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萍//沉甸甸的稻谷

玉雪

<p class="ql-block">  在蒹葭诗社这片文学的沃野上,武悦驰老师恰如那一束沉甸甸的稻谷——谦卑地低垂着头,内里却饱含着岁月的积淀与生命的丰盈。这个比喻在我心中酝酿已久,而今终于落笔,只因我愈发觉得,再没有比这更贴切的形容了。</p><p class="ql-block"> 初闻武悦驰老师之名,是在2023年赵晖锋老师主编的《豳风》诗集中。这部收录旬邑本土九位诗人作品的诗集里,武老师的名字安静地立于期间。说来惭愧,当时的我颇感困惑:这位在本地文化圈看似并不活跃的先生,何以能跻身其中?待细细品读他的作品,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文人,从不靠喧嚣自证价值。</p><p class="ql-block"> 从他的简介中,我看到了一个扎根旬邑大地的文化守望者:职田镇武家堡村人,1983年毕业于彬县师院,大专文化程度,中学高级教师。他的教育生涯丰富多彩,曾先后任旬邑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张洪中心小学、西关小学校长,太村中学、张洪中学、职田中学副校长,马栏镇、底庙、湫坡头片区督学。更难得的是,他对文学始终怀着一腔热忱,作品常见于报刊杂志,1986年就曾荣获咸阳市《少年犯》影评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然而,真正让我为之动容的,是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淡泊与通透。且看他的《七绝·岭上观云》:“独行独处亦独吟,满眼繁华总不亲。我看云时云看我,偶来鸦雀见浮沉。”这二十八字的背后,是一个灵魂与自然的对话,是历经沧桑后的从容淡定。诗中那份“繁华不亲”的坚守,“云我相看”的禅意,恰如他本人的写照——身在尘世却不被世俗所累,心有丘壑而能淡看云起云落。</p><p class="ql-block"> 他的《七律·退休》更是将这份人生智慧抒发得淋漓尽致:“人生如寄时光短,身向斜阳欲靠边。老柳经霜出异彩,苍松傲雪获雄观。百年留取何须论?千里荣衰岂可言。看淡红尘名利事,坦荡潇洒走人间。”读至此,我不禁掩卷沉思:这哪里是退休的感怀,分明是生命进入新境界的宣言。他将自己比作经霜的老柳、傲雪的苍松,在岁月的淬炼中愈发显出生命的异彩。</p><p class="ql-block"> 在词作《柳梢青》中,他又展现出细腻深沉的情感世界:“霜满长亭,魂销鹤唳。远雁失朋,云海愁穷,乱鸦啼树。断梦难成,那堪别绪重重。念歧路,何人与同?暮色寂寥,纤云弄月,无限离情。”这般婉约缠绵,与前述的旷达超脱形成鲜明对比,却同样真挚动人。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文人形象,就在这些诗词的起承转合中渐渐清晰起来。</p><p class="ql-block"> 最近有幸读到武老师的几篇散文,更是让我领略到他除了古诗词之外的深厚文学功底。他的散文如清泉流淌,文思清晰,语言流畅,朴素中透着灵动,平凡中蕴着优雅,读后余味绵长。若论其语言风格,既有朱自清般的清丽婉转,又得老舍式的质朴幽默,更难得的是,他还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关中韵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在《汃河,生命的河流》中,他这样写道:“旬邑这地方,有山,有塬,有沟,也有汃河这么一条河。汃河就像旬邑大地的一根筋脉,从马栏山那老林子里钻出来,一路不声不响地在这方土地上蜿蜒。那河水,绿得发沉,像是把翠屏山根下的黄土都融了进去,绿得浓稠、实在。它既不像那些奔腾的大河,张牙舞爪地咆哮着;也不像清澈的小溪,蹦蹦跳跳地欢快。汃河的绿,是历经了多少岁月,沉淀了多少故事的沉稳。”</p><p class="ql-block">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拍案叫绝。这哪里是在写河,分明是在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事张扬,却内蕴深厚;看似平凡,实则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他将河流的“咕嘟”声比作“大地在夜里的低吟”,又说这声音“传进老辈人的耳朵里,就成了回忆;传进年轻人的心里,便成了期望”。这般独具匠心的描写,既富有诗意,又饱含哲理,非深爱这片土地者不能为也。</p><p class="ql-block"> 《职田中学,老时光里的老师们》更是将他的散文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九月的雨,似老天爷扯出的银线,丝丝缕缕地缝起了天与地。雨丝斜斜地飘落,一头连着天际的云朵,一头扎入职田古镇的街巷,洇出了一股独属于汉唐古地的土腥气,那味儿,像极了老地窖里尘封多年的陈酿,越品越能品出岁月的沧桑。”这般精妙的比喻,将读者瞬间带入那个被雨水浸润的古老街巷,仿佛能闻到那独特的“土腥气”,感受到那穿越千年的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 在《秋天,走进旬邑》中,他对故乡秋色的描写堪称经典:“秋是踩着塬上的田埂来的,裹着糜子刚灌浆的甜气,顺着老槐树的枝桠往下溜。这脚一沾上旬邑的土,夏末残留的那点燥意,便被一阵风卷得无影无踪。”这般生动传神的笔触,将秋天这个抽象的季节具象化为一个灵动的生命体,让人不由得感叹:唯有对故乡爱得深沉,才能写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感动的是《秋雨咸阳湖》中的这段:“一辈子生活在旬邑农村,骨头缝里都嵌着干裂的土腥气。