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垃圾房,成了最大的“垃圾”

逍遥客

<p class="ql-block">在乡下的村落里,形形色色的垃圾箱本是再寻常不过的风景。水泥的、铁皮的,风吹日晒下略显斑驳,却与田埂,民房浑然一体,透着一种随性而踏实的乡土气息。然而几年前落户的那批“高档垃圾房”,至今仍像是从城市误入乡野的“异客”,带着一股难以言说的疏离与突兀。</p> <p class="ql-block">论“配置”,它们称得上“四五星”标准——落地价动辄小几万元,墙体油漆光亮,口号式宣传语尤其醒目,还配备了监控与洗手池。它们立在村口和路边,仿佛一块精心打造的“乡村环境升级”标牌,光鲜亮丽,却始终与环境格格不入。</p><p class="ql-block">村里有人说,这样一个“房子”的造价,足够把家家户户通往自留地的坑洼土路铺平硬化,让老人们不再战战兢兢地踩着泥滑的田埂去料理菜地;也足够把河边长满青苔、湿滑难行的埠头重新砌好,让浣衣的妇人们安心捶打衣衫;甚至还能换掉村头那几盏昏暗老路灯的灯泡,让晚归的乡亲不再摸黑前行。</p> <p class="ql-block">可惜,这“高档货”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融入村庄尚未改变的生活习俗。村民们拎着垃圾袋,依旧习惯性地走向那些旧垃圾箱——掀开盖子,随手一倒,不用多走几步,更不用等待那扇厚重铁门“吱呀”半天才能打开。收垃圾的师傅也嫌麻烦,旧箱子一勾就能将垃圾倒进车斗,比操作这些“高大上”的新设施省事得多。</p> <p class="ql-block">于是,没过多久,垃圾房的铁门就一直锁着了,这将那“四五星”的体面与村庄的烟火气彻底隔绝开来。</p><p class="ql-block">如今,这几座“高档垃圾房”就那样杵在村边、路口,成了一处最“贵重”的摆设。没人明说它不好,可路过时,脚步总会不自觉地慢半拍。它不发臭,却比村头那污水处理池更让人扎眼;它不占多少地,却像一块放错了位置的石头,沉沉地压在人心头。</p> <p class="ql-block">乡村的日子,从来不是靠“标牌”撑起来的。那歪歪扭扭却能遮风挡雨的鸡窝,那些破了个口却顺手好用的旧垃圾箱,都比这座“高档建筑”更贴近人心。不是村民觉悟不高或不文明,他们看重的不是“档次”,而是“实在”——是能让他们少走几步路、少费些力气,是能跟着他们的生活节奏运转的东西。</p><p class="ql-block">那些忙着制定“标准”、推动“升级”的人,或许忘了俯下身来,看看真实的生活:田埂要顺着地势修,水渠要跟着庄稼走,给乡村的一切,得先问问乡村需要什么。得先弯下腰,听听清晨埠头的捣衣声,看看傍晚村民拎着泔水桶走向旧垃圾箱的身影,闻闻田埂上那股清新的泥土芳香。</p> <p class="ql-block">也许当初没把它建得这么“高档”,不用那么昂贵的水龙头,也不需那些漂亮的口号语,只做一个简简单单、能随手推开的小房子,是不是现在早已装满了垃圾,而不是空荡荡地、冷清清地立在那里。</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一天,它会真当垃圾被移除,那些材料变卖的钱会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比如修补通往自留地的土路,比如加固河边的埠头;又或许,它会一直立在那里,直到漆皮生绣,成为老人们口中“当年那个没用的大房子”。</p> <p class="ql-block">但无论如何,它都应该成为一个提醒:给乡村的关怀,不该是悬在半空的“星级标准”,而该是落在实处的“柴米油盐”;不该是看上去漂亮的“标牌工程”,而该是让村民走在土路上不沾泥、蹲在埠头边不心慌的贴心设计。</p> <p class="ql-block">不是所有光鲜亮丽的东西,都适合乡村。真正的乡村建设,不是贴金镶玉,而是贴着人心,落在地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