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岁月】杨方笙:“我们的历史从今天开始。”

浩然之气象~

<p class="ql-block">文/杨方笙,潮州市高级中学创校校长</p><p class="ql-block">图/浩然之气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受命筹备:克服多重困难筹建新型高级中学</b></p> <p class="ql-block">1954年4月间,为了适应“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即将开始的客观需求,省委、省政府作出在我省潮安、梅县、惠阳各创办一所新型高级中学的决定。决定规定这三间学校各为36个高中班的规模,享受省重点中学的待遇,还规定以当地县委书记兼任校长,以确保学校的建成和有较好的办学条件。有一天区党委宣传部长梁集祥同志把我叫去,通知我即刻赶赴潮安着手筹办这一间学校。我问到具体的校舍、经费、师资、设备问题。梁部长说:“我们已交代潮安县委,这一切都由当地解决”。第二天我便去到潮安,先找县委会顾爚选书记,他又要我直接找文教科丁翀科长。丁科长说:“我也没底。现在你先去一中借一间房间住下,明天我们再一起下乡寻找校舍。”次日他弄一部车载我们从枫溪到彩塘再到庵埠一带察看,目标是大祠堂和成片的地主家房屋,结果当然是毫无所得。我只好将这件事托付给县委,然后不失时机地抓紧招生和组建。</p> <p class="ql-block">前一项比较容易,我只要定出条件,将12个班、600名学生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县便行了,后一项却十分使人挠头。我先去揭阳县教育局要求将揭阳一中副校长张真吾调来当我的助手,然后分别跑去韩山师范、潮安一中、(汕头)金中“伸手求乞”,要求就教师、职工、设备诸方面给予支援。这当中免不了要动些心机,费些嘴皮,说之以理,动之以情。各间老学校还是积极支持的;金中拨出《图书集成》一部,并调出李滨、陈华声、陈国梁、杜忠隆、卢修圣一批中青年教师。他们以后都成为新学校的骨干。韩师将有名的老教师陈史坚调给我们;潮安一中除许诺派出几位老教师到高级中学兼课外,还调给一批我们急需的职员工友。纵然如此,教师仍然缺额很多。那时没有向社会招聘之说,剩下的唯一希望便是当年高校的毕业生分配。省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很重视这件事情,待毕业生档案来到潮安,行署便通知我前去挑选。好不容易将所需的教师配齐,却找不到合适的总务主任。不得已,我查到档案中许伟民老师过去曾作过总务工作,便说服他挑起这份重担。</p> <p class="ql-block">这时已是8月,幸运的是:我获悉台湾国民党特务窜犯沿海连连受挫,形势略有缓和,区党委、行署机关有迁回汕头市、将地点拨给高级中学之议,最难措手的校舍问题也开始露出解决的曙光。从8月到9月(粤东)行署搬迁,有两个月的时间,我便利用这个间隙对教职员进行培训,并建立学校各种制度。9月下旬行署机关搬迁完毕,我们住进学校,重新布置。国庆刚过,学生全部到校。10月4日,我们隆重举行了“广东潮安高级中学首届开学典礼”。在会上我不无动情地说,<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学校没有历史。我们的历史从今天开始。能够把我们的校史写得光辉灿烂的,就是你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二、初创发展:以压力为动力塑造学校良好风貌</b></p> <p class="ql-block">说是“新型中学”,我们的起点低得可怜。校舍老旧,设备空虚,经济贫乏,全校教职员的平均年龄仅有27.7岁。社会上的不信任感,学生对学校的高期望值与实际感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给我们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但压力也是一种动力。我跟教导主任张真吾在不放松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不得不将主要精力倾注于改善教学条件和加强教学工作。我拼命争取充实图书和仪器设备。一次到广州开会,除争取到省厅拨给全套理化设备外,还软缠硬磨,讨到图书费3000元。我把省厅教材处许雄定同志拉出来陪我在新华书店书库中整整翻了一日,配齐图书后又去办理托运,到很晚才去吃饭。</p> <p class="ql-block">在教学上,我们既看到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经验不足的一面,又看到他们干劲很足、潜力很大的一面,我便鼓励他们虚心学习、奋力进取,在“精、细、勤”上树优势、补不足。不少老师备课到深夜,一遍遍地试讲,一次次地辅导,一番番地批改作业,逐渐养成严格的教风,也带出严格的学风。在生活上,师生更是打成一片。教室里、宿舍里、球场上、花坛边,到处都能看到师生同讨论、同谈心、同运动的动人情景。逐渐地,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信任产生了。他们都是经各县挑选送来的优秀者,素质不错、领悟力强,各种人才都有。一旦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学习、宣传、文体活动、校园生活都显得生气蓬勃。1954年潮安县举行全县运动会,高级中学师生一举囊括了半数以上的奖牌。同年举行校际文艺节目竞赛,在四个“优秀奖”中我们就拿走两个。这间由年青人为主办起来的年青学校,开始以其奋进的、富有活力的形象吸引了社会的注意,这又反过来增强了学校师生的内在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由于校舍不足,1955年度第二届、1956年第三届我们都只能招收6个新生班,全校达到24个班的规模。随着时间的进展,师资力量和设备渐次得到充实,可是主要领导依然只有我与张真吾同志两人,我还兼任党支部书记、团委书记,有一年还兼教一班语文课。后来经我们反映争取,县委才在1957年给我们配备一名副教导主任、一名总务主任和一名副校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三、首届毕业:全力护航学子高考获较好成果</b></p> <p class="ql-block">1957年夏天,我们在全国反“右”浪潮中迎来了首届学生的毕业。这一年高考集中在汕头市进行。我们几乎动员了全部领导力量和主要教学力量带领600名毕业生在礐石金中,精心地给以思想指导和学习辅导,安排好他们的生活。这一年比较难考,但是我们的升学率不比其它学校差,甚至比县里其他中学还稍稍高一点。当年没有录取的,过了一年,绝大多数都考上各类高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四、教育感悟:教育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且历程曲折</b></p> <p class="ql-block">回顾1949年至1957年我的教育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教育的命运同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兴则教育兴;国家发展则教育也随之发展。尽管这期间有时走点弯路,出现一点左右摇摆,但总的走向是健康向上的。而教育改革的成就又反过来促进了人民素质的改善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命运也与教育事业同频共振——教育发达腾飞之时,正是教育工作者受重视、显才华、获锻炼之日;也正因有他们的奉献,社会主义教育园地才群葩竞发、尽显芳艳。可惜历史不是一条直行道,以1957年反“右”为界,我国教育事业开始受到严重斫伤,我个人也遭遇了不公正待遇。回忆这些并不愉快,况且1957年后的教育历程不在本文叙述范围之内,我的回顾就此为止。</p> (摘自杨方笙《我的教育经历》) 校史图片 走入新世纪 <p class="ql-block">2005年杨方笙、梁步升、黄敏川三任高级中学校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3年卢东乔校长为杨校长庆贺百岁寿诞</p> 链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方笙校长事迹》见链接🏓:</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3qijk0?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57528398"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22px;"><b>湖山校史~缅怀杨方笙校长——写在2025年清明节前一天</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