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商鉴:锦袜与洼地的资本叙事

明月如洗

<p class="ql-block">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记载有一个“杨贵妃袜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据说唐玄宗逃四川,到了马嵬坡驿站。在佛堂前的一棵梨树下,高力士奉命拿了根绳子给杨玉环并说:皇上说,让您自行了断,否则,我们大家都走不了。</p><p class="ql-block"> 驿站里有个老妇人,极有眼光,待贵妃香消玉殒后,收得其锦袜一只。相传,住店的客人,想要看一下这只袜子,必须付一百钱才行。老妇人,因此而发家致富。</p><p class="ql-block"> 这基本上就是后世“名人崇拜”“粉丝经济”的肇端和雏形了。</p><p class="ql-block"> 那老妇人是很有商业眼光的。贵妃的袜子,很多人都想亲眼一睹,贵妃的玉脚有多大?贵妃到底有多妩媚?唐玄宗会亲自替贵妃穿袜吗?这只锦袜是哪里生产的,有着什么样的工艺?客人想要问的问题太多了,他们太好奇,有的也许仅仅是想闻闻,有没有贵妃的体味呢。</p><p class="ql-block"> 笔者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人上北京握了领袖的手,数十天不洗,为的就是让别人也来握一握,沾沾伟人气。这也算是另一种名人崇拜吧。只是不知道当时那人会不会让人握一握也收他大几个铜板。</p> <p class="ql-block">  再来说说唐代 “窦公”的生意经,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窦家酒炙地》记载,唐朝崇贤,有窦家,是璟仆射的先人。他体单力薄,不善于生产劳动,做不了体力活,却有极好的生意头脑。</p><p class="ql-block"> 他家在京城内有一块空地,与一大太监为邻,这太监发达后,想要他家的地。按市场估价,这块地,最多值个五六百千而已。窦公于是找到大太监:您想要我这块地吧,我将它送给您。窦也不说什么价,但他提了个条件:将军啊,我有老朋友在江淮,我想去投奔他,我希望您给我写几封推荐信。嘿,他老人家估计是想找个保护伞。</p><p class="ql-block"> 大太监很高兴啊,自己的地盘得到了有效的扩张,而且这么顺利,平价能买到,他就付给窦公三千缗钱,还认真写了推荐信。</p><p class="ql-block"> 这窦公,一块烂地,卖了数倍的钱。家业由此开始发达。</p><p class="ql-block"> 他来到东市,看中了一块洼地,这洼地都是水,脏得很,于是凭大太监的关系向有关部门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他想出一个计策,让家里的佣人们,做了很多色香味俱全的煎饼,这些煎饼被装到了大大的盘子里,他在地里设了好多块小牌牌,招呼了一帮小孩:你们站在上边,谁将砖头扔中下面的目标,就得一个煎饼。呵呵,那些小屁孩,一下子就很起劲地扔砖头、扔石头、扔土块。小屁孩们,奔走相告,扔扔砖头就有煎饼吃!他们每天不知疲倦扔砖头,赢煎饼,扔砖头,赢煎饼。没过多久,低洼的地方,就填充了十分之六七,看看基础填得差不多了,窦公找来劳动工人,将好土堆上,填平。他在这里开了一个涉外宾馆,专门用来接待富裕的波斯商人,营业额每天都在一千文以上。</p><p class="ql-block"> 干不了重体力活,并不等于不是人才。窦公的起家,简直可以写进 MBA 经典教材。既做了好人,又得了大利,名正言顺地掘到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他得到了保护伞,那换他地的大太监,永远觉得欠他个人情,如果窦公碰到什么大难题,相信大太监会出面,甚至不用出面,只要让人知道他有大太监的保护信,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没有哪个部门敢这么不识趣。窦公让洼地升值,同样需要眼光。低价拿地,巧妙填地,让别人眼中的差地变成了聚宝盆。现代那些地产大老板,有很多干的都是这一类事,先拿地,制造悬念,待价而沽,最后卖出好价钱。</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两个故事,笔者想分析一下,一个人是否有以下营商特质,或者说是不是适合经商?</p><p class="ql-block"> (一)深谙人情世故:窦公无偿赠送土地给权宦,实则是用“礼物”换取更有价值的政治人脉(推荐信),这是一种极高明的“人情投资”。老太太收藏贵妃的袜子那一定是需要付出前期投资的,后来方可奇货可居,获利颇丰。</p><p class="ql-block"> (二)善于发现价值:能看到别人眼中的“废地”(洼地)、“袜子”的潜在价值(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三)创新性营销:用极低成本(煎饼)发动民众(孩童)完成填平洼地的工程,是古代“众包”思维的绝佳案例。</p><p class="ql-block"> (四)精准定位:填平后建造“涉外宾馆”,专门接待富有的波斯商人,抓住了唐代长安国际贸易兴盛的风口。老太太展出袜子,是在杨贵妃香消玉殒的驿站附近的客栈,有强大的贵妃文化平台支撑,自然有人趋之若鹜。</p><p class="ql-block"> 列位,读到这里,你冷静的反省一下,你有经商的特质或天赋吗?俺肯定是没有的……</p> <p class="ql-block">  唐代确实有名为“窦璟”的官员,在唐懿宗、僖宗时期担任过宰相(同平章事),后赠尚书右仆射。因此,窦公可能是窦璟家族的一位先辈;从更广的意义范畴讲,“窦公”也许并非一个历史上记载详实的特定官员,而更像是一位代表唐代商业智慧的“符号性人物”。他的故事之所以流传,正是因为其超越时代的商业思维,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极具启发性。</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看到窦公的其他传记,相信,他这一辈子,一定还有其人他经典的生意手笔。在他眼里,连垃圾都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只要肯动脑筋,资源就会盘活,财富自然会滚滚而来。</p><p class="ql-block"> 老妇利用贵妃遗物盈利,窦公借权宦之名开拓市场,显示唐代商人已熟练运用名人效应提升商品附加值。以现代视角回望,唐代商人的特质——洞察人性、跨界整合、借势赋能——至今仍是商业思维的核心。而大唐的盛世气象,恰恰在于这种经济与文化相互滋养的生态:当一只袜子、一块洼地皆可成为财富的源头时,社会便已具备内在的蓬勃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