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充满悲悯情怀,彰显人间大义的颂歌——“江右义庄碑记”

海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种由宗族或某些社会群体、人士等创建或筹办的一种慈善机构或组织,称之为“义庄”。据说义庄最早由北宋范仲淹于1049年创立,其功能与作用主要是扶危济困,诸如由宗族富户或一些社会贤达通过捐资购置田产,通过租金收入支助族内贫困成员的婚丧嫁娶及生活需求,或兴办义学培养族中子弟等。而在中国久负盛名的四大历史古镇之一佛山,就在百年前的清代末期,也曾有过一处“义庄”,名称为“江右义庄”,至于此“义庄”的创办初衷、过程及功能等详细内容,被镌刻在一块大石碑上。这块石碑现收藏于广东省佛山市“祖庙”(又称“祖庙博物馆”)里的一处“碑廊”,石碑上部碑额是篆体书刻的“江右义庄碑记”几个大字,碑额下碑文右侧竖刻“禅镇义庄记”,不妨称之为碑文的副标题吧。</span></p> <p class="ql-block"><b>《江右义庄碑记》石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解读此碑碑文前不妨先了解一下,碑名及其后碑文中提到的“江右”、“禅镇”所指即今“江西省”和“佛山”。江右是中国古代对长江西部地区的泛称,后特指江西省‌, ‌“禅镇”自然指佛山古镇,佛山为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历来别称为“禅镇”或“禅城”,现在佛山大都市主城区主要由“禅城区”(碑文中提到的清代“江右义山”及“江右义庄”当在该区域范围内)和“南海区”组成(佛山在唐宋至明清,曾隶属广州府南海县,至近代亦曾设南海县、南海市(县级市),2002年始撤销南海市,设立佛山市南海区,所辖区域大都是当年南海县管辖范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附在“江右义庄碑记”石碑旁墙上的一块说明书,但其中“创建江右义山,</span><u style="font-size:15px;">停厝本地客死江西人的棺柩</u><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字描述有误。碑文已说明了此“江右义山,创自乾隆初。迄今百余年,祭扫无缺……”也就是说这“江右义山”是一处用于安葬客死本地江西人的公共墓地,且已创建百余年,一直有人祭扫,而不是用来“停厝本地客死江西人的棺柩”的(注:厝,把棺柩暂时停放,等待埋葬的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江右义庄碑记》</b><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碑嵌于碑廊墙体内,碑面覆盖了玻璃。由于光线折射,玻璃面板上有近处建筑物、树木及往来人体的光影,故无法拍摄到清晰的碑文图片,只能通过不同视角拍摄多张比照观察,从而确定碑文内容。又由于古碑文无标点符号,且多有异体字,故废了不少精力,将碑文按原版内容附加标点符号整理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原文】</span><b style="font-size:18px;">江右义庄碑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禅镇义庄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距禅镇十里许石湾之原,为江右义山,创自乾隆初。迄今百余年,祭扫无缺,异域羁魂,须免馁而之叹洵,善举也。第死者有托,而濒于死而犹可冀其生者,反或无依,有心人能无恻然念之乎?盖市廛习俗,凡商贾遘病至垂危之际,虽宾主投洽,亦需另觅居停,猝遇不幸,殡殓维艰,其间稍有积蓄者,尚易为力使,身以外无长物,鲜能免于暴露,目击心伤,欲不急为之谋而不忍者。同治癸酉岁(1873年),同人议于近地更置一义庄,因契买城门头新宅一区,颜其门额曰“江西义庄”,曰“西江别墅”。既为病人养疴所,又使各櫬之力可旋里者得以暂厝。四至界址,业经禀官立案。中有若正厅,若楼房,若观音堂,若花圃亭榭及厅左右侧屋。亭前厢房十数间,悉仍旧制。新增者惟大士像与旁厅所奉在粤客死总位而已。院宇闳敞,殊少喧杂。于街衢在不即不离间,而花木焕发,又堪供岁时游瞩。计共费银叁千捌百两有奇。除梓敬堂,乐善堂公助银二千两外,余则各解私囊集成如干数,共襄是举。于是乎,义山之称尽善者得义庄而更尽美矣。前之人岂计不及此,无亦经费不足,故留以有待欤。