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堕三都、夹谷会、见南子。仲尼把鸡贼术与厚黑学相结合,运用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 <b> 幕后操纵堕三都,让子路打头阵。</b></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堕三都,就是拆了费邑(今山东费县西北)、郈邑(山东东平东南)、郕邑(山东宁阳东北)三座城的城墙。这还要从鲁国的政治架构谈起。从鲁庄公开始,公室衰微,国君跟傀儡差不多。主要是因为"三桓"掌控了鲁国的军政大权。鲁国三桓指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孟孙氏(仲孙氏)、叔孙氏和季氏三大世族的合称,因其始祖均为鲁桓公(姬允)之子而得名,自鲁庄公时代(前693年)起长期掌控鲁国军政大权,是鲁国政治的核心特征。孔子堕三都的目的是想通过削弱三桓的家臣势力,间接打击三桓,以便加强鲁国公室权力和维护周礼秩序。</p><p class="ql-block"> 仲尼很精明,找的理由和时机都很巧妙。当时家臣势力膨胀,以下犯上,频繁叛乱。例如,费邑宰南蒯和公山不狃先后据城反叛,郈邑宰侯犯又有样学样,据城而反,严重威胁着三桓及鲁国公室权威。孔子当时已经从中都宰被提拔为鲁国大司寇兼摄相事,也就是从首都曲阜市的市长提拔为鲁国的总理兼司法部长。当即就认定三桓私邑城墙违反了周礼“大夫毋百雉之城”的规定,因为从西周起就有说法"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大夫的封邑,一面城墙的长度超过三百丈,对国家来说就是危害。因为在冷兵器时代,特别是在春秋时期,攻打一座有高大城墙的城池真的太难了!因此孔子强烈提议拆毁这三个封邑的城墙,削弱家臣、强化君权。但是以上提议仲尼没有直接说,而是秘密安排给弟子子路,并先安排子路到季氏那儿当家宰,权力不小,子路做事有股子冲劲,对老师忠心耿耿,言听计从。所以《左传》里对这件事的记录就一句: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你瞧仲尼这鸡贼劲,自己和三桓、鲁君都不出面,装作什么事儿都不知道,而让季氏家宰出面推动,出了问题有退路啊 !甩锅高手! 这招绵延千年,学用的不少,越用越精妙,明万历初年,张居正大权在握,辅佐小皇帝,便长期使用这招,形成“官员上奏---张居正票拟---冯保朱批”的完美闭环。想办什么事,秘嘱下属心腹上个奏折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三桓初期很支持该计划,旨在借机收回被家臣控制的私邑。于是堕三都行动于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夏季正式启动,分阶段推进:首先是叔孙氏堕郈邑:叔孙武叔率先拆毁郈邑城墙,行动顺利。其次是季孙氏堕费邑,遇叛,费邑宰公山不狃起兵反抗,这家伙胆子大,变防守为攻击,反而攻入曲阜,鲁定公与三桓避难于季家的高台之上。孔子派申句须、乐颀率军平叛,公山不狃逃到齐国,费邑城墙成功被毁。但是堕孟孙氏的郕邑时却遇到了大麻烦,郕邑宰公敛处父以郕邑是边防重镇为由反对拆城,孟孙氏暗中支持,拒绝执行,而且公敛处父的军事指挥能力很强,在当时属于顶尖水平。鲁定公亲征围郕都失败了,再加上齐国在边境施压,堕三都的行动终于停止了,半途而废。这时候三桓也逐步琢磨过味来了,仲尼这家伙在背后捣乱,说是打击家臣,实际是想对付我们仨,想夺权呀! 三桓一生气,后果很严重。</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实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政治理想破灭了,直接造成了后续的出走他乡,说的好听一点儿叫周游列国。(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