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博物馆:大道之行——山东近现代历史文化陈列(上)

大德天下

近代以来山东180多年历史创榛辟莽、沧桑砺洗,百年山东红色革命历史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既有风气之先、思潮激荡和文化变迁,又有向死而生、壮怀激烈和大爱大义。自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2019年5月18日)起,“大道之行——山东近现代历史文化展”(简称“大道之行”)在山东博物馆二层12展厅展出。该展以文化史观叙事突出时代特征、精神特色、史学特性和山东特点,展现了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在早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传承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该展览也是山东博物馆经过十年多的研究积累、筹备和创新优化,切实将山东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汇聚和展示山东红色文化精神高地的亮点之作。 该展以“文明连续性”和“历史整体观”综合思维叙事,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的角度,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民族国家剧烈变革与现代化转型中、在风起云涌的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和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历程中,审视和阐释近现代山东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历史贡献和与国际世界的重要联系,弘扬植根齐鲁传统文化深厚沃土、历经革命烽火锤炼铸就的沂蒙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推动民族历史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深厚伟力,反映全民记忆共识和万流归海的历史必然。 展览共分<b>“时代嬗变”“光耀齐鲁”“阔步征程”</b>三个部分:<div><br><b>第一部分“时代嬗变”,</b>以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和文化楔入三个维度揭示山东作为毗邻京畿的中国沿海省份,首当其冲遭受的近代列强侵略。在开埠通商、文明冲突交融的过程中,山东开启了被动现代化转型。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呼喊,上下求索谋求正道却诸路不通。</div><div><br><b>第二部分“光耀齐鲁”,</b>山东近代嬗变承上启下,带来了孕育力量、生长希望的新风,催生民众觉醒与产业工人队伍壮大的革命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工农联盟催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新山东蓬勃兴起。</div><div><br><b>第三部分“阔步征程”,</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正式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展览于最后篇章数字化呈现山东 70 多年不断“走在前、开新局”的蓬勃发展。过去和现实进一步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契合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是历史和人民正确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依靠西方的殖民侵略来实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摒弃了西方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div> 钱穆在《文化学大义》中指出:<b>“今天的中国问题,乃至直接问题,并不仅是一个军事的、经济的,或是外交的问题,而已是一整个世界人类的文化问题。一切问题都从文化问题产生,也都该从文化问题来求解决。”</b>言辞犀利地指出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担当。 在“大道之行”展览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三千年齐鲁文化的凛然风骨和浩然正气,回荡在红色热土唱响的不朽史诗中,孕育在<b>“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b>铸就的伟大沂蒙精神里,更激扬在奠基立业、改革创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省的新征程上。“大道之行”努力讲好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山东故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和封建统治的专制腐败,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加剧。救国寻路、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中国的政治主题。在中西文明的剧烈碰撞和融合中,山东由封闭走向开放,千万民众在民族屈辱和历史沉沦中奋起抗争、不懈探索。从以工求强、自主开埠到思想变革、辛亥声浪,齐鲁大地发生了时代性嬗变和现代化转型,在全国民主革命运动中具有重要影响。<div><br></div><div>大道之行,行有大道。英勇果敢的齐鲁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内忧外患中觉醒、在民族危亡中团结,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齐鲁文化的凛然风骨和浩然正气,回荡在红色热土唱响的不朽史诗中,孕育在“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里,激扬在奠基立业、改革创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省的新征程上!</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部分:时代嬗变</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山东开始了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和文化殖民,在中西文明冲突交融中,山东以工求强、拓荒破冰,在引领风气之先的赶追探索中,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思想变革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拯救民族危亡,山东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呼喊,苦苦探索,却诸路不通,时代呼唤着真正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使命的承担者。