抑义举之成须俟其时并俟其人而后克成之也。戊寅秋,予邀游羊城,次于汾江,以同乡谊获识董事诸君,值中元建盂兰会于义庄,招予往观,并属为之记,用识其颠末,勒诸石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乡贡进士 揀选知县安成周树松谨记并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光绪四年 岁次戊寅仲秋月 吉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篇碑文为清光绪四年(1878年)中元节时,乡贡进士,揀选知县安成周树松所书并刻碑纪念。为便于读者了解碑文内容,笔者尝试对碑文内容做些释读,有谬误处还请方家赐教。</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释文】江右义庄碑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禅镇义庄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距离禅镇约十里位于石湾(编者注:地名,其地当属位于今佛山市禅城区东南的</b><b>石湾镇街道)</b><b style="font-size:18px;">的一处原野,名为“江右义山”(编者注:系经商佛山的江西客商此前出于义举捐建的用于免费安葬客死佛山、因贫困路遥等原因无法归葬家乡的去世同乡的公共坟地,所谓“义山”,蕴含“义葬同乡、善行如山”的伦理内涵),开创于乾隆初年,至今百余年,从不缺祭奠扫墓者。客死异乡的魂魄,都能免于饥饿或伤心落泪,真是慈善之举啊!但死者有依托了,而濒临死亡却还有生存希望的人,倒反而没了依靠,有心人能不产生恻隐之心吗?按商界习俗,凡商人们因病生命垂危时,即便客商与主人间关系很好,也是要另寻居住地停留的。如突遭不幸,殡葬收殓事宜都很艰难,其中稍有积蓄的,尚容易处理,如身无分文,家境贫穷的,就难免暴露于外。目睹此情景令人伤心,于心不忍的人们都急于尽快解决此问题并为之出谋献策。同治癸酉年(1873年),商界同仁商议就近再添置一义庄,于是立下契约购买了城门头一处新宅院,装饰后门额名为“江西义庄”、又名“西江别墅”。既可作为病人的养病场所,又可让有能力置办棺材的暂时停放于此。义庄周边地界范围均禀告官府立案。义庄中有正厅,楼房,观音堂,花圃亭榭及厅左右侧屋。亭前厢房十几间,都按旧的制式,新增加的惟有观音大士像与旁厅所供奉的在粤客死的江西人总牌位。院内房屋宏大宽敞,没有喧扰杂音。与街市不远不近,花木焕发,又可供四时游览观赏。义庄合计共花费白银三千八百余两。除了梓敬堂、乐善堂公助银二千两外,其余都是各解私囊集资若干数量,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促成了此义举。因而原本“义山”可称为尽善继而又增添了“义庄”则更尽美了(编者注:尽善尽美一词用于此处太贴切了)。以前的人并非没考虑过此事,实在是因为经费不足,故只能等待时机。然而促成义举还须等待合适的时间,并等待合适的人,而后才能完成。戊寅年(1878年)秋季,我应邀游览羊城(广州别称),随后又到了汾江,以同乡之谊得以认识董事诸君,时逢中元节在义庄举办盂兰会(编者注:佛山盂兰会是佛山市民间传统节日的一种重要活动,融合佛教仪式与地方习俗,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日(中元节)举行,核心活动包括祭祖仪式、法事超度及民间祭祀),邀请我前往观看并为之记述,以便人们了解其前后过程,并刻石记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乡贡进士 揀选知县安成周树松谨记并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光绪四年 岁次戊寅仲秋月 吉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附注:关于“”乡贡进士 揀选知县安成周树松”其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刚开始接触并阅读此碑文时,我以为此碑文的撰写者周树松为清·光绪年间的南海县知县。但经过多渠道查询和搜索,却未发现有关清代南海知县周树松的资料,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官职与身份的特殊性。周树松是乡贡进士(即贡生),属于科举中的“副榜”群体,并非通过殿试的进士;且是“拣选知县”,即获得候选知县资格但尚未实授,或实授后职位较低、任期短暂,这类官员在史料中常被忽略。