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部分:光耀齐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延续数千年的山东文明在艰难转型之后,融入红色文化基因,进入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新阶段。1921年春,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山东成为国内共产党早期组织六个创建地之一。从波涛汹涌的工运铁流到云水激荡的农民暴动,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到改天换地的奠基伟业,山东党政军民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使命担当,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光耀齐鲁,山东文明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新生。 <b>第一单元:红色文化 时代归旨</b><div><b><br></b>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的内在驱动下,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时应运而生。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和发展,为灾难深重的齐鲁大地带来了黎明曙光。山东工人运动犹如滚滚洪流,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div> <b>1.苦难抗争 劳工神圣</b><div><b><br></b>近代工业的萌发,引起生产关系的新变动。山东的工人阶级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后,主要存在于帝国主义侵华企业、早期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工业。工人阶级身受重残酷压迫,是中国历史上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div><div><br></div><div>至1919年,以铁路、矿山、纺织、机械制造等行业为主体的山东产业工人已达10余万人。</div><div><br></div><div>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陆续向俄、法、英等协约国派遣劳工。在欧洲西线战场上,近15万华工与英法军队并肩作战,其中8万人为山东人。</div><div><br></div><div>华工在欧洲战场和俄国东线战场从事大量战争支援和后保障工作,是中国参加一战最主要的形式,为协约国取得最终胜利为恢复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div><div><br></div><div>“劳工神圣”的冲天呐喊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成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新的政治认知。</div><div><br></div><div>1918年6月9日法国《镜报》刊登一战华工修缮前线战场铁路的消息。</div><div><br></div><div>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数万名旅俄华工参加红军,投入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战斗。</div><div><br></div><div>华工对于一战的历史贡献是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的主要因素。华工的付出和牺牲为欧洲和世界恢复和平以及战后重建作出了贡献。</div> <b>2.誓死力争 还我青岛</b><div><b><br></b>“山东问题”是20世纪初中国的焦点问题。1919年初,中国在一战后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国内轰轰烈烈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具有切肤之痛的山东民众率先奋起,进行集会、请愿等一系列斗争,成为全国反帝爱国运动的前奏。山东是全国五四运动发起最早、时间延续最长、社会各界参与最广泛、斗争最激烈的地区。山东是全国最早也是唯一向巴黎和会直接派出请愿代表的省份。在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不懈抗争下,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收回青岛和胶济铁路主权。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齐鲁书社和励新学会是山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被当时进步报刊称为“济南文化运动之曙光”。</div> <b>3.建党伟业 创榛辟莽</b><div><b><br></b>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搜查,党的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div><div><br></div><div><b>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b></div><div><br></div><div>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斋,山东诸城枳沟镇大北杏村(时属莒县)人,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1925年8月,因长期积劳成疾在青岛逝世。</div><div><br></div><div>邓恩铭(1901-1931),贵州荔波人,水族,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1931年4月5日被国民党杀害。</div><div><br></div><div>1921年夏,山东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工会性质的产业工人组织——津浦铁路济南机厂工人俱乐部成立,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工会之一。</div><div><br></div><div>1921年5月,王尽美等人创办《济南劳动周刊》(1922年7月改名《山东劳动周刊》),是山东第一份工人报刊,在工人之间产生广泛影响。</div> <b>4.黎明曙光 大道薪火</b><div><b><br></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震动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1919年9月,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中国第一篇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传统文化,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div> <b>5.工运铁流 异军突起</b><div><b><br></b>1924年,国民大革命在全国兴起,山东工人运动犹如滚滚洪流。王尽美亲自起草的《山东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宣言》是山东人民讨伐帝国主义的战斗檄文。1925年2月,山东党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和青岛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宣告成立胶济铁路总工会。对此盛事,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的邓中夏称赞“异军突起”“难能可贵”。</div> <b>第二单元:十年磨砺 浴火涅槃</b><div><b><br></b>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在残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山东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百折不挠,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农民暴动英勇悲壮,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在20世纪30年代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下,山东农村经济日益衰落、工商业艰难发展,使爱国进步人士进一步思考探索救国道路。