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数学的严谨遇上思政的温度,会碰撞出怎样的课堂火花?昨日,在三年级(1)班教室一堂以“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为主题的混合运算知识梳理公开课,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的边界,将“团结合作、分享共进”的思政理念融入知识探究,让孩子们在算理与协作中,既掌握了数学知识,更读懂了“中国人的脊梁”。</p> 情景导入:小视频里藏着“大道理” <p class="ql-block"> “数学需要独立思考,但更需要一群人并肩的力量。”课堂伊始,邱水清老师的一句话便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随后,一段“蚂蚁合力搬面包屑”的短视频缓缓播放:小小的蚂蚁们分工明确,有的在前拉、有的在后推,原本远超自身重量的面包屑,竟在集体协作中被顺利运回巢穴。</p><p class="ql-block"> “原来一只蚂蚁搬不动的东西,一群蚂蚁就能做到!”“它们没有只顾自己,而是一起努力!”视频结束后,孩子们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老师顺势引导:“今天我们也像小蚂蚁一样,分成3个小组,用合作的方式完成‘混合运算知识梳理思维导图’,看看哪组能把‘分散的知识星点’聚成‘完整的知识火焰’!”简短的导入,既点燃了学生的合作热情,更让“团结”的种子悄悄在心中发芽。</p> 知识探究:思维导图里的“协作密码 <p class="ql-block"> 随着邱老师的指令,课堂瞬间变成了“协作工场”:小组们围坐在一起,对着课本标注“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核心要点;有的学生拿着彩笔,认真记录同伴提出的“容易漏看小括号”“加减乘除混算时跳步出错”等易错点;还有的学生主动分享自己之前做错的题目,提醒组员避开“陷阱”。没有一人“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人“独断专行”——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同伴的讲解下弄懂了“括号的优先级”,思路清晰的学生则耐心倾听他人的补充建议。当3组思维导图陆续完成时,画纸上不仅呈现了“运算顺序→易错点→典型例题”的完整知识框架,更写满了“分工”“互助”“补充”等看不见的“协作密码”。</p> 成果展示:分享中看见“彼此的光” <p class="ql-block"> 邱老师展示了每组同学制作的是思维导图并请每组派代表,说说是怎么完成思维导图的?每个小组代表都滔滔不绝的讲述着自己小组的思路。最后老师笑着点评:“你们不仅梳理了数学知识,更学会了‘倾听’与‘帮助’——这就是‘散是满天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聚是一团火’,合在一起就能更亮!”随后,孩子们还主动提出“自己出题考大家”,纷纷走上黑板书写混合运算题、演示解题步骤,原本枯燥的“巩固练习”,变成了一场充满成就感的“知识分享会”。</p> 思政升华:课堂尽头连着“家国情怀” <p class="ql-block"> 课堂尾声,一段“中国发展史”的短视频震撼播放,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邱老师的声音温柔而定,“我们的祖先靠勤劳勇敢、团结奋进,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今天的中国,靠无数人的‘聚火成炬’,才有了山河壮丽、繁荣昌盛。少年强则国强,希望你们把课堂上的‘合作精神’带回去,做一颗闪亮的‘星’,未来也能为祖国‘聚成火’!”</p> 课后评课:以课为镜,共探“思政+学科”新路径 <p class="ql-block"> 公开课结束后,听课教师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展开热烈研讨,从教学设计、学生互动、思政渗透三个维度,提炼亮点、提出建议,为“思政+数学”的课堂实践提供了更多思路。</p><p class="ql-block"> “这堂课打破了‘数学只讲题、思政只说教’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思政+学科’的无限可能。”评课组长在总结时强调,好的思政课不是“额外添加”,而是“深度融合”——要找到学科知识与价值理念的“契合点”,让知识传授成为价值引领的载体,让价值引领成为知识探究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此次公开课与评课,不仅是一次教学展示,更是一次“思政育人”的集体思考。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更多“有知识、有温度、有力量”的课堂,让每一堂课都成为“育分”与“育人”的双向奔赴。</p> <p class="ql-block">图文:黄淑芬</p><p class="ql-block">编辑:黄淑芬</p><p class="ql-block">初审:黄梅英 虎光辉</p><p class="ql-block">复审:熊旭锋 甘丽珍</p><p class="ql-block">终审:罗贵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