例如清代大量候补官员因未实际到任或任职时间极短,未被地方志详细收录。二是因为史料留存的局限。南海县作为清代广东首县,虽有丰富方志,但聚焦于实授且有重要政绩或争议的官员(如杜凤治、李征庸等)。周树松可能仅因参与禅镇义庄事务留下碑文,其政务、社会活动尚未被官方档案系统或地方志记录。此外,“安成”曾是江西省安福古称,可能指江西安福县,但该地在唐代已更名,清代无此县名。“安成”的地方史料留存有限,也导致其信息难以溯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限于笔者目前条件,一时难以多方查阅诸如江西安福县清代贡生名录或佛山禅镇有关“江右义山”“江右义庄”的有关原始资料,因此关于周树松身份认定线索暂不细究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块名为“江右义庄碑记”的石碑,碑文内容主要记述了禅镇(古佛山)一处“江右义庄”的相关情况,包括义庄的创建背景、功能(安置收留身患重症江西商人,又可使其中有能力置办棺材的暂时停放于此)、建筑结构、布局以及资金筹集(如多方筹措、各解私囊共襄义举等)。碑文开篇开宗明义,先简介了此前已创建的“江右义山”,继而提出已客死异乡,长眠“江右义山”的魂魄,都能因“祭扫无缺”免于饥饿或伤心落泪,实为慈善之举!但死者有依托了,而濒临死亡却还有生存希望的人,倒反而没了依靠,有心人能不产生恻隐之心吗?从而有商界同仁商议就近再添置一义庄,既可作为病人的养病场所,又可让有能力置办棺材的暂时停放于此。最终“江右义庄”落成,而原本“江右义山”可称为尽善又因增添了“江右义庄”则更显尽美了。“尽善尽美”一词在此得到最完美的诠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此碑文内容,表面看只是展示了清代“江右商帮”客商或曰江西人在佛山古镇从事商贸活动及生存状态的一个侧影。但窥一斑知全豹,通过此碑文的描述,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充满悲悯情怀,彰显人间大爱的感人画面;看到了生活在清代佛山古镇的江右商帮客商们守望相助,乐善好施,同舟共济,安暖与共,扶危济困,共襄义举的传统风尚;看到了即便在封建社会,在一处古商贸重镇,江右商帮人们并非只是唯利是图,而是向善,重义,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心,充满善意,虽处山川异域,却风月同天的和谐社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江右商帮,又称赣商,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商帮之一,曾经与徽商、晋商鼎足而立,并且有着“无赣不成商”之称,尤其在明清两朝独领风骚,对佛山的商贸及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块“江右义庄碑记”,对研究江右商帮在明清时期对佛山的商贸及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社会风气的影响提供了一重要佐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佛山民间慈善机构的运作与某种社会关怀,是研究晚清民间慈善、地域社会治理以及科举人物(如周树松)生平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研究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附图:佛山“祖庙”、汾江景观掠影</b></p> <p class="ql-block">佛山“祖庙”</p> <p class="ql-block">醒狮台</p> <p class="ql-block">碑廊入口</p> <p class="ql-block">碑廊</p> <p class="ql-block">位于佛山市中山公园旁的“汾江古渡口”,当年“拣选知县”周树松或许就是从广州乘船,在此处上岸进入佛山古镇,进而参观“江右义庄”,从而留下《江右义庄碑记》的。</p> <p class="ql-block">明清之际,乘船前来佛山的商贾客人官员等都在此上岸进城。</p> <p class="ql-block">【雕塑】当年古渡的来往客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