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洞畲族村:赣粤交界处的自然秘境与畲乡文化瑰宝

安然自若

<p class="ql-block">在赣粤交界的崇山峻岭间,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聂都乡的西南一隅,藏着一座被时光温柔以待的传统村落——竹洞畲族村。这里不仅有层峦叠嶂的山林、郁郁葱葱的竹海,更沉淀着畲族先民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如同一块镶嵌在赣南大地上的“绿宝石”,既闪耀着自然的生机,又散发着民族的风情。</p><p class="ql-block">竹洞畲族村是名副其实的“二省通衢之村”。它东、北与夹州村紧密相连,西、南则与广东省仁化县隔山相望,独特的区位让这里既浸润着赣南的人文底蕴,又隐约可见粤北的风物影子,多元文化在此悄然交融。过去,这份“交界”曾是制约发展的瓶颈——群山环绕的地理环境让村庄一度陷入交通闭塞的困境,村民出行、物资运输都需翻山越岭,外界的目光也难以触及这片秘境。直到2008年,总投资1256万元、全长29.15公里的“聂竹”公路全线通车,并与广东仁化县长江镇、江西崇义县乐洞乡相通。这条蜿蜒在山间的公路如同一条“生命线”,彻底打破了竹洞村的封闭状态,不仅让村民的出行变得便捷,更让村里的竹林、农产品得以走出深山,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按下了“加速键”。</p> <p class="ql-block">走进竹洞村,15.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满眼皆是绿意。成片的竹林随风摇曳,茂密的山林覆盖大地,山林资源不仅是村庄最直观的“生态名片”,更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绿色银行”。依托这份得天独厚的资源,竹洞村培育起了三大主导产业:竹产业让一根根竹子变成竹制品、竹工艺品,走出了“以竹富民”的道路;生猪养殖采用科学模式,成为村里的稳定经济来源;而酸枣产业则将山间的野生酸枣加工成酸枣糕、酸枣酱等特色产品,带着自然的酸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三大产业如同三驾马车,拉动着村庄的经济稳步前行,也让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作为崇义县三个少数民族村之一,竹洞畲族村40%的畲族人口,为这里注入了独一无二的民族灵魂。全村191户、820人,分散在9个村民小组中,畲族的习俗、语言、文化早已融入村庄的日常肌理。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竹洞村最热闹的日子之一——这一天,村民们会按照畲族传统制作乌米饭,将糯米用南烛叶汁浸泡后蒸熟,乌黑油亮的米饭散发着独特的草木清香,家人围坐分享,邻里相互馈赠,浓浓的民族情谊在饭香中流淌。而最能代表竹洞畲族文化的,当属那萦绕在山间的“竹洞畲族山歌”——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山歌没有固定的乐谱,全靠村民口耳相传,歌词里既有对山林草木的赞美,也有对爱情生活的歌颂,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逢村里有喜事、有活动,村民们便会自发围坐,你一句我一句地对唱起来,歌声清亮悠扬,回荡在竹海山间,成为竹洞村最动人的“声音符号”。近年来,竹洞村还特意搭建了山歌对唱平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这份非遗文化不仅能“听得见”,更能“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在竹洞村,还有一项古老的技艺在时光中坚守——那就是兴起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法东庄纸制作技艺。这项技艺工序繁杂,从伐料、腌料,到抄纸、焙纸,足足有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匠人精心把控:伐下的原料要经过长时间腌制,去除杂质;抄纸时需手持竹帘,在纸浆槽中轻轻一荡,让纸浆均匀附着在帘上;焙纸则要控制好火候,让纸张在烘干过程中保持平整柔韧。如今,村里的匠人邓文荣仍在坚持这项技艺,他的双手布满老茧,却能精准完成每一道工序,让一张张带着古朴质感的东庄纸从指间诞生。这份坚守,不仅留住了一项古老的技艺,更留住了竹洞村的文化根脉。</p> <p class="ql-block">凭借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竹洞畲族村早已收获了外界的认可——它被成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里的畲族山歌也在省级文化活动中屡获佳绩。但竹洞村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在探索一条“文旅融合”的新路子:一方面,它守护着传统,让乌米饭、畲族山歌、东庄纸制作技艺等文化元素保持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它也拥抱时代,通过开展电商培训,帮助村民学会在网上销售竹制品、酸枣糕等农产品,让“深山好物”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未来的竹洞村,或许会迎来更多游客——他们可以在竹海中漫步,感受自然的宁静;可以听一场畲族山歌对唱,体验民族的热情;可以亲手尝试制作乌米饭,品味传统的味道;也可以走进东庄纸作坊,见证古老技艺的魅力。</p><p class="ql-block">竹洞畲族村,这座赣粤交界的传统村落,既有“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又有“畲乡风情”的文化之韵。它像一位从容的守护者,守护着自然的馈赠与民族的传承;又像一位积极的开拓者,在时代的浪潮中寻找发展的新机遇。在这里,每一片竹林都有故事,每一首山歌都有温度,每一项技艺都有传承——这便是竹洞畲族村,一个值得被遇见、被记住、被珍藏的美好村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