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左翼文化在现实主义道路上高歌前进。</div> <b>1.雄关漫道 坚若磐石</b><div><b><br></b>中共山东临时省委机关报《山东红旗报》(1931年2月7日“二七”纪念特刊)秘密发行。中共山东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逐渐把工作中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发动了多次农民武装暴动。1933年7月山东省委遭到破坏后,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长达两年之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全省各地党组织顽强不屈地独立坚持斗争,积极寻找上级党组织,重建山东省委。济南乡师党支部在恢复发展党组织和重建山东省委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摧不垮的战斗堡垒”。</div> <b>2.拯救农村 振兴工商</b><div><b><br></b>20世纪30年代,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拯救农村”乡村建设运动。山东省政府关于准予齐鲁大学在王官庄等处成立齐大乡村建设实验区的函。乡村建设运动不能解决土地这一根本问题,得不到农民阶层的支持,抗战爆发后运动归于失败。20世纪30年代的山东,正是军阀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经济政治侵略的时期。面对外资势力步步紧逼和官僚军阀的摧残压榨,屡受挫折、起伏不定的民族工商业发展举步维艰。“山东火柴业中之最著者”——济南振业火柴公司于1937年被迫停工。</div> <b>3.左翼文化 骁将云集</b><div><b><br></b>1930年,在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山东文坛也汇集了老舍、王统照、沈从文、闻一多、胡也频、丁玲、萧军、萧红、臧克家、洪深等为代表的文化学者,成就了山东左翼文化的空前繁荣。</div> <b>第三单元:团结抗战 全国模范</b><div><b><br></b>山东是中国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最早最深的地区之一。在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3800万齐鲁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万众一心,浴血奋战,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民主主义新山东蓬勃兴起,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深入发展。</div> <b>1.浴血齐鲁 众志成城</b><div><b><br></b>同仇敌忾 抗目救亡。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东北三省。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下,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山东党组织领导发动济南、青岛、曲阜等地学生参加抗日请愿活动。</div> <b>2.正面战场 守土有责</b><div><b><br></b>1938年3-4月的台儿庄大捷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歼灭日军1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游击司令兼聊城县长范筑先积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成为全国统战工作的典范。</div> <b>3.对敌斗争 砥柱中流</b><div><b><br></b>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山东党组织毅然担负起抗日救亡的历史重任,始终高举团结抗战的旗帜,带领3800万齐鲁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御外侮,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派兵去山东”。1939年5月的陆房突围战是山东八路军抗战期间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1943年11月,山东军区鲁中军分区11团3营8连93名指战员扼守南北岱崮,与20倍于己的日伪军血战18天,创造了八路军战史上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战后山东军区授予“英雄岱崮连”光荣称号。1943年初的郯城战役是八路军运用“翻边战术”取得反“蚕食”胜利的经典范例。1943年11月19日,滨海军区发起赣榆战役。1944年8月,渤海军区打响了解放利津战役。利津攻坚战是渤海军区部队首次取得对城市攻坚作战的胜利。</div> <b>4.铜墙铁壁 人民战争</b><div><b><br></b>抗战期间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和自卫队发展至200万余人。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党政军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共御敌寇,陷敌于人民战斗的汪洋大海之中。1941年12月20日的渊子崖保卫战谱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农民自发组织的最具民族不屈精神的浴血保卫战。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渊子崖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转战冀鲁豫军区的回民支队被冀中军区授予“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铁军”。铁道游击队和微山湖大队、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以微山湖为依托,战斗在津浦、临枣百里铁道线上,被萧华将军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div> <b>6.局部执政 蒸腾向上</b><div><b><br></b>为使山东成为八路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基地,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抗战时期山东建立了全国唯一基本以一省区为主体的抗日根据地、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是执行中央十大政策的模范,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iv><div><br><b>统一领导。</b>1942年4月,刘少奇同志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委派来山东指导工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解决了山东抗战工作的各项重大问题,统一了军事指挥,决定了山东工作的战略方针、部署等问题,确立了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中心任务,扭转了山东抗战的被动局面,为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顺利度过抗战的艰苦阶段起到了关键作用。1940年7月,山东省联合大会在沂南开幕,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标志着山东正式建立了基本以一省区为主体的抗日根据地。</div><div><br><b>“三三制”。</b>1940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分局实行“三三制”原则。</div><div><br><b>精兵简政。</b>1941年12月,中共山东分局机关和115师司令部三次进行精兵简政,减轻了人民负担。</div><div><br><b>整风运动。</b>1942年到1945年,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山东党组织开展整风运动,从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div><div><br><b>减租减息。</b>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改革,开展减租减息,使人民群众从如山的重负中解放出来。