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大讨论】放下执念,看见教育里的万千光芒

薛陶净雅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薛陶净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73549030</p> <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从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而是“静待花开”的守望。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育是等待的艺术,要留足灵魂发育的时间。”唯有放下较劲的执念,才能触摸到教育最本真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差生”本不差,只是衡量的尺子太短。老师不妨先放过自己,再卸下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他们在班级里成绩平平,放到全校或许不算垫底;拓展到全县、全省,甚至可能是潜藏的佼佼者。用班级的尺度丈量,他是“差生”;用世界的视野审视,他或许是未被发现的天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教育从不是拯救,而是陪伴生命生长。教师不该是雕琢固定形态的雕刻师,而应是守护多样成长的园丁;我们培育的是鲜活的生命,而非千篇一律的作品。教师从非全知全能的救世主,更像是与春天同行的旅人。当我们接纳教育必然存在的“未完成性”,才能看见每个生命绽放时,那千百种绚丽的姿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差生”永远无法被“消灭”,却能被温柔以待。就像十个手指头长短不一,所谓的“差生”本就是教育生态里的自然存在。教育的意义从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发现每个生命的闪光点。教师当秉持“宽容不纵容,关注不较劲”的态度,放下改造他们的执念——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孩子,终会在属于自己的时节里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让花成花,让草成草,才是教育最好的模样。不必强求每个孩子都成为盛放的花,若他是一株草,也自有盎然的春意,能成为校园里独特的风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草成草,世界才会拥有丰富的色彩。不是每颗种子都要长成参天大树,小草同样有装点春天的权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多年后,最念你的或许是曾被称作“差生”的孩子。教书越久越能明白:时光沉淀后,记得老师好的学生里,“差生”往往多于“优生”。优生记得的是课堂上的知识,差生铭记的是相处时的恩情。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他们,多给一些阳光,即便不能让他们光芒万丈,也能为他们曾如乌云般的生命,镶上一道温暖的金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教育从无“必须让每个孩子都优秀”的标准答案,放下这份执念,才能真正看见每个孩子身上,那独一无二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