被其中一颗子弹射中要害,重伤倒地。与他同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国民党要员瞬间陷入慌乱,忙着寻找刺客的踪迹,同时紧急将宋教仁送往附近的铁路医院。但因为子弹带有毒性,他的生命依旧岌岌可危。尽管医生们尝试进行了多次手术,然而宋教仁的伤势未能好转,3月22日凌晨,病情急剧恶化。双手冰冷,大小便带血,双目外翻,口中已无言语,最终,在3月22日凌晨4点左右去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宋教仁去逝在病床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教仁敛衣后坐在沙发上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孙中山题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释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谁非后死者:谁不是追求你的革命事业继续战斗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宋教仁被刺后后,各方都发表声明要缉拿凶手归案。首先是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1913年3月2I日,袁世凯*得知宋教仁遇刺的消息后,当即发来慰问电报,并且发电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上海通商交涉使陈贻范、上海县知事吴馨、沪宁铁路总办钟文耀的电报中明确要求:“立悬重赏,限期破获,按法重惩。一面由该交涉使、县知事亲莅医院慰问宋君,切劝静心调治,以期速愈。”国民党籍的国务总理赵秉钧,也于当天致电北京《民立报》代转宋教仁:“闻公遇险,无任惊骇。默相吉人,幸加珍重。”宋教仁于3月22日凌晨去世后,袁世凯复电陈贻范说:“责成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迅缉真凶,穷追主名,务得确情,按法严办,以维国纪而慰英魂。”悬赏告示登出后不久,就有一名叫王阿法的倒卖古董的人前来报案。他声称,认识上海滩大名鼎鼎的黑帮人物应桂馨。有一天,他到应宅交易,中途应桂馨拿出一张相片,要他认仔细了,说与此人有仇,以一千元赏金希望王阿法做掉他。王阿法说自己从没有做过犯法勾当,所以当时拒绝了应桂馨的要求。在报纸上看到宋教仁的相片,认出就是应桂馨给他看过的人物,因此报案。王阿法的言说虽然诸多漏洞,但是,巡警在逮捕应桂馨后,又抓获了叫武士英不明身份的男子,被当时在刺杀现场的人认出就是凶手。在应宅发现大量秘密电报,临时政府的总理赵秉钧及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发来,也有黄兴也与应桂馨有大量电报往来。洪述祖的电报内容,主要是以如何对付宋教仁为主。而与黄兴的电文,则是帮黄兴打理钱财。由于武士英、应桂馨在租界被捕,所以两人被暂时关押在租界牢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释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袁世凯:河南项城河上村人,官二代,早年科举不中,从军后驻朝鲜武官,成为朝鲜王室的后台,娶二任朝鲜王室女子。回国后任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小站练兵培养以德械和操练的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六镇,第一任汉人内阁总理,凭军事实力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大总统,做了83天中华帝国皇帝被迫退位,患尿毒病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程德全: 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俄租界制造炸弹,清军得到革命党人名单搜捕,领导人逃亡,低层士官在楚望台军械库拿到枪械,仓促定于10月10日起义,捉到了黎元洪,推举他为湖北军政府总督。各省也纷纷起事,一拨是革命党人:如湖北黎元洪、广东胡汉民、四川尹昌衡、上海的陈其美*、陝西张凤翔、云南蔡锷;一拨是立宪党人,如浙江的汤寿潜、湖南焦达峰等;另一拨是原是省巡抚,大势所趋,把巡抚衙门换成都督府,最典型就是程德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其美: 陈其美,字英士,浙江湖州吴兴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同盟会元老,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领袖,曾任沪军都督、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1916年遭袁世凯指使张宗昌手下暗杀身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其美早年辍学经商,1906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警监学校,同年加入同盟会。‌‌提携蒋介石,培养其侄陈立夫、陈果夫成为蒋宋孔陈中一派系,控制国民党中统派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宋教仁案的涉案帮凶中,吴乃文是最为关键也最为神秘的一个人。宋教仁案经过会审公廨连续七次的依法预审,遗留下来的最大疑点和盲点,没有当庭对质一环。已经抓捕归案的武士英、应桂馨、陈玉生没对质,参与或见证暗杀活动的吴乃文、拓鲁生、王阿发等人没当庭对质,便可以真相大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民党方面所需要的显然不是宋教仁案的事实真相,针对袁世凯、赵秉钧进而退出宪政民主的制度框架挑起发动号称“二次革命”的国内战争。坚认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主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的教科书直指袁世凯是暗杀宋教仁的主谋,当时袁世凯从孙中山手里接过临时大总统,马上改组内阁,换上他的班底。遭到农林部长宋教仁的反对,好言相劝,五十万大洋的贿赂。未成功的袁世凯说句此人该杀!一系列的刺宋阴谋的逻辑链条成立,宋教仁依赖把过去的同盟会、华兴会改造成国民党占据国会2/3多数,他雄心勃勃北上组阁是动因,袁世凯→赵秉钓→洪述祖→应桂馨→着手布置武士英枪杀了宋教仁,而蹊跷的是袁世凯手下这些人一个个先后无端死亡,袁世凯策划是钉板钉钉的事。但却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可以证明确为袁世凯所为,因此不能认定袁世凯就是刺宋案的主谋。如果今后没有新的证据出现,谁是宋案主谋的问题就永远是个未解之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慈禧、李鸿章、孙中山和袁世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几年的史料研究认为,1913年国民党内部确实存在两派分歧:一派以宋教仁为代表主张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责任内阁制;他相信选票,国民党在议会大胜,他天真地赴京准备责任内阁。他是国民党的异类。二颗毒弹击碎了他的梦想。另一派则倾向武力统一‌,宋教仁主导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在1913年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其核心目标是利用议会多数席位组建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权力‌。而另一派(如部分革命党人)更倾向于通过军事手段巩固革命成果,与袁世凯的武力统一政策形成对峙。革命党人、青帮大佬上海都督陈其美*主谋说不可排除。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来看,宋教仁成功组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会对袁世凯的权力构成实质性威胁。当时革命党内部分成二大派宋教仁被刺很可能是因为他提倡国民党与袁世凯妥协,组成责任内阁制为革命派所不愿。因而不幸成为国民党内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的牺牲品。要知道,应桂馨是沪军都督府里任谍报科长,手下的科员等科员中,恰好也有吴乃文的名字。无独有偶,曾经委托王阿发到应桂馨家里登门卖画的拓鲁生,又恰好是为宋教仁送行的国民党要员。这一系列的事情,开始让人们怀疑,所有这一切与其说是偶然与巧合,不如说是前沪军都督陈其美及其参谋长黄郛*等国民党人士里应外合的精心安排。哪有案发嫌疑人又是案子的审案人的道理。疑䅁丛丛,未有定论,使前段时候耗资近一个亿的宏大系列叙事片《走向共和》*有关宋教仁被刺案删去,这位中国近代宪政第一人淹没在澎湃革命大潮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孙中山、李鸿章、袁世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教仁就读日本东京政法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精通法务和宪政,当日本要觊觎吉林省十万平.方公里的“间岛",民族大义使他潜入日本“长白山会”。从历史、地理、法理论证“间岛”是中图不可分割一部分。他又是推翻清王朝、主张宪政的第一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