</div><div><br><b>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b>1940年11月11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颁布《人权保障条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人权保障条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并公开发表的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div><div><br><b>大生产运动。</b>胶东军区兵工厂生产的大量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至1947年末,胶东兵工成为全国总产量最高的兵工生产单位)。</div><div><br><b>13万两黄金送延安。</b>抗战时期,山东党组织领导胶东军民向延安先后运送黄金13万两,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经费保障。</div><div><br><b>时事教育。</b>作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机关报,1939年创刊的《大众日报》是迄今为止全国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div><div><br></div><div><b>抗大一分校</b>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敌后根据地十二所分校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培养青年干部最多、参加战斗最多、取得战果最大的一个分校。</div> <b>6.巨大牺牲 伟大贡献</b><div><br>在1945年4月中共七大开幕式上,主席台两侧各悬挂一幅贺幛,左侧来自陕甘宁边区,右侧来自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充分说明了山东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政府。1945年8月13日,山东省政府正式成立,这是全国范围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政府,它标志着山东人民在政治上取得重大胜利,为山东历史掀开崭新的一页。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1945年8月11日,山东军区五路大军对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大反攻,取得重大胜利。1945年8月,冀鲁豫军区展开大反攻作战,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形式发布《终战诏书》,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div> <b>第四单元:沂蒙精神 历史丰碑</b><div><b><br></b>“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诞生于沂蒙老区、发展于齐鲁大地,从民族苦难中、从战火纷飞中、从艰苦奋斗中一路走来的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齐鲁文化与民族精神铸就的历史丰碑。</div> <b>1.党群同心 军民情深</b><div><b><br>“党群同心”</b>是伟大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与把握历史前进规律的内在统一,实行民主选举、减租减息、社会教育、改善民生等前所未有的政治实践和社会运动,使山东人民经济上翻身解放、政治上当家作主、思想上摆脱桎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由此而铸就的党群同心,奠定了沂蒙精神的政治根基。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政治改革,基层政权由直接选举产生,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从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废除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出了山东农民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div><div><br><b>“军民情深”</b>是伟大沂蒙精神的鲜明特质,是党群同心最具体鲜明的展现。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了人民安危出生入死、前赴后继;广大人民群众将党视为救星,把人民军队当作子弟兵,舍生忘死、拥军支前,倾其所有无私支援革命战争。在同心向党、鱼水情深的双向互动中,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1942年11月,胶东军区5旅13团7连2排6班10名战士在位于乳山的马石山掩护近千名群众转移,与日伪血战到底,全部牺牲,被誉为“马石山十勇士”。</div> <b>2.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b><div><b><br>“水乳交融、生死与共”</b>鲜活生动地表现了沂蒙精神的鲜明特质与深刻内涵,展示了沂蒙精神独有的血肉与筋骨,也是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然结果。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建立了生死与共、牢不可摧的血肉联系。</div><div><br><b>(1)胶东乳娘</b></div><div><br>300多名胶东乳娘视革命后代为己出,尽管历经日军频繁“扫荡”和多次迁徙,胶东育儿所的1223名乳儿无一伤亡。胶东乳娘用大爱书写了一段人间奇迹。</div><div><br><b>(2)沂蒙红嫂</b></div><div><br>沂蒙山区伟大的女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div><div><br></div><div>明德英,女,山东沂南人。1941年11月,她用乳汁救活了一名身负重伤的八路军伤员。1943年,又抢了八路军战士庄新民。</div><div><br></div><div>王换于,女,山东沂南人。她创办了战时托儿所,照料抚养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后代近百名。</div><div><br></div><div>祖秀莲,女,山东沂水人。她冒着生命危险救护山东纵队伤病员郭伍士。日军“扫荡”期间,帮助抗大一分校掩藏文件和物资。</div><div><br></div><div>“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和公方莲)是解放战争时期在沂蒙革命老区涌现出的女英雄群体。</div><div><br></div><div>为了支援前线作战,山东解放区承担过运输等任务的民工超过1000万人次。广大支前民工翻山越岭,长途跋涉,顶着敌人炮火,将军用物资源源不断送上战场。</div> <b>第五单元:命运决战 支援全国</b><div><b><br></b>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的重要历史时期,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指引的解放区新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山东是全党全军北上南下的战略枢纽、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和华东战场的重要战略基地。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序幕都从山东揭开。齐鲁儿女1106万人次踊跃支前,近百万人参军,南征北战,支援全国,用牺牲、奉献、实干、担当诠释了山东人的厚德大义。</div> <b>1.战略枢纽 主要战场</b><div><b><br></b>从1945年10月下旬起,中共中央局和新四军军部率主力部队北移山东。“双十协定”签订后的第二天,国民党军在伪军配合下抢占济南;同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国民党军在青岛登陆,山东军民被迫进行自卫反击。鲁南战役——坦克变成废铁堆。1947年1月打响的鲁南战役,首创人民军队在华东战场一次歼灭国民党2个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的纪录。</div> <b>2.