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州雅集20170718莫兰迪色彩修养(副本)

Lynn.梁

<h3>陈星州20170718世界巨匠讲说。</h3><h3>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画面只有两块颜色(比如罗斯科)或者一块画布划了几刀这样的抽象画,然后拍卖价格又过亿的大师作品。我们往往一头雾水,你家几岁的儿子也能画的作品,为什么他们竟然是大师😜</h3><h3>我先讲莫兰迪。跟毛主席同时代的意大利画家,他是个老光棍,没老婆没情人。孤独得像他的画,我们先看看他的作品。</h3><h3><br></h3> <h3>这就是我昨天说的那位一辈子就喜欢捡一些破罐子摆在一起画的画家。</h3><div>我们肯定很想知道,这些看似很简单的画面,为什么他会是个影响世界的大师。</div><div>我们看看下面这张图片</div> <h3>有没有同学举手回答这些彩色小圈圈在色彩上有什么特点。</h3><div>是调子都是加了灰调子,所以呈现出一种统一性</div> <h3>是调子都是加了灰调子,所以呈现出一种统一性,我们把这种风格的颜色叫“高级灰”。参加过美术高考的都会知道这个名字</h3><div>这也是每一个参加过考前培训的人都要学习调配和用这种调子来绘画的必修课</div><div>我找一张这样的高考作品给大家看</div> <h3>我们还要用单色绘制一幅作品,只能在这个色系里面改变明度和灰度,来让静物达到立体效果。我们会发现,如果要这样做,这根本就是需要非常理性的,颠覆了我们平时对绘画创作是“感性的”这种理解,颠覆了我们平时对绘画创作是“感性的”这种理解。莫兰迪的作品,感性只存在于他作品的表达出来的情绪,而理性是在他的色彩。他作品这种灰色是通过几种颜色按比例调和而成使我们观察画面时视觉感受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这就是他的画在生理上给人一种舒服感觉的原因。他的色彩的关键在于搭配,没有一个颜色是独立存在的。我把这些颜色综合起来叫“一套色”但是调出这些恰到好处的高级灰却很是不简单,这也就是为什么莫兰迪成为难以超越的色彩大师。他画里的颜色简单却不单调,虽然失去了原本饱和度的强烈和浓重,但却因此反而显得更柔和优雅。</h3><h3> 绘画能很真实直接的反应一个画家的很多性格特点,从他的用色习惯,感受他的色彩修养,从他的笔触风格,感受他的情绪,从他营造的画面,感受他的内心情感。莫兰迪的作品传递出来的是孤独感、优雅和安静。</h3><h3>所以,当我们欣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时候,可以尽量的去从作品本身的传递出来的情感来感受,而不是第一眼就去看他画得有多逼真、跟真实的世界有何区别。</h3><h3> 我平时很喜欢从观察陌生画家作品,来感受和推测他这个画家的性格特征。或者看路过的行人的穿衣打扮、举手投足。我喜欢从这些细节捕捉他的性格讯息、推测他的过去与未来。这也是我平时生活乐趣之一。</h3><h3>像莫兰迪这种画家,他在自己的工作室耕耘一生,留下的作品却悄悄的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的各个领域,我们也许在生活中享受和体验着这些艺术大师作品中延伸出来的美学元素,却往往不知道是谁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改变。</h3> <h3>我给大家看看莫兰迪是怎么进入我们现在的生活的,还有大城市CBD中心的白领们身上那不超过三种颜色的高级灰,体现着格调和艺术品位。</h3> <h3>跟上图这种民间审美是很不一样的,这种色彩格调,我喜欢把它称之为:色彩修养。</h3><h3>(赵子龙)所谓的修养,就是在“黑”和“白”之间找到并品味一万中十万种颜色。</h3><div>没有修养,就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不是对就是错,就是极端思维。中国人的审美修养差,就是绿就是绿,红就是红,硬撞。</div><div><br></div> <h3>中国明代以前的文人,无论是家具器皿还是绘画,都体现出这种色彩修养,我们现在又把它叫 格调 品位。</h3><h3>莫兰迪一生孤寂、平凡,厮守着生活中的坛坛罐罐,用静物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和艺术的真谛。同类型(普通人难以理解的、看不懂的)的画家还有极简主义蒙德里安、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霍尔,我会在下一次来了兴致讲,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h3><div><br></div> <h3>先埋个伏笔。讲解完毕,谢幕退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