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4日,秋意正浓,薄雾轻笼,古城在晨光中悄然苏醒。我们夫妻二人缓步走入回民街北院门,穿过熙攘人群,拐进化觉巷深处,一座融合中式建筑美学与伊斯兰精神的千年古寺静静矗立——西安清真大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历经宋元明清数代修缮扩建,今日仍巍然屹立,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如一盏不灭的和平明灯,映照着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交融的悠远历程。</p> <p class="ql-block">寺内庭院层层递进,石板路蜿蜒如时光之径,两侧绿植修剪齐整,映衬着红柱灰瓦、飞檐翘角,尽显唐风遗韵,庄重而不失温雅。门楼高耸,匾额上“清真寺”三字笔力遒劲,庄重醒目;石雕牌坊镌刻“钦赐”二字,无声诉说着历史的尊荣与信仰的尊严。阳光透过枝叶洒落,在石阶上投下斑驳光影,仿佛岁月在此停驻,唯余宁静与敬意在空气中流淌。</p> <p class="ql-block">礼拜大厅肃穆庄严,是信仰沉淀的中心。红色木门敞开,迎接着晨光与心灵的进入。厅内陈设简洁,无偶像崇拜,唯见彩绘梁枋流转着匠心,雕花窗棂透出静谧之光。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对独一真主的敬畏在空间中低语。正如《古兰经》所言:“他是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君主、是至洁的、和平的……”伊斯兰的“赛俩目”(和平)不仅是问候,更是信仰的核心,是心灵深处最温柔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我们轻声诵读经文节选,字句如清泉流淌心间。“全体进入在和平教里”,这不仅是召唤,更是千年古寺以沉默建筑所践行的真理。在这片清净之地,信仰与美学交融,敬畏与安宁共生,仿佛每一缕光线都在诠释着“和平”的深意——不是无争,而是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包容。</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处,亭台错落,水池如镜,倒映着蓝天与飞檐,一砖一瓦皆凝结着匠人之心,也承载着信仰之重。石桌石凳静置其间,供人休憩沉思,仿佛时间在此放缓脚步。远处现代楼宇隐约可见,而此处依旧宁静如初,宛如一道连接古今的精神桥梁,让喧嚣都市中的人们得以片刻回归内心的平和。</p> <p class="ql-block">省心楼巍然矗立,寓意深远——省察内心,回归本真。登楼远望,寺院格局尽收眼底,层层院落如心之回廊,引导人由外而内,走向灵魂的澄明。楼阁飞檐挑起天际,仿佛在提醒:真正的和平,始于内心的安宁,成于对信仰的坚守与对众生的仁爱。</p> <p class="ql-block">寺中珍藏历代碑刻、手抄《古兰经》与敕建文书,皆为历史的见证。这些无声的文物,诉说着朝廷与民间的尊重,记录着不同文明在长安这片土地上的对话与共融。它们不仅是信仰的遗存,更是和平共处的珍贵印记,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一口古井静立院角,井水清澈如初,曾滋养无数礼拜者与旅人。它不言不语,却象征着生命之源与信仰之泉——纯净、持续、无私。在这座千年寺院中,一井一水皆含深意,提醒人们:和平如水,润物无声,却能滋养整个心灵的绿洲。</p> <p class="ql-block">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曾踏足此地,驻足凝望,合掌致敬。他们或许语言不同,信仰各异,却都在这座融合中式殿堂与伊斯兰精神的圣境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文化的宁静力量。西安清真大寺,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仅是历史的,更是未来的和平使者。</p> <p class="ql-block">这座千年寺院,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处和平信仰的见证。它以唐风之形,载伊斯兰之魂,在岁月长河中默默传递着“赛俩目”的真谛。愿这份源自经典的安宁,如晨光般洒落人心,长存不息,照亮前行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