大众文艺 前进号角</b><div><br>为支援解放战争,发展、巩固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在新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下,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指引的解放区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山东解放区恢复发展各种形式的大众教育,创造新文艺,破除迷信,宣传科学。</div> <b>3.争夺要地 战绩丰功</b><div><b><br></b>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由此爆发。山东是国共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和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发生过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济南等重大战役。华东野战军曾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全国各地战绩最大的军队”。</div><div><br><b>(1)孟良崮战役——七十四师无地逃</b></div><div><b><br></b>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孟良崮战役,重挫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div><div><br><b>(2)莱芜战役——南征北战出奇兵</b></div><div><br>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举行莱芜战役,歼敌7万余人,开创了歼灭敌集团军的先例。</div><div><br><b>(3)鲁西南战役——战略进攻第一仗</b></div><div><br>1947年6月30日晚,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举突破被国民党军认为高枕无忧的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黄河渡口船工不顾蒋军敌机轰炸和炮火,全力协助我军渡河。</div><div><br><b>(4)济南战役——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b></div><div><br>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以14万人组成攻城集团,以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集团,举行济南战役,歼敌10.4万人。</div> <b>4.南征北战 驰骋全国</b><div><b><br></b>向前,向前,向前!挥师南下的解放大军中多的是山东人民的优秀儿女。历史证明没有山东军民的大支前,就没有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就没有大军南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势如破竹。没有山东干部的大南下,就没有支援全国、巩固新生红色政权的坚定基石。</div><div><br>1947年10月起,渤海军区教导旅向西北进军,挺进天山,在解放全中国、保卫边疆、遏制“疆独”的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div><div><br>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主体为原山东解放军第7师和新四军第7旅)顽强堵截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10万人马。</div><div><br>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div><div><br>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div><div><br>1950年3月,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所属第40、43军(以挺进东北的山东军区部队为主)强渡登陆海南岛。</div><div><br>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所属第18军部队(一部由八路军山东纵队第6支队沿革发展而成)进驻拉萨,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部分:阔步征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历史发展进入新纪元。70多年来,山东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改革创新,在诸多领域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前列,进入新时代,山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时代大势,着眼全国大局,“牢记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阔步踏上中国式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新征程!齐鲁大地,红色沃土,革命文化厚重博大,革命文物资源星罗棋布。 <b>旭日东升 红旗飘扬</b><div><b><br></b>中国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来英勇无畏、果敢奋进的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觉醒起来、团结起来,用血泪、勇毅、智慧和力量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齐鲁大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山东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div> <b>“我们将以最大努力,在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为实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各项决议,在全山东境内,实施人民民主专政,加强经济的、文化的建设,有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建设人民新山东而奋斗。”</b><br><br>——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军区联合致毛泽东及中央人民政府电(1949年10月2日) 齐鲁大地,红色沃土。革命文化厚重博大,革命文物星罗棋布。截至2022年底,山东全省革命纪念类博物馆数量、国务院公布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数量和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浩若繁星的革命文物资源历史性串联起丰富的革命文化线路,构建出山东革命历史的脉络清晰,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山东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b>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b><div><b><br>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b></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习近平</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束语</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大道之行,接力求索。近代以来,山东人民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矢志探索,艰难玉成。百年嬗变、光耀齐鲁,铸就了<b>“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b>的沂蒙精神,激励着后世万千齐鲁儿女不辱使命,牢记重托,不断续写“走在前,开新局”的壮丽篇章。<div><br><b>“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b>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人民必将继续坚定文化自信,赓续精神血脉,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路上阔步前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