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大讨论】乐学之辩:当“头悬梁”遇见“快乐教育”——一场照见中国教育现状的跨时空对话

小安溪人(邹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昵称:小安溪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49990509</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拍摄+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致谢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千余年前,孔子立于杏坛,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晨钟暮鼓叩开华夏“乐学”的先河;他继而阐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将学习境界从“被动受教”擢升至“主动耽乐”,这份通透,恰是东方教育智慧最本真的底色。孟子继而言“三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与“父母俱在”“俯仰无愧”并列,更将教育之乐从个体求知的愉悦,拓展至薪火相传的生命喜悦——这份藏在平凡里的深刻,早已道破快乐教育的终极要义:乐在过程,乐在价值,乐在灵魂的唤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今,“快乐教育”一词在中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破土,却迅速被揉碎、曲解,成了家校群、教育论坛里聚讼纷纭的焦点。一边是“双减”政策落地后,家长们对“减少机械刷题、还给孩子童年”的期待,将快乐教育奉为破解“教育内卷”的圭臬——他们期待课堂能以“尊重天性”为根、“兴趣导向”为干、“情感体验”为叶,让孩子不再困在“凌晨刷题、周末赶课”的苦海里;另一边却是“中考分流”“高考独木桥”的现实压力下,不少家庭又悄悄把孩子送进“地下补习班”,直言“快乐教育是乌托邦”,甚至将其与“躺平”画等号。更有人举着“英美教育”的例子质疑:寻常孩子在游戏中消磨时光,而精英家庭的子女仍在马术、编程、辩论课上奔忙,若照搬这般“快乐教育”,岂非要让普通孩子错失向上流动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方各执一词,却都忘了两件事:一是我们口中的“快乐教育”,与孔孟笔下的“乐学”早已隔了万水千山;二是中国教育的底色,从来不是“非苦即乐”的二元对立——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到“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理念,早已为“快乐”与“成长”的平衡划出了清晰的坐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人论及“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总爱将其钉在“苦学”的耻辱柱上,斥之为压抑天性的旧糟粕,与“快乐教育”势同水火。可细究历史肌理与当下教育现状便知,这些典故的内核,恰与今日中国倡导的“深度学习”“高阶思维”不谋而合。孙敬束发悬梁,非为应付科举之逼,而是沉浸于《礼记》《春秋》的奥义,那份“虽困犹乐”的痴迷,是求知欲燃烧的温度,恰如今天孩子为解开一道物理难题、完成一项科创作品而熬夜钻研的专注;苏秦引锥刺股,不是被家人冷遇的倒逼,而是“佩六国相印”的抱负在胸中激荡,所谓“苦”,不过是理想生根时必经的阵痛,就像如今学子为实现“强基计划”目标、奔赴“专项招生”赛道时付出的刻意练习;匡衡凿壁偷光,更非为博取“勤学”的虚名,而是《诗经》里的“风、雅、颂”如磁石般吸引着他,那道透过墙缝的月光,照亮的何止是书页,更是一颗渴望丰盈的灵魂——恰似当下乡村学校里,孩子借着多媒体屏幕跟着“空中课堂”学画画、练英语时,眼里闪烁的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些典故里的“苦”,从来不是快乐的对立面,而是快乐的淬炼——就像茶农采茶需攀山越岭,匠人制瓷需千锤百炼,唯有历经一番身心的磨砺,才能尝到知识回甘的真味。这恰是孔孟“乐学”的精髓,也暗合中国“五育并举”的深意:体育教会孩子在咬牙坚持中感受突破极限的快乐,美育引导孩子在反复雕琢中体会创造美的喜悦,劳动教育让孩子在挥洒汗水中收获“自食其力”的满足——这些“快乐”,从来都不是“不费力气”,而是“为所爱、为成长甘受辛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观今日争议的症结,不在“快乐教育”理念本身,而在我们对“快乐”的认知跑偏,以及对中国教育现状的误读。有人将“快乐”等同于“无压力”,把“尊重天性”曲解为“放任自流”,以为让孩子在课堂上嬉笑打闹、不考分数就是“快乐”,却忘了学习本是一场需要专注与深耕的旅程——就像园丁培育花木,既要顺应其生长规律,亦需修剪杂枝、浇灌养分,若只知“放任生长”,孩子面对“中考分流”的筛选、未来社会的竞争时,只会因能力不足而陷入更深的焦虑。亦有人将“快乐教育”与“应试学习”对立,觉得“搞快乐就不能考高分”,却忽略了如今课堂上的“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早已打破了这种对立:孩子在“模拟博物馆策展”中学会历史知识,在“校园义卖账本计算”中掌握数学应用,在“环保主题辩论”中提升语文思辨——这些带着“快乐”底色的学习,非但没有削弱应试能力,反而让知识变得鲜活,让孩子更懂“为何而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快乐教育加剧阶层固化”的论调,更是混淆了“教育理念”与“资源分配”的边界。在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正在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乡村学校有了“特岗教师”,偏远地区的孩子能通过“专递课堂”跟着城市名师上课,“国家专项计划”为贫困地区学子打开了重点大学的大门。这些举措恰恰说明,中国追求的“快乐教育”,从来不是“精英专属的游戏”,而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有质量的教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学”路径。若将个别地区的资源差异,归咎于“快乐教育”本身,无异于将“交通拥堵”归咎于“汽车发明”,何其荒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两千年教育史,从孔子的“乐学”到孟子的“三乐”,从孙敬、苏秦的“苦中求乐”到匡衡的“借光寻乐”;再看今日中国教育——“双减”减的是无效负担,不减的是成长的责任;“快乐教育”求的是兴趣唤醒,不是对努力的否定。真正的中国快乐教育,不该是让孩子在安逸中消磨意志,而应是点燃他们对知识的热爱,让他们在攻克难题时尝到“豁然开朗”的快乐,在探索未知时感受到“柳暗花明”的喜悦;不该是让孩子逃避挑战,而应是教会他们在“中考体育满分”的冲刺中、在“科创比赛熬夜调试”的坚持中,看见成长的力量,收获自信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像“凿壁偷光”的匡衡,墙缝里的月光或许微弱,但那份“为所爱而坚持”的快乐足以照亮一生;如今的中国孩子,也该在“五育并举”的阳光下,既拥有“撒欢奔跑”的童年,也能收获“奋力生长”的勇气。当我们在“快乐教育”的迷局中争论不休时,不如回头听听孔孟的教诲,看看身边的课堂——中国教育要走的,从来不是“复制英美”的路,也不是“回归古代”的路,而是一条立足本土、兼顾“快乐”与“成长”的路。毕竟,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不是培养“不辛苦的人”,而是培养“能在辛苦中找到快乐的人”;不是塑造“逃避挑战的灵魂”,而是塑造“能在挑战中收获成长的灵魂”。这,才是跨越两千年而不朽的“乐学”真谛,也是中国教育正在践行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