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章 蛤蟆先生的选择 2025.10.14 看见是改变的开始!</p><p class="ql-block">摘录原文:</p><p class="ql-block">1.有时那种熟悉的情绪还是会来,我会悲伤,会觉得自己没价值。那种情绪还藏在我心里某个角落。可再也不会占据整个心房。我似乎能把它赶到角落里,不再被它牵着鼻子走。</p><p class="ql-block">2.“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形事。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p><p class="ql-block">3.在“儿童自我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p><p class="ql-block">4.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p><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 “成人自我状态”无疑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所有的人几乎都是在这三种状态里来回切换。“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无需学习,就是我们本能的反应。本能的害怕,愤怒,本能的斥责,批评别人或者自己。它会成为一种顽固的“自动驾驶”程序,如果没有深刻的觉察和学习意愿,这个模式会持续一生。但“成人自我状态”需要我们学习,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p><p class="ql-block">我想遇到事情,比如发现自己又开始斥责别人,又开始觉得委屈,更早的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自动驾驶”中,可以让我们有可能停下来,深呼吸,理性的思考。如果当时被情绪控制,事后可以反省,复盘,提醒自己下次注意,应该都是成长的过程。反复练习,不断进步。这些一点一滴的经验累积可以让我们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更加理智和聪慧。</p><p class="ql-block">那种熟悉的感受可能永远藏在内心某个角落里,我们可以看见它,安抚它,但是我们也可以理性的对待它,不被它牵着鼻子走。我们知道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的可能,另外一种让我们更舒服,愉悦的选择!</p><p class="ql-block">成长与年龄并不成正比。我父母70多岁了,但是我发现他们很多时候也处于“父母自我状态”里,他们经常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的不可开交,都想说服对方,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一面觉得他们固执可笑,一面又惊恐的发现和他们在一起时,我也会试图把自己的观点传递给他们,我也希望他们认同我的说法,我也无意识的效仿了他们的行为,变得焦虑与激进!看见是改变的开始,很高兴我看见了!</p><p class="ql-block">感悟:</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个很好的媒体,可以学习智慧的方法,从而帮助我们拥有更多的“成人自我状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