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藤铁艺术展

<p class="ql-block">  走进中国工艺美术馆的安溪藤铁艺术展的展厅,入口处深绿色的背景衬着两侧如牛角般的红檐,庄重又不失灵动。中央那幅金色竖幅上写着“承创共主”四个大字,灯光静静洒落,仿佛在低语:传统与创新,从来不是对立的路,而是一条并肩前行的河。</p> <p class="ql-block">  安溪藤铁艺术是福建安溪的特色传统工艺,源于千年竹编技艺 。2014年,“安溪竹藤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世纪90年代初,以陈清河为代表的工艺人将藤与铁巧妙结合,开创藤铁工艺。其作品将自然元素与生活场景深度交融,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如花草鸣虫摆件、淘气猫咪铁艺花盆等 。安溪是“中国藤铁工艺之乡”,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当地第二大特色支柱产业。</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四幅淡黄底的铁艺画作静静悬挂,梅花傲雪、竹影婆娑、菊绽秋霜,墨色浓淡之间,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深情的凝望,与展厅里的每一件作品共享一种精神——以手传心,以形载意。我想,这大概就是“承”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一尊牛形雕塑立在角落,金属镂空的线条勾勒出它稳健的姿态,头微低,尾高扬,仿佛正从岁月深处走来。它不喧哗,却有力地站在那里,像一位沉默的守艺人,背负着代代相传的手艺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一个三足花瓶静静立着,球形瓶身有编织纹理,金属装饰若隐若现。它不像陈列品,倒像某户人家祖传的老物件,盛过花,也盛过节气。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没有争执,只有一场温和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三位戴宽檐帽的女子雕塑并肩而立,手持花篮,身姿轻盈。她们的轮廓被镂空处理,光影穿过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我驻足良久,仿佛听见她们在低语,讲述着安溪女人如何将藤条编成生活,又如何把日子编成诗。</p> <p class="ql-block">一只长颈鹿从金属丝中探出修长的颈项,螺旋状的装饰缠绕其上,像是藤蔓攀上了时间的枝干。它不奔跑,却让人感到一种向上的动势,仿佛在说:传统不必匍匐,也可以昂首前行。</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一头成年象与小象相依,象鼻轻触,温柔得让人心颤。镂空的金属身躯透出背后的暖橙色光晕,像是夕阳落在老匠人布满皱纹的手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只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情感的传递——是父亲教儿子打第一根铁条时,眼里闪过的光。</p> <p class="ql-block">一棵金属树在米色背景前舒展枝条,蓝花点缀其间,树下两人依偎,似在低语。这场景太像安溪的傍晚,邻里坐在藤椅上闲谈,风穿过铁艺窗棂,带来茶香与笑语。艺术从未远离生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活着。</p> <p class="ql-block">两只金属丝编成的昆虫栖在枝头,巢穴里还缀着苔藓。细节精致得让人屏息——它们不是标本,而是生活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四位女子手持乐器,裙摆镂空,金光微闪。她们静止,却像在演奏。我闭眼,仿佛听见了藤条与铁丝交织的声音,那是安溪的节拍,是手艺人指尖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三只大象依偎成心形,幼象在中间,成年象耳上还雕着蝴蝶纹样。这画面太暖,暖得让人想落泪。技艺的传承,原来也可以如此柔软——不是冷冰冰的工序,而是血脉里的相守。</p> <p class="ql-block">两只仙鹤立于红幕前,一低首,一昂颈,姿态如舞。它们由黑金属丝编织而成,轻盈得仿佛下一秒就要飞走。我忽然觉得,这些作品不只是“展品”,更像是从安溪山水间飞出的精灵,带着泥土的气息与天空的梦。</p> <p class="ql-block">一头大象昂鼻向天,金属丝密密缠绕,光泽流动。它不怒而威,却又带着几分温柔。这让我想起展览手册上的一句话:“刚柔并济,是藤与铁的哲学。”原来最坚硬的材料,也能塑出最深情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母亲怀抱婴儿,线条极简,木质底座温润。没有五官,却满是爱意。我想,这或许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不靠细节取悦眼睛,而是直击人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母亲撑伞,女儿跟随,金属铸就的身影在浅墙前缓缓前行。雨没下,但那份守护却真实得让人心颤。原来最柔软的情感,也可以用最坚硬的材料表达。</p> <p class="ql-block">展台一排装饰品依次排开:象、牛头、羊首、人形……每一件都带着繁复的纹饰与沉静的光泽。它们不再只是器物,而像一个个符号,记录着这片土地的信仰、审美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金猴蹲立,通体由细碎的金属片拼成,阳光照过,周身泛着细碎的光。它微微前倾,眼神灵动,像是刚从老匠人的梦里跳出来,带着几分顽皮,几分机敏。我笑了,这不正是创新的模样?在规矩中翻腾,在传统里跃动。</p> <p class="ql-block">一对长颈鹿雕塑并立,身上纹理繁复,像是用铁丝绣出的锦缎。它们静静站着,却让人感到一种无声的陪伴。就像那些默默坚守的匠人,不高声呐喊,却用一生写下执着。</p> <p class="ql-block">一头棕黄的牛立在红墙前,全身由编织材料构成,稳重而有力。它让我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做人要像老牛,走得慢,但每一步都算数。”这头牛不耕地,却耕着记忆。</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女性全身由编织篮构成,头是篮,身是篮,手中还提着一只小篮。她站在浅黄背景前,质朴得动人。我不由想到那些坐在门口编藤的老妇人,手指翻飞,岁月静好。她们不曾署名,却是这门艺术最深的根。</p> <p class="ql-block">  安溪藤铁艺术制作流程核心分6大步骤,每一步都需手工精细把控,兼具技艺与耐心:</p><p class="ql-block"> 1. 选材备料:精选东南亚进口的坚韧藤料(如印尼藤)和防锈铁丝,藤料需晾晒、蒸煮去虫防腐,铁丝则按设计截剪、弯制成基础骨架。</p><p class="ql-block">​2. 造型焊接:工匠根据设计图,将铁丝焊接成桌椅、摆件等产品的立体骨架,确保结构稳固、线条流畅。</p><p class="ql-block">​3. 藤料处理:将预处理后的藤料劈成细藤条或藤丝,部分需浸泡软化,方便后续缠绕、编织。</p><p class="ql-block">​4. 藤铁结合:手工将藤条/藤丝缠绕在铁架上,或采用编、织、绕、缠等技法,填充骨架空隙,形成兼具质感与美感的表层。</p><p class="ql-block">​5. 打磨修整:用细砂纸打磨成品表面,去除毛刺、焊点,避免使用时划伤,同时让藤料触感更细腻。</p><p class="ql-block">​6. 涂装保养:根据设计需求涂刷环保清漆或染色剂,既保护藤料防开裂、铁架防生锈,也提升成品的视觉质感,最后晾干即可。</p> <p class="ql-block">摄影 : 梦 文字: 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