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单元:天涯何处是神州</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19世纪中期后,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逐步加深了山东的半殖民地化,山东经济被迫纳入了与国际贸易扩展相联系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借助列强势力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山东,利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等方式进行宗教文化渗透。 <b>1.西力东侵</b><div><br>1860年6月,法国侵占烟台。中法《天津条约》签订后,烟台成为近代山东第一个对外开放口岸。中英鸦片战争期间,青州400余名满族驻防旗兵调往镇江参加抗英鏖战。甲午悲歌。甲午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成为清末洋务救国之路的终点。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在朝鲜平壤作战中牺牲的中国陆军阵亡级别最高的将领左宝贵。英租威海。甲午战败后,英国借机强租山东威海卫。直至1930年,英国才将威海卫交还中国。德占胶澳。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由强占胶澳(即青岛)。日占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宣战占领青岛。</div> <b>2.经济掠夺</b><div><b><br></b>1899年设立的胶海关实为德国殖民者把控,给山东乃至中国民族经济的起步和发展带来沉重打击。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后,德国大规模开采沿线矿藏进行殖民掠夺。</div> <b>3.文化楔入</b><div><b><br></b>1890年英国基督教浸礼会差会使者在山东青州。1917年组建成立的齐鲁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教会大学之一。教会学校的扩张客观上也助推了山东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单元:道路初探奋赶追</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刺激和影响下,山东较早采用新式工业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运营模式,以工求强、拓荒破冰,民族经济在夹缝中生存、发展;济南、周村和潍县三地同时自开商埠,树立了晚清中国城市现代化转型的典范。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因素不断增长。 <b>1.津浦铁路济南站</b><div><b><br></b>津浦铁路济南站是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弗舍尔设计,典型巴洛克风格的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908年,1912年建成投入使用。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并在二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中被列为“远东第一站”。</div> <b>2.西风东渐 匍匐转型</b><div><b><br></b>烟台开埠。1861年,烟台开埠,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沿海城市的发展。胶澳开埠。青岛港和胶济铁路的建造,与中国铁路大动脉接轨。构架起通往世界的通衢大道。胶济铁路全线贯通后,青岛迅速发展为中国北方的国际性商埠,客观上开启了青岛近代化的进程。</div> <b>3.三地开埠 拓荒破冰</b><div><b><br>(1)以工求强</b></div><div><b><br></b>近代山东第一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1875年,在洋务运动富国图强背景下设立的山东机器制造局,开创了山东近代工业先河中国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业——中兴煤矿。1878年成立的中兴煤矿公司在列强瓜分中国之时艰难创业。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山东大学堂。1901年11月,秉持“为国育贤”办学理念的山东大学堂开校。山东的学校教育由围绕科举考试运转的传统教育向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近代新式教育转变。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的序幕——张裕酿酒公司。张裕酿酒公司由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在1892年创立。</div> <b>(2)中国内陆自开商埠第一城</b><div><b><br></b>1904年5月,在胶济铁路即将通车前一个月,济南连同周村、潍县于国内(内陆)首次自开商埠,树立了晚清中国城市现代化转型的典范。1912年津浦铁路修至济南与胶济铁路交汇后,济南逐渐发展为华北地区仅次于京津的商业集散地和交通枢纽。鲁东商业重镇周村开埠,带动了城市繁荣。1920年由滕虎忱创办的潍县华丰机器厂,是民国时期华北最大的机器制造厂家之一。</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单元:国民知醒宜今醒</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19世纪中期后,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大唤起山东人民的反抗和觉醒。各地民变四起,义和团运动形成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辛亥革命在山东兴起和发展,成为长江以北规模、影响最大的反清革命力量。 <b>1.御侮抗争 民变四起</b><div><b><br></b>面对列强入侵和清政府日益沉重的压迫剥削,山东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北伐军和捻军亦在山东屡败清军。1899年,高密爆发农民孙文领导的抗德阻路斗争,迫使胶济铁路停工达一年之久。</div> <b>2.辛亥声浪 光复登黄</b><div><b><br></b>徐镜心(1874-1914),名文衡,字子鉴,山东龙口人。中国同盟会北方支部支部长兼山东分会会长,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北方领袖和舵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同年11月13日,山东济南。烟合同天宣布独立。然山东独立运动昙花一现,旋即失败。1911年11月13日烟台临时军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派遣北伐革命军登陆烟台。徐镜心领导了以光复登(州)黄(县)为标志的一系列战事,激战至清帝宣布退位为止1912年2月12日,宣统退位,民国初创。为解决民生,徐镜心作为同盟会改组后的国民党鲁支部理事长,发起创立“山东垦殖协会”“泺口河船协会”等,积极参与民国建设。9月下旬,孙中山先生抵鲁,徐镜心全程陪同视察,并一起探讨和交流了政治建设方略。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当选民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的徐镜心以国会为阵地,开展反袁斗争。1915年底,袁世凯废除共和,复辟帝制。次年,孙中山派居正在青岛筹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部,通电全国讨袁。</div>