偶尔来咸阳城住几日,浑身紧绷的筋肉竟松快下来,像被人解了捆了多年的麻绳。”这般真切的体验,如此精准的表达,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进城时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p><p class="ql-block"> 怀着深深的敬意,我通过微信向武老师请教他的阅读与创作心得。他的回复坦诚得让人动容:“我学生时文科好,理科特差,高考时语文考过全县第一,数学十几分。”这般直率的自白,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他继续娓娓道来:“师范毕业后,一直教初中语文,在教研室也分管语文。在文学方面接触的多。年轻时学写朦胧诗。北岛、食指、顾城、海子、舒婷等诗读的多。当然也爱读散文,在报刊上也发表过一些。”</p><p class="ql-block"> 当我问及他喜爱的作家时,他如数家珍:“那时我最爱读朱自清、孙犁、老舍、刘湛秋、李国平、和谷、贾平凹、赵树理、余秋雨、沈从文等人的散文(当然还有小说),古文方面,读的也比较多。诗经、诸子百家、两汉赋几乎都读过,古文观止这本书全部读过。对于唐宋八大家的诗文也看的比较多。还有历朝历代的一些著名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然而,最让我感慨的是他对自己文学道路的清醒认识:“赵局长(赵晖锋)刘敏卓及教育上的人对我原来的基础比较了解,我比较消极,除咱们诗社外,我从未参加过国家省市等诗社组织及当过什么会员。我今天给你说的是实话。没有半点炫耀的意思。因为不说这些,你不了解我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谈及创作理念,他的见解尤为精辟:“写的时候,选材很重要,要象说话一样,心平气和地用朴素接地气的语言去写。多用关中一带方言,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构思要避开众人构思的习惯套路(语言、选材、谋篇布局……),尽量在散文中包含一些哲理常理或禅味,特别要个性化写作。散文大家都会写,学生也会写。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功夫差别却很大,关键要写的有味、独特、有嚼头”。</p><p class="ql-block"> 最后,他谦逊地总结道:“我觉得写作基础是一个长期日积月累的事,不可能短时间内有很大的提高。说了这么多,比较乱,好象有点自吹自擂,但如果不说真话,又显得我不够实在。请你不要见怪。”</p><p class="ql-block"> 读完这番肺腑之言,我久久不能平静。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有多少人稍有所成便急于炫耀,而武老师却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清醒与谦卑。他说自己“思想消极”,但我却从中看到了另一种人生智慧——不随波逐流,不追名逐利,只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默默耕耘。</p><p class="ql-block"> 正如他在回复中所说:“刘敏卓当年和我一起写现代诗,写散文,我最后被时代淘汰了,2023年被赵晖锋局长介绍进咱们出书的那个组,才又接着写,也有了点收获。”这番话看似平淡,却道出了多少基层文人的真实境遇——他们或许曾被时代遗忘,但那份对文学的热爱从未熄灭。</p><p class="ql-block"> 如今,重读武老师的作品,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沉甸甸的稻谷”这个比喻的深意。他的文字之所以厚重,正是因为他将大半生的阅历、思考与情感都倾注其中。就像那成熟的稻谷,经过春播夏耘,吸足了天地精华,才能在秋日里垂下饱满的穗粒。</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人人争当“网红”的时代,武老师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不慕虚名,不逐浮利,只愿做一束沉甸甸的稻谷,在旬邑这片深厚的黄土地上,静静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芬芳。这种坚守,这种淡泊,这种将文学融入生命的执着,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最珍贵的品质吗?</p><p class="ql-block"> 作为后学,我唯有怀着最深的敬意,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摸索前行。愿有朝一日,我也能如武老师一般,成为一束沉甸甸的稻谷,用生命的积淀书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武悦驰,男,生于1960年9月26日,大专文化。爱好文学,曾在《陕西日报》、《教师报》、《北方诗刊》、《咸阳报》、《旬邑文艺》等发表诗歌散文多篇(首)。现退休在家。</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胡玉萍(网名玉雪),女,医务工作者。文学爱好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楹联学会会员、咸阳市作协会员、咸阳市书法协会会员、咸阳市女子诗社副社长、旬邑蒹葭诗社社长、旬邑县张俊彪文学艺术研究会理事。著有《玉影流年》《且听风吟》、合集《蒹葭诗集》《豳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