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9日上午我们从逍遥津出来,身上还带着几分闲散的气息,那园子里的草木、水光,乃至喧哗的人声,都仿佛还在眼前、耳畔萦绕。便又招手唤了一辆网约车,直奔包公园而去。车行不久,便到了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包公园,顾名思义,是故乡人为了纪念包拯而设的。包拯是合肥人,北宋名臣,一生清廉刚正,铁面无私,那“包青天”的名号,在民间戏曲、小说里传唱了千年,早已成了公正的化身。当地人早在明代就在此立祠纪念,如今我们所见的主要建筑,却是清末另一位声名赫赫的合肥人——李鸿章,在光绪年间捐资重建的。这其中的历史因缘,细细想来,颇有些意思:一位是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的朝廷柱石,一位是千古传颂的司法之神,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身影竟以这样一种方式叠合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入园之后,我们先是去拜祭了包公。祠内肃穆,包公的塑像端坐其中,面色黝黑,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千年的时光,洞悉人世的一切幽微与不平。在那样的目光注视下,心里不由得便生出几分敬畏来。随后,我们又踱进了包公文史馆。馆中陈列,无非是包公的生平事迹、后世评说。那些文字与图画,将一位历史人物从传说中请回现实,虽少了几分民间故事里的神异,却多了几分真实血肉的厚重。他那些弹劾权贵、整顿吏治、昭雪冤狱的往事,在今日读来,依旧能让人感到一种凛然的正气。</p> <p class="ql-block">从文史馆出来,我们便在这园子里信步漫游。这里早已不单是一处纪念性的场所,更成了合肥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园内湖水环绕,碧波微漾;小桥架于水上,连接着各处景致。时值午后,阳光正好,透过岸旁蓊蓊郁郁的绿树,筛下斑驳陆离的光影。湖边有老人推着婴儿车,慢悠悠地走着,享受着含饴弄孙之乐;也有年轻的情侣,牵着手,依偎着,在柳丝下窃窃私语,脸上洋溢着属于他们的幸福。更有三口之家趁节日休息期间来这里放松休闲的。自然,更多的还是像我们这般,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带着瞻仰的心情,在这园中寻觅着“包青天”的遗风。同时也在园中感受秋天的美好。历史的庄严与现世的祥和,在这里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并不让人觉得突兀。</p> <p class="ql-block">在包公园盘桓良久,我们便又动身,前往位于合肥市中心步行街上的李鸿章故居——李府。因是提前预约了的,入门很是顺畅,省去了许多排队的烦扰。</p> <p class="ql-block">李府的门面,在这繁华的商业街上,自有一番气派。迈过高高的门槛,迎面先是一面巨大的屏风,上面写着一个笔力遒劲的红色“福”字,殷红如血,十分醒目。这或许寄托了府邸旧主人对家族、乃至对国家福祉的深切期盼罢。转过屏风,便是正堂,一尊李鸿章的铜像赫然矗立其中。这铜像铸得极好,可谓栩栩如生。他身着官服,面容清癯,眼神深邃,静静地凝视着前方。那目光里,似乎蕴藏着太多难以言说的内容:有操持洋务、兴办实业的雄心,有周旋于列强之间的苦心孤诣,也有面对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时的无奈与悲凉。我站在像前,端详了许久,仿佛能感受到那一个时代沉重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说起李鸿章,他的人生轨迹,与他的前辈曾国藩颇有相似之处,都是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成为手握重兵的淮军领袖。然而曾文正公懂得激流勇退,在功成名就之时便抽身而退,得以保全声誉;李中堂却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了晚清最后几十年的擎天支柱。后世人论及他,总绕不过那些他代表清廷签署的不平等条约,视之为“卖国”的罪证。这固然是洗刷不去的污点。然而,若平心而论,将大厦将倾的责任尽数归于一个裱糊匠,恐怕也非史家公论。毛泽东主席对他评价:李是“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处理国务,总是失败,如大舟行于浅水。就比较客观。李鸿章一生倾力推动洋务运动,高举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苦心经营,试图为这古老的帝国寻一条“富民强国”的生路。那一个个他亲手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何尝不是他探索与奋斗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只是,个人的努力,在一个腐烂的体制与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洪流面前,常常显得那般渺小与无力。他的一切理想、一切挣扎,最终都随着那艘古老的帝国航船,一同沉没于历史的波涛之中了。站在李府的庭院中,看那四方的天空,看那历经风雨的梁柱,一种“人力终有尽”的苍凉感,不禁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从李府出来,已是夕阳西下。回头望望那渐次亮起灯火的门楼,再想想方才在包公园感受到的那份穿越千年的正气,心中感慨万千。一个是百姓心中永不磨灭的“青天”,其精神化为了湖畔的清风与绿荫,滋养着一方水土;一个是毁誉参半的末世名臣,其功过是非,都凝固在这座繁华街市中的深深宅院里,任后人评说。这一日之间,仿佛穿行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与历史评价之间,对于已退休的我们而言,这或许不只是游览,更是一堂沉静而深刻的人生课。历史的复杂与个人的局限,在这半日的行走中,变得格外清晰,也格外令人沉思。我们退休一族将会以自己独特的节奏漫步在历史长河之中,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