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创意激活乡村发展新引擎<br>乡村振兴的活力,藏在文化创新的密码里。广东省高州市滩底村的 “微短剧 + 三农” 实践堪称典范,这个曾产业单一的古荔村,依托 “百千万工程” 政策东风,打造粤港澳三农短剧拍摄基地,百余部本土题材作品全网播放量突破 1000 万次。村民从 “扛锄头” 变 “当主角”,古荔园成天然片场,荔枝蜜、桂圆干借镜头畅销全国,更让八音锣鼓、单人木偶戏等非遗技艺走入大众视野。这种 “文化 IP + 文旅 + 电商” 的融合模式,既守住了乡土根脉,又开辟了增收新路,印证了文化创意为乡村注入的强大动能,为全国乡村特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br>司法护航,民生底线托举振兴底气<br>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于筑牢民生保障防线。最高检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的司法救助专项活动,用法治力量为三农发展兜底。2023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已救助农村因案致困当事人 9.5 万人,发放救助金 9.8 亿元。大连金普新区 15 户樱桃种植户因火灾致贫后,两级检察机关联合农业农村部门精准施救:发放救助金解燃眉之急,农技专家现场指导复产,协调低息贷款与保险保障,构建起 “司法 + 产业 + 民生” 的综合帮扶体系。这种从 “输血” 到 “造血” 的转变,有效防止因案返贫,让乡村振兴更有温度与底气。<br>政策协同,构建全域振兴长效格局<br>乡村振兴的实效,靠系统施策与精准落地支撑。从广东 “百千万工程” 的因地制宜,到全国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衔接联动,政策协同正在形成强大合力。高州市出台 “高十条” 专项措施,设立每年不少于 500 万元的微短剧扶持资金,搭建 “创作 - 传播” 全链条服务体系;司法救助领域则通过建立 “1+8+N” 综合救助平台,实现低保、医疗、就业等资源精准对接。这种 “顶层设计 + 基层创新” 的双向发力,既破解了产业发展、民生保障中的堵点,又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在制度保